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賴清德逃跑專用:為台灣地形打造的「雲豹甲車」,有什麽過人之處

2024-06-23台海

【軍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轟炸機

CM32系列「雲豹甲車」一直被台灣器重,原因之一是它號稱專門「為台灣地形打造」。「雲豹」技術來源復雜,但卻被台灣媒體宣傳為是極少數「100%被台灣掌握核心技術的裝備」。「雲豹」總是頻繁出鏡,不斷被台灣吹捧,那麽它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

▲台灣的V-150裝甲車,圖片來源:網路

上世紀70年代前,台灣裝甲車主要從美國凱迪拉克公司進口,型號為V-100系列中的V-150,總采購數量高達792輛。台灣用它率先裝備了陸軍獨立86旅(陸軍裝甲586旅),後來還裝備了警察、憲兵。V-150有多種變體,可以安裝T90重機槍、T62型42英寸(107公釐)迫擊炮、T62型120公釐迫擊炮、T75型81公釐迫擊炮、BGM-71「陶」式飛彈。它還具備兩棲能力,每當台灣發生水災時,V-150總是會下場救災。2006年台灣為海軍陸戰隊購買90輛AAV-7後,V-150才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台灣的AAV-7,圖片來源:網路

CM32是2000年以後才出現的,但經歷了幾個明顯的早期階段。首先是70年代,台灣就萌生了獨立研發裝甲車輛的想法。原因之一是中美恢復外交關系,尤其是出於利益,美國放開了對中國的部份軍事裝備外貿,台灣當局因此產生了恐懼情緒。此前台灣一直在武器裝備領域有些優勢,然而隨著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漸漸開始向失衡的方向發展,他們必須做出應對。台當局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是尋找除美國之外的供應商,二是學習技術準備自研。

僅就裝甲車輛領域而言,80年代末,台灣人找到了愛爾蘭蒂莫尼公司。這家公司在歐洲很有名氣,是世界上第一個重型汽車獨立懸掛系統的創始研發公司。它的業務還包括出售輪式裝甲車輛的關鍵零部件及技術,使用者涵蓋比利時、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台灣也是其中之一。雙方的合作談成後,台灣先後派出了兩批技術人員留學,這些人後來成為了研發「雲豹」的骨幹。

▲「雲豹」裝甲車的爸爸CM-31,圖片來源:網路

1992年,台灣利用從愛爾蘭學到的技術制造了CM-31型6x6輪式裝甲車。但因為它的車內空間太小,能夠安裝的武器裝備有限,只是「曇花一現」。這次經歷,對於台灣兵工整備中心的專家們而言,只能算是「小試牛刀」,不過也算是打通了裝甲車輛設計制造的全流程,還學到了法國VAB輪式裝甲車、奧地利「遊騎兵」-1的部份技術。

2001年,台灣從國外偷偷弄來了一輛「皮蘭哈」-3型8x8輪式裝甲車,並且迅速中斷了CM-31型的後續研制工作。2002年9月,CM-32的P0原型車就出現了。2003年、2004年CM-32的P1、P2原型車也相繼出現。CM-32為什麽研發的這麽快呢?實際上台灣發現CM-31型不行後,就參照「皮蘭哈」-3型做了一輛樣車進行技術對比。後來又對這台樣車不斷改進,在認為技術已經合格之後,就立項為了CM-32。

▲CM-32型的P0原型車,圖片來源:網路

CM-32「雲豹」號稱「專門為台灣地形設計」,這一點體現在哪裏呢?一是適時八驅系統,二是車頭設計。所謂的適時八驅系統,指的是「雲豹」可以根據不同地形選擇後四驅驅動或者全八驅驅動,這也是8x8輪式裝甲車的必備。不過「雲豹」不是手動操作,它安裝了一台專門的電腦,可以接收車輪上的感知器數據,然後由電腦自動計算和調整驅動方式。這種自動化的方式會減輕駕駛員負擔,適應台灣的多山地型。但是缺點在於電腦經常出現Bug,車輛會因為適應不了地形而打滑。

而且一旦傳感器出問題了,這種自動調整功能也就失效了。同樣是為了使用台灣的地形,「雲豹」的車頭有一個非常大的斜面。這是為了讓「雲豹」的主武器有一個非常好的俯角,但因為「雲豹」早期安裝的400馬力「卡特皮勒」C9發動機體型太大,占用了太多空間,導致整個動力系統(發動機、變速器、分動器)占據了車頭右半部份,駕駛艙占據了車頭的左半部份後,車頭就幾乎已經沒有了冗余空間。「雲豹」後來換裝了C12發動機,動力提升到了450匹馬力,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要換裝更大的動力,已經沒有空間。

▲CM-32「雲豹」,圖片來源:網路

「雲豹」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轉向能力比較差,這和它的動力艙設計有很大的關系。一般而言,只有選擇動力後置的裝甲車輛,才會按照從後向前的順序布置發動機、變速器、分動器。因為分動器是最後的動力輸出裝置,會把動力從兩端輸出到4個車軸上。後置車輛采用這一順序時,分動器處於車體中後部,把動力傳輸到軸上的設計相對比較容易,比如俄羅斯的BTR-80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雲豹」是按照上述順序布置動力裝置的,卻選擇的是動力前置方案。也就是說分動器頂在車頭的位置上,分動器又需要把動力從兩端輸出到4個軸上,於是有一部份裝置就需要穿過整個車體的底部,這就導致其動力結構的設計很復雜。「雲豹」的前兩個軸,也就是4個輪是轉向輪。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由於「雲豹」采用了獨立懸掛,轉向機構不是整體式,導致它的轉彎半徑高達12公尺。而且在轉彎時,「雲豹」的後兩個軸輪胎經常過度摩擦,磨損程度超過前兩個軸上的輪。

▲CM-32「雲豹」,圖片來源:網路

「雲豹」其實根本不是所謂被島內100%掌握了核心技術的武器裝備,而且事實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比如「雲豹」的發動機本身就不是自己生產的,傳動裝置中的很多核心零件,也有外國的專利技術。不過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台灣發展最好的是輕工業和電子工業,重型機械工業本就不擅長。加上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很多裝甲車輛上的核心部件,早就因為全球分工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

比如柴油發動機全球也就是十來家大型的跨國公司擁有最強大的技術,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必要重復造輪子,更不可能短時間內達到對方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起來的技術水平。最好的方法,要麽就是買技術,要麽就是買成品。而台灣的政客們之所以吹噓「雲豹」的自主生產,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攬政績,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借著制造「雲豹」的機會,讓台灣的重型機械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保持一定的技術積累。

▲CM-32「雲豹」,圖片來源:網路

「雲豹」的設計和生產問題其實非常多,僅就台媒曝光的就包括專利糾紛、遙控武器戰無法操作、車體底盤出現加工裂痕、采購劣質零件等等。不過,這些在台灣當局看來,恐怕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打算讓「雲豹」保住阿兵哥們的命,也自知這樣一款拼湊的武器裝備,不可能成為阻擋解放軍兩棲登陸的中堅。攬政績、吃回扣、賺選票,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雲豹」本身怎麽樣,其實反倒成了最不需要被關心的問題。不過有一點,「雲豹」必須要跑的足夠快,否則就沒辦法成為地區領導人逃跑時候的「專屬座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