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歷史的塵埃——為台灣紳民不服割台願留唐景崧劉永福固守事電報

2024-04-04台海

原創 盧溪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新約】,條約內容包括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日軍遂大舉入侵台灣,遭到台灣軍民的堅決抵抗,史稱「反割台鬥爭」。

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為台灣紳民不服割台願留唐景崧劉永福固守事電報

本件檔案記載了台灣民眾不服割台、堅決抵抗的歷史事實。檔案中稱「台灣屬倭,萬姓不服」,眾議堅留署台灣巡撫唐景崧署理台灣政務,留署台灣鎮總兵劉永福鎮守台南,以統率百姓固守台灣。

布防保台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軍出兵北韓,伺機尋找借口以發動侵略戰爭。

台灣作為祖國東南海疆上的戰略要地,一直為日本侵略者窺伺,清政府意識到台灣當地守備力量不足,遂命驍勇善戰的劉永福率黑旗軍入台幫辦防務,並接署福建台灣鎮總兵一職。

劉永福是清末著名將領,曾在越南北部痛擊法國侵略軍,他抵達台灣接任後,駐守台南府城積極備戰,在兩岸募兵擴充黑旗軍至8營。

清代福建、台灣地圖(出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抵制割台

【馬關條約】簽訂後,震驚全國。清政府各級官員內而內閣大臣、禦史、翰林,外而各省督撫司道紛紛上奏,反對割台。台灣地方官員也屢次發電,奏明民眾的悲痛之情及抗日願望,署台灣巡撫唐景崧向清廷發電報指出:「戰有生機,割地賠款實成絕路」,割台「則是安心棄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

唐景崧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日軍大舉登陸台灣,清軍在基隆、台北等地血戰不敵,台北淪陷,清政府命令唐景崧等官員及守軍返回大陸。

不甘心屈服於侵略者的台灣民眾自發組織,展開殊死抵抗。台灣士紳以丘逢甲為代表,紛紛投身於抗日保台的宣傳動員、組建義軍、籌備糧餉。劉永福拒絕離台,以幫辦台灣防務的職銜在台南號召抗日,被當地民眾推舉為首領,領導軍民抵抗侵略、保衛台灣。反割台鬥爭也得到了大陸愛國人士的積極響應和援助。

丘逢甲

浴血守台

黑旗軍和台灣義軍在島上協同作戰,在當地民眾支援下,先後取得了大甲溪、八卦山等戰鬥的勝利,擊斃日本近衛師團少將山根信成,斃傷日本侵略軍32000多人,給予侵略者沈重打擊。

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加之劉永福等人的保台義舉得不到清政府支持,黑旗軍和台灣義軍浴血奮戰5個月,糧食軍械極為匱乏,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守台南。10月下旬,劉永福等人被迫返回廈門,台南陷落,台灣全境淪陷。

描繪劉永福率領軍民反割台的木版畫

反割台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愛國主義壯舉,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協同共助、同仇敵愾、奮力抗爭、榮辱與共,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鬥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