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歷史上的中國分裂的時間長,還是統一的時間長?

2024-06-23台海

歷史上的中國分裂的時間長,還是統一的時間長?似乎在人們的意識觀念裏,統一的時間很長,而分裂的時間很短。意味著歷史終究是統一的,終究是各民族融合的,也終究是各個國家共同發展的。其實,並非如此。

很多時代都是分裂的時代,而不是統一的時代。歷史真實一旦被揭示,就不是那麽簡單,但為什麽謬誤偏偏被奉為常識,流傳了無數年呢?個中原因恐怕不在於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歧見,而是與傳統的價值指向有關,也就是「統一比分裂好」的價值態度左右著人們對事實的判斷。這種價值判斷顯然有失公允,容易將豐富的歷史內涵簡單化。統一與分裂究竟孰優孰劣,只有置身於一定的歷史條件,聯系特定的評價物件,才能做出明智的回答。

其實,直到鴉片戰爭之前,中國還只是一個地理或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或國家的概念,而這樣一塊面積和歐洲大陸相仿的國度一旦建立一個龐大統一的官僚大帝國,在交通工具、資訊傳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高度統一下的實際分裂的局面。夏商周時期就從來沒有統一過,皇帝只是一個象征,會帶領人們一塊耕種,還要帶領人們治水,不會像後代皇帝一樣只會求雨,搞一些祈禳瘟疫的舉動,卻從來不會耕田。多民族分裂的局面始終存在,哪個民族強大了,哪個民族就可能成為強悍的民族,進而統一周圍弱小的民族,實作一定意義上的「大一統」。從春秋戰國開始,諸侯國就已經不是大一統概念能夠約束的了。他們在自己的封地擁有制定法律的特權,還擁有生殺予奪大權,一旦發展強大了,就要入主中原,要稱王稱霸。不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是諸侯稱霸的結果。即便秦始皇統一了諸侯國,也沒有實作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他動用全國民力,修建萬裏長城。

到了漢代,仍然要防備匈奴人的入侵,不是和匈奴打仗,就是和親,以圖長治久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是戰亂頻仍,出現了「白骨蔽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情況。而唐宋元明清時期,也沒有實作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只能說中原王朝認為統一了,卻對於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無能為力。朝廷鞭長莫及,根本不能顧及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就好像【三國演義】開篇說的那樣:「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歷史發展來看,還是分裂的時間比較長,而統一的時間比較短。甚至所謂的統一只是有限的統一,卻不能全國統一。在朝廷之外,還有小朝廷,還有很多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也就不是中央朝廷能夠打敗的了。

中央朝廷提倡統一的思想,而且比較自戀自大————封建朝廷向來如此,會認為朝廷才是真正的朝廷,而少數民族政權只能是編外的政權,或者是不入流的東西,沒必要關註。可是,一旦被少數民主政權侵襲,就往往疲於應付。無論是蒙古族的入侵,還是滿族的入侵,都讓漢族建立起來的政權直接覆滅。

中國古代國家大多不是大一統的,或者說只是中原朝廷認為的大一統,而實際上根本沒有大一統。鑒於交通不便,人員物資供應有限,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歷來不受控制,有自己的政權,甚至經常侵擾中原,讓朝廷忌憚。也就是說,統一與分裂並存,並不是純粹的統一,也不是純粹的分裂。即便在統一的王朝內部,資訊的上傳下達也不是那麽理想。中央朝廷的決策經過層層傳遞,下達到地方,早已是面目全非,即便準確無誤,由於各地民情、地情不同,也只能變通而行。如此這般,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一切都是按照一個統一的制度在同步運轉,實則卻是各地有各地的執行規則,貌似統一的帝國早已悄悄分崩離析,最後的傾覆不過是這種長期效應的累積而已。

太平天國革命以後,清廷主權走向衰弱,地方勢力趁機崛起。而作為中國工業化濫觴的洋務運動失去了歷史前提。反過來說,中國進入現代化門檻的時候,象日本那樣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就有可能會對西方的挑戰做出靈活的反應。不幸的是,權威的過於集中化使中國錯過了成功應戰的好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已經不止失去了一次。統一是相對存在的,而分裂卻是長久存在的,甚至是絕對存在的。不過,國人希望大一統,希望「闔家歡樂」,希望能平息刀兵戰火,卻往往不能如願。而統治階級宣揚的意識形態也在片面強調「大一統」的觀念,強調只有「大一統」才會讓人們安居樂業。其實,人們還是被統治階級宣揚的意識形態影響了。

歷史上的中國分裂時間長,而統一的時間比較短,甚至根本沒有統一的時候。就像現在天下一樣,各國都有自己的政權,不可能統一成一個國家。共同發展是當然的,但也不免戰爭,不免長期的勾心鬥角,互相貶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