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國民黨敗逃台灣的歷史真相

2024-06-21台海

1949年,正當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打下大半片江山的時候,曾經不可一世的「最高領袖」蔣介石正帶領著他的殘兵敗將一路退到四川重慶,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嶺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再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事實上,蔣介石當時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註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台灣。

可是很快,蔣介石就把西康省從自己的備選單上劃了下去,因為他發現四川一帶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倘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來替自己嚴防死守,那早晚都得被人民解放軍抓了俘虜。

西康是沒戲了,蔣介石只得把目光放在了海南和台灣這兩個海島上,畢竟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阻隔,選擇作為死守地,可占地利的優勢。

令人如此頭疼的二選一,蔣介石仍舊是拍了板,這個中標的省份叫做台灣。

隨著蔣介石的一聲令下,台灣就成了國民黨的收容所。可是蔣介石寧願就這樣兩手空空的逃去台灣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老人家還惦記著故宮博物院裏的那些國寶呢!

對於故宮博物院裏的那些國寶,蔣介石自是不甘心留給共產黨,俗話說,先下手為強,蔣介石就把這一招耍的極為漂亮。當時運抵台灣的文物共有2972箱,總計608985件冊。其中清宮檔案、善本書籍等圖書文獻計有567,891件冊,器物書畫合計63,150件,都是文物專家翁文灝等人挑選過的精品,絕大多數為國寶中的瑰寶。

在作出退守台灣的決定後,蔣介石又把目光盯到了黃金、白銀和外匯上。1949年1月10日,國民政府中央銀行有庫存黃金390萬盎司以及7000萬美元的外匯和相當於7000萬美元的白銀,共合計約為5億美元。在蔣介石的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由海軍艦只全部搶運到了台灣。

隨著國民黨戰局節節潰敗,眼瞧著自己的身邊已經人才雕零,而且退守台灣也需要一大批有聲望的文人墨客來支撐門面,所以蔣介石決定做拼死一搏,隨即他便著手制定了「搶救大陸學人計劃」。

按照蔣介石的指令,此計劃中以下學人是要必須「搶救」出來並經由南京送赴台灣的: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離開大陸的高級知識分子;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的貢獻者等等。

在敗退台灣的時候,除了掠奪國寶和金銀之外,蔣介石還帶走了國民黨大部份的殘兵敗將。

在這些殘兵敗將中,蔣介石的家底只剩下了約30萬的部隊,基本上都是留守在地方的部隊,這些部隊在得到下令去台灣的時間,立即從附近的城市和鄉村中抓起了壯丁,大批20-30歲的青年被抓走,共計有100多萬人被帶到台灣。

另外蔣介石帶到台灣的還有10萬左右的海空軍,當時周至柔指揮的空軍,兵員約8.5萬余人,各型飛機400架,但缺乏維修的零件,真正能作戰的僅有半數,汽油儲存量兩個月;桂永清控制的海軍,官兵3.5萬人,艦艇50艘,但實際發揮戰鬥力的海軍攻擊艦艇,不及半數,且零部件缺乏。其條件極其艱辛,四五個士兵拼擠一張毛毯是常有的事。

盡管蔣介石事先做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可等他真的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的時候,他才猛然間發現,原來台灣的形勢甚至比海另一邊的大陸還要錯綜復雜的多……

小檔案

一座小島,濃縮北半球生態精髓;一顆寶石,孤懸海外撩撥心肺。

這就是中國台灣。

行政區劃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棚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裏,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裏)、澎湖列島、綠島、釣魚臺、蘭嶼、彭佳嶼、赤尾嶼等。

台灣現行行政區劃上(2010年12月25日起實施),總共有22個縣市,分別是: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

風味肴饌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台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哩、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地方文藝

閩語區有褒歌、采茶歌,粵語區有客家山歌,較通俗。而南管則較雅。劇戲多承閩、粵,有梨園戲、高甲戲、粵戲、皮影戲等。少數民族文藝絢麗多姿。

地理位置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約70至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它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裏;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裏;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裏。

由於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不光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只從這裏透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只也從這裏透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經過這裏。

人口統計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台灣常住人口23123866人,其中男性11489285人,女性11634581人,人口密度是638.9人/平方千米,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10年間平均年增長率為0.4%,增長趨緩,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為平原多於山區、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城市多於鄉村。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50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個族群,分居全省各地。

台灣大事記

約3萬年前,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左鎮人」從大陸東南沿海到達台灣。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灣台東縣出現標誌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征的長濱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時代為特征的台灣大坌坑文化出現。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縣出現牛馬頭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灣屏東出現鵝鑾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灣地區出現與大陸文化有密切淵源的新石器文化「鳳鼻頭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現園山文化。

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將軍朱寬兩次橫渡台灣海峽,到達流求(台灣)。

610年,隋煬帝派將領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兵萬余人到達了台灣。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台灣「宣撫」。

1403―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船隊曾在台灣停留。

1616年,日本軍閥政府派船進犯占灣,遭到明軍重創。

1624年9月,荷蘭殖民者侵占了台灣。

1662年2月9日,荷蘭人結束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清政府決定在台灣設一府三縣,並明諭台灣隸屬福建省管轄。

1867年,美國入侵台灣,當地軍民奮起還擊,迫使侵略軍結束台灣。

1874年4月,日本侵入台灣,台灣軍民英勇抗擊。

1875年,台灣行政機構增為2府8縣4廳,統治台灣澎湖全部地區,並把原地名雞籠改為基隆。

1884年,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軍重創。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灣為行省,劉銘傳出任巡撫,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序幕就此拉開。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台灣的殖民統治。

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政府在台北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正式回歸祖國懷抱。

1949年12月7日,中國國民黨宣布退守台灣,「政府」遷至台北,海峽兩岸再度隔絕。

1953年,台灣開始實施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

1987年11月,台灣當局有限度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

1991年11月21日,成立了處理兩岸民間交流事務的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