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張汝京:棄台灣戶籍,舍棄台灣公司回大陸造芯片,中國半導體之父

2024-10-04台海

台灣人,卻被開除台灣戶籍,8年間被台積電投訴兩次。

因為忌憚他,2009年台積電想方設法從中芯國際趕走,直接放話: 「和解可以,但張汝京必須走!」

他就是"中國芯片教父"和"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

他究竟有多厲害?那幫人有多忌憚他?

天才少年

1948年,張汝京出生於南京。

然而,命運的齒輪很快就開始轉動。

僅僅一歲時,他就隨父母遷居台灣。

在台灣的成長歲月裏,張汝京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

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為他日後的學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中畢業後,張汝京順利進入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開始了他的高等教育生涯。

然而,對知識的渴求驅使著年輕的張汝京繼續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

懷揣著對科技的熱愛,他遠渡重洋,赴美深造。

在美國,張汝京先後獲得了工程學碩士和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這段留學經歷不僅拓寬了他的視野,也為他日後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德州儀器

1977年,博士畢業的張汝京加入了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

這一決定開啟了他在半導體行業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也為他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德州儀器,張汝京從一名普通的研發工程師做起。

憑借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就在公司嶄露頭角。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張汝京逐漸成為公司的重要人才,被委以重任。

最終,張汝京成為了德州儀器的建廠專家,被同行們親切地稱為"建廠狂魔"。

這個綽號不僅體現了他在建廠方面的專業能力,也展現了他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

在美國本土,張汝京主持建立了4座芯片生產廠;在歐洲和東南亞等地,他更是建立了10座芯片廠。

這些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建廠經驗,也在業界打響了名聲。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的20年,不僅讓他成為了半導體行業的專家,更為他日後回國創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人脈資源。

然而, 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在萌芽——為祖國的半導體產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國創業

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張汝京的人生軌跡。

當時,他接待了一個來自中國的代表團。

與代表團成員的交流,讓張汝京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他看到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巨大潛力,也感受到了祖國對人才的渴求。

經過深思熟慮,49歲的張汝京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在德州儀器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國創業。

1997年,他來到無錫,參與創立了 "世大" 公司。

這是他首次嘗試在祖國大陸創業,滿懷激情和理想。

然而,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當時的政策限制,張汝京被迫撤離大陸,將世大總部設在了台灣。

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在他的帶領下,世大半導體在短短三年內就成為了台灣第三大芯片工廠,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世大的成功引起了業界巨頭的關註。

2000年,台積電以5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世大。

這次收購本應是張汝京事業的一個巔峰,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收購過程中,台積電未能履行去大陸建廠的承諾,這讓張汝京深感失望。

面對這種情況,張汝京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他放棄了作為收購對價的台積電股票,決定獨自回到大陸建廠。

這個決定不僅體現了他對事業的執著,更展現了他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芯國際:從零到全球第三

2000年,張汝京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

這是他第二次回國創業,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次嘗試。

當時,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國際上的【瓦森納協定】又限制了先進裝置向中國出口。

面對這些困難,張汝京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毅力。

他首先克服了【瓦森納協定】的限制,成功獲得了裝置出口授權。

隨後,他憑借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聲望, 在短短一年內就集結了400多位國際芯片技術工程師。

2001年9月,中芯國際正式投產,標誌著中國大陸開始擁有自己的先進芯片制造能力。

在張汝京的帶領下,中芯國際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

三年內,他在上海建立了3座晶圓廠,隨後又在北京建立了2座。

他還收購了天津的摩托羅拉工廠,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

在短短幾年時間裏,中芯國際就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這一成就讓世界為之震驚。

中芯國際不僅在規模上實作了跨越式發展,在技術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張汝京的帶領下,中芯國際的芯片等級從1.5微米提升到了90奈米,推動了中國大陸芯片技術從0.18微米到45奈米的躍遷。

這一系列技術突破大大縮小了中國與世界頂尖技術的差距,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成功的背後往往伴隨著挑戰。

張汝京和中芯國際很快就面臨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和法律糾紛。

事業發展的陣痛

張汝京的回國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他首先面臨的是來自台灣當局的壓力。

要求他在6個月內從大陸撤資,並對他處以1500萬台幣的罰款。

不僅如此, 台灣當局還取消了張汝京的台籍身份,並限制他10年內不得入台。

這些措施無疑給張汝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困擾。

更大的挑戰來自於法律糾紛。

2003年,台積電起訴中芯國際,索賠高達10億美元。

這場官司持續了兩年,最終在2005年達成庭外和解,中芯國際賠償了1.75億美元。

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

2009年,台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這次的結果更為嚴重——中芯國際不僅賠償了2億美元,還被迫讓出了10%的股權。

這場持續的法律糾紛不僅給中芯國際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張汝京個人造成了沈重的打擊。

最終,他被迫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中芯國際,並承諾三年內不從事芯片相關工作。

這無疑是張汝京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時期。

然而,即便面對如此巨大的挫折,張汝京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半導體夢想。

他選擇暫時離開芯片行業,將目光投向了其他領域。

新的征程

離開中芯國際後,張汝京並沒有就此止步。

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LED行業,在這個領域投資了三年。

這段經歷讓他得以喘息,也為他積累了新的經驗。

2014年,已經66歲的張汝京再次回到了半導體行業。

他創辦了上海新昇半導體,專註於大矽片的生產。

這一決定展現了他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力。

大矽片是制造先進芯片的關鍵材料,而當時中國在這一領域還嚴重依賴進口。

張汝京的目標是實作大矽片的國產化,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補上這一重要短板。

在新昇半導體,張汝京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最終,他們成功實作了300mm半導體矽片的規模化生產,這是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2018年,70歲高齡的張汝京再次創業,成立了青島芯恩半導體公司。

這家公司采用了創新的CIDM(客戶客製整合制造)模式,旨在為客戶提供更加靈活和客製化的芯片制造服務。

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展現了張汝京對行業趨勢的前瞻性判斷,也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74歲的張汝京加入了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

即便年過古稀,他依然保持著對半導體事業的熱情和追求,繼續為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汝京的不懈努力,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不僅推動了中國大陸芯片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還為行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在他的影響下,100多名在美華人工程師回國加入了中國的半導體事業。

此外,他還參與創辦了青島大學微納技術學院,為培養專業人才做出了貢獻。

中國芯片產業

盡管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張汝京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美國對華為等5G企業的限制,以及【芯片與科學法案】的出台,都給中國芯片產業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某些技術領域,中國與已開發國家仍存在差距。

然而,挑戰中也蘊含著機遇。中國在芯片封裝、測試等領域已經具有一定優勢。

目前,中國正在研發14奈米芯片,並在光芯片、碳基芯片、量子芯片等前沿領域積極投入研發。

這些努力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張汝京的精神

張汝京的一生,是一部獻身祖國半導體事業的奮鬥史。

他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曾說過"愛國,是需要代價的"這樣的話。

他多次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創業,致力於實作領先國際的"中國芯"。

即便在74歲高齡,他仍然在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奮鬥。

張汝京的精神和貢獻, 使他被譽為"中國芯片教父"和"中國半導體之父"。

他的事跡樹立了中國半導體企業家的榜樣,激勵著更多人投身這一事業。

結語

張汝京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奮鬥史,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縮影。

他的精神和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科技發展的史冊中。

我們放眼未來,張汝京的事跡將繼續激勵著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為實作科技強國的夢想而不懈努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