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1987年台灣老兵回鄉探親,不堪大陸親戚屢次要錢,斷聯後魂斷他鄉

2024-07-18台海

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安徽省桐城縣的農村景致並不寧靜。生於1927年的姚大傳,從小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長大,家境貧寒,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充滿了勞動與艱難。

姚大傳的父母是簡樸的農民,全家依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基本的生活。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動蕩不安的時期,國內戰火連綿,外敵侵擾,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

1943年,國民黨政府為了補充日漸消耗的兵力,在全國各地設立招兵點。一天,姚大傳在鎮上的主街上看到了一處人頭攢動的招兵處,好奇心驅使他走上前去。那是一個晴朗的下午,陽光照在招兵橫幅上,字跡分明:「為國盡忠,報名從軍」。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有的是興奮的,有的是憂慮的,但對於姚大傳來說,這似乎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招兵點的官員正在向人群宣讀從軍的好處,其中包括每月1000法幣的軍餉。對於大多數圍觀的村民來說,這筆錢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盡管姚大傳還未滿16歲,但招募官看到他體格健壯,便決定接納他入伍。

姚大傳的入伍決定沒有立即告訴家人,他擔心父母的反對。他選擇在出發前一天,托人送了一封信回家,信中詳述了他的決定和出發的時間,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至少讓父母知道他的去向。

隨後,姚大傳按照指定的時間,帶著簡單的行囊,加入了國民黨的隊伍。他被安排進入一支新兵訓練營。

盡管訓練極為艱苦,姚大傳還是堅持下來,漸漸適應了軍隊的生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經歷了從一個農村少年到一個真正士兵的轉變。

訓練結束後,姚大傳被分配到了前線部隊。那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戰事激烈。作為一名普通士兵,他參與了多次對日作戰,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

每一次從戰火中幸存下來,他的心中都更加堅定了一個念頭:希望戰爭早日結束,人民能過上和平的生活。

1945年,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傳來時,姚大傳和他的戰友們歡呼雀躍。然而,戰後的國內局勢並未如他們所願迅速穩定下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矛盾愈發尖銳,內戰的陰影開始籠罩整個國家。

對於姚大傳和他的同袍們來說,他們的戰鬥還遠未結束。盡管他們心中充滿了歸家的渴望,但命令已下,所有人必須待命,準備投入新的戰場。

內戰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1949年,姚大傳與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殘部不得不隨著政府撤退至台灣。

他們乘坐的是滿載著失望與不安的船只,從福建沿海出發,穿越台灣海峽,最終抵達這個陌生的島嶼。

抵達台灣後,姚大傳和許多同伴一樣,被安置在臨時的軍營裏。那時的台灣,經濟條件艱苦,政治局勢也不穩定。蔣介石政府很快意識到「反攻大陸」的計劃難以實作,於是開始逐步裁減軍隊,實施兵員遣散政策。許多老兵被迫離開軍營,開始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初到台灣的姚大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初期依靠從軍隊分發的微薄補助度日,這筆錢雖然不多,但勉強能維持基本生活。

台灣當時的經濟基礎薄弱,工作機會極為有限,姚大傳嘗試過多種勞動工作,包括在建築工地搬磚、在市場上賣菜,甚至去山裏采集野菜。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姚大傳在台灣始終感到格格不入。他試圖與當地人建立聯系,但語言交流的障礙和戰後的民間敵意使這一切變得復雜。他在台灣的生活逐漸陷入孤獨和邊緣化,與當地社會的隔閡加深了他的生活困境。

到了20世紀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逐步改善,工業和服務業有了較大發展,但對於年紀已經偏大的姚大傳來說,這些改變幫助有限。他的體力逐年下降,無法從事過於勞累的工作,這使得他的生活處境更加艱難。

姚大傳沒有結婚,也未能在台灣建立自己的家庭。由於早年的戰爭和隨軍生活的影響,加上長時間的經濟壓力和文化隔閡,他選擇了單身生活。盡管他偶爾會與其他同樣命運的老兵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但這些時刻並不能真正緩解他的孤獨感。

