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1678年)前後,為扭轉清廷在福建一帶戰局不利的局面,遏止台灣鄭軍的進攻勢頭,清廷對福建軍政大員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 。撤銷了郎廷相等人的總督、巡撫之職,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福建巡撫。
姚啟聖臨危受命。不過,他最擅長的工作不是帶兵打仗,而是搞策反。早在他出任福建總督之前,他就曾勸降過三藩驍將韓大任和鄭軍潮州守將劉進忠等人。而耿精忠最終降清,其實,也與他搞策反活動有著很大一份功勞。
升任福建總督後,姚啟聖在協助康親王傑書等清軍將領對鄭軍發動積極的軍事進攻的同時,自是抓住一切機會,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對鄭軍展開大規模招降策反活動。
為達到消弱、動搖鄭氏集團的目的,姚啟聖首先從處理好對其家屬及親友的安撫政策入手。他的前任郎廷相認為福建人大多與鄭氏官兵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因此懷疑他們會暗中資敵、通敵。於是,一概采取普遍不信任態度。
而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廣張布告,申明鄭氏在沿海地區盤踞多年,當地百姓不可能與其無任何瓜葛,但絕不能以此株連無辜。他還下令,今後禁止一切以與鄭氏有牽連為借口,而進行的誣告、陷害和挾私報復等行為。
不但如此,他還在搜羅人才時,對曾追隨鄭氏後來能改邪歸正,又確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授予統兵權,推心置腹,用人不疑。
這些做法,對爭取民心,消除沿海民眾的敵意都產生了很好的積極效果。比如,當時一個叫黃震性的人,是福建漳浦人,曾擔任過鄭成功的百夫長,後降清回歸故裏,他認為時局變亂不定,便隱入道觀,做起了世外高人。但同時,他又不甘心就此與青燈黃卷相伴一生,一直在靜觀局勢的變化。
姚啟聖任福建總督後,實行尊重、團結鄭氏投誠人員及親屬的政策,使黃震性感到自己出山的日子到了。於是,他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便到姚啟聖的軍門前投書自薦,並密陳剿撫鄭氏集團的方略。這讓姚啟聖感到黃震性是個難得人才,決定采納他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招降措施,即透過招降來瓦解鄭軍,配合軍事行動,取得戰場的主動權。
與此同時,他還采納黃震性的另一個建議,在與鄭軍占據的海澄相對峙的漳州設立「修來館」,並令黃震性主持此事,以官爵、資財、玩好來引誘、招納鄭軍官兵。對來降的鄭氏人員不但給予賞銀,而且讓他們乘坐裝飾華美的車馬,身著鮮麗的服飾,往來招遙於漳州、泉州等地。
當然,若有降兵降將又重歸鄭軍,姚啟聖等人也佯裝不知,不加制止。這些人跑回去以後,以其所得向同僚官兵炫耀,卻在衣食都發生很大困難的鄭軍中引起了很大震動。
除此之外,姚啟聖還將一些房屋館舍裝飾一新,擺上各種生活用具,門上大書鄭軍某某將領公館,並放出風去,說某月某日某某將領將來投誠,以為其準備好住所。從而使鄭軍上下左右互相猜疑,人心浮動。同時,在此基礎上,姚啟聖還制讓【招撫條例十款】,並予以張榜公布,務使鄭軍官兵人人皆知。
姚啟聖長期的招降活動,對鄭軍官兵產生了巨大的瓦解作用。如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初,鎮守沿海要地的鄭軍五鎮大將廖琠等即率部向姚啟聖投誠。而從康熙十六年(1667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間,投誠的鄭氏文武官員和士兵更是達到了13萬人之多。
那麽,話說到此,問題也來了。即為何又說姚啟聖不是「武統」台灣的堅定支持者呢?
應該說,盡管姚啟聖在瓦解鄭軍策反鄭軍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由於他對軍事、水上戰事並不專業,對台灣內部情況掌握也不夠不全面。所以,既使康熙已做出了武統台灣的決定,並授予施瑯軍事「專征「大權之後,姚啟聖仍是於康熙二十一年底,抱著「文統」的希望,派出劉國軒故友黃朝用到台灣與鄭氏集團進行議和談判,並允許」不削發,只稱臣納貢,照高麗、北韓事例「等條件。
後被康熙否決。
其實,你想想,從始至終,姚啟聖是不是應該算得是一個「文統」台灣的支持者和實踐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