最終,隨著身體狀況的不斷惡化,姚大傳不得不前往台灣花蓮縣的榮民之家。這是一個為老兵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許多像他一樣的國民黨老兵在這裏度過余生。

在榮民之家,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單調和缺乏家人的陪伴,使得他的日子依然充滿寂寞和哀愁。

1987年兩岸關系緩和,台灣政府首次允許國民黨老兵返回大陸探親。姚大傳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首批探親團。

姚大傳準備了必要的行李和一些小禮物,這些都是他積攢了多年的一些積蓄和物品,希望能用來表達他對家人的思念和關愛。隨著探親團的組織,姚大傳乘坐飛機飛往北京,然後轉乘火車南下,一路向安徽省桐城縣他的出生地進發。

到達家鄉後,姚大傳發現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村莊的變化巨大,新的居民和他並無任何聯系。盡管他手裏有一張模糊的地址和一些親戚的名字,但在尋找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

在幾位老鄉的打聽下,姚大傳才知道父母在他從軍沒幾年後便過失了,弟弟也搬出了村裏。經過幾方打聽,終於聯系上了一些還在當地的遠房親戚。

在探親的幾天裏,姚大傳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溫暖。親戚們圍坐一起,共享家常,讓他暫時忘記了長久的孤寂。但是,當親戚們了解到姚大傳在台灣的生活並不富裕時,他們的熱情逐漸冷卻。

此後不久,一些親戚開始以各種理由向姚大傳尋求經濟幫助。有的說是兒子結婚需要錢,有的說是要建房子,需求五花八門。姚大傳心裏明白,他的經濟狀況並不能支持太多的外出支出,尤其是他已經計劃好了用剩余的錢回台灣。面對這些要求,他感到十分為難,但最終還是盡量滿足了一些較小的要求。

最終,姚大傳決定提前結束探親行程。在離開前,他獨自前往了父母的舊居地,那裏已經沒有了任何痕跡,只留下幾片散落的磚瓦和雜草。

他在心中默默地向父母告別,然後搭乘返台的交通工具,孤獨地回到了台灣。這次探親雖然讓他短暫體驗到了家的溫暖,但最終還是讓他感受到了深刻的無奈和失落。

回到台灣後,姚大傳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

盡管在台灣有著相對穩定的養老保障,但他的生活品質並未因此得到根本的改善,他被安置在花蓮縣的一家榮民之家,這是一所專門照顧老兵的養老機構,提供基本的醫療和生活服務。

2013年,姚大傳因為多種老年疾病並行癥被送往醫院治療。

最終,姚大傳在醫院中病逝,享年85歲。按照他生前的意願,醫院沒有聯系他在大陸的親屬,而是直接將他的骨灰送往彰化軍人忠靈祠安置。在這裏,姚大傳的骨灰與許多同樣無親無故的老兵們一起,靜靜地等待著最後的安息。

多年後的2021年,新疆的一位名叫姚華南的老人去世前不久,他的女兒姚玲娣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了一些關於姚大傳的線索。她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大伯在台灣,便開始嘗試尋找他。她聯系了兩岸尋親的公益組織,並透過他們釋出了尋人啟事。

2022年7月,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和尋找,兩岸尋親組織最終在彰化的軍人忠靈祠找到了姚大傳的骨灰。得知這一訊息後,姚玲娣和她的家人深受感動,他們決定盡快安排前往台灣,希望能在那裏為姚大傳舉行一次簡單的祭奠儀式。

姚玲娣在疫情緩解後終於獲得了前往台灣的機會。她帶著家人和一些簡單的祭品,來到了彰化的軍人忠靈祠。在那裏,她們找到了姚大傳的骨灰,並舉行了一場簡樸而莊重的紀念活動。姚玲娣和她的家人向姚大傳的靈位獻上了花圈和紙錢,表達了對這位遠離故土多年的親人的哀思和敬意。

雖然姚大傳生前未能與家人重逢,但他的故事和遺願最終在親人的心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在彰化的那一天,雖然遲來了許多年,他的親人終於為他送上了一份家的溫暖和祭奠,為他孤寂的一生畫上了一個溫柔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