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戰機火箭炮全能用!台灣"集束炸彈"效能強悍,戰時威力不容小看

2024-09-01台海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當我們談及台灣地區的防禦體系時, 不得不提及一個令人矚目的存在——"集束炸彈"。

這種看似平凡的武器,卻蘊含著驚人的破壞力,猶如一頭蟄伏的猛獸,隨時準備在戰場上展露獠牙。

究竟是什麽樣的技術 ,讓這種武器成為台灣軍方引以為傲的「殺手鐧」?它又將如何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沖突中發揮作用?

台灣的軍事裝備中,有兩件"明星武器"格外引人註目:一個是被譽為「防禦登陸神器」的「雷霆」2000遠端火箭炮系統,另一個則是神出鬼沒的「萬劍彈」。

這兩種武器雖然各具特色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能攜帶威力巨大的集束彈藥。

先來說說「雷霆」2000這個「大塊頭」。

這個火箭炮系統可不是普通的「大炮」 ,它就像是一個變戲法的魔術師,能夠使用多種不同的彈藥,比如,MK15、MK30、MK45火箭彈,還有MK66飛彈,簡直就是一個行走的軍火庫。

其中,MK15、MK30和MK45這三種火箭彈都能攜帶集束彈頭,威力之大,令人咋舌。

讓我們從最"嬌小"的MK15開始。 這個小家夥是從"工蜂"6A改進而來的 ,雖然個頭不大,但裏面可大有乾坤。

簡單來說,一顆直徑117公釐,長196公分,重42公斤的炮彈,裏面竟然塞進了6400個直徑僅6.4公釐的鋼珠!簡直就是一個會飛的"鋼珠浴"。

更令人驚訝的是,「 雷霆」2000一次能發射80發這樣的炮彈,場面之壯觀,恐怕只有親眼所見才能體會。

接下來是體型更大的MK30。 這個"大塊頭"的尺寸簡直讓人咂舌:彈徑182公釐,長390公分,重87公斤。一顆彈裏竟有18500個直徑8公釐的鋼珠。且射程在15到30公裏之間,一次齊射能發27發,威力可想而知。

最後登場的是"重量級選手"MK45 ,彈徑230公釐,重量高達175公斤。它的射程更遠,能打到25到45公裏外。而它攜帶的鋼珠數量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一顆彈裏裝了約2.5萬個直徑8公釐的鋼珠!

若12發MK45同時發射,覆蓋的範圍能有三個足球場那麽大,這簡直就是一場鋼鐵風暴!

說完「雷霆」2000, 我們再來看看那個神秘的「萬劍彈」 。這個武器的全名叫「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聽起來就很高端。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還被稱為"神斧計畫"。

從那時起,「萬劍彈」就開始了它的前進演化之路。

2017年9月底 ,台灣"中科院"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測試,可以說是「萬劍彈」的成人禮。緊接著, 2018年8月2日 ,台灣空軍首次對它進行實戰測試,這標誌著「萬劍彈」正式加入了台灣的防禦體系。

2019年4月23日, 又一次訓練中, 「萬劍彈」展示了它的高空和低空投射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萬劍彈」的生產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2022年6月底,新的生產廠房建成,年產能從18枚飆升到50枚。據估計,2022年到2024年期間,台灣計劃生產約150枚「萬劍彈」,這樣一來,總庫存將超過200枚。

這個數位雖然不算龐大,但對於一個島嶼防禦系統來說,已經是相當可觀的數量了。

那麽, 「萬劍彈」長什麽樣子呢?

說起來,它的體型相當魁梧:長4.5到5公尺,重800到900公斤,翼展2到2.5公尺。雖然體型不小,但它的速度可不慢,能達到0.8馬赫。

目前 ,「萬劍彈」的射程是200公裏,不過聽說還在研制能打到400公裏的加強版。

「萬劍彈」的作戰能力也相當驚人。

台灣的IDF戰機每架能掛載兩枚「萬劍彈」。在使用時,它能在目標上方約40公尺處釋放子彈藥,最大毀傷面積可達6000多平方米。這種精準打擊能力,使得「萬劍彈」成為一種極具威懾力的武器。

據說 ,這些「萬劍彈」都被分散存放在三個專門的彈藥柯瑞,可能位於台灣地區的清泉崗和台南機場附近。

至於它們的目標,主要是對岸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區的機場和雷達站,以及可能的"攻台"部隊的集結地、裝卸區和後勤保障基地。此外,對付可能的登陸船團也是它的任務之一。

說到這裏, 不得不提到一個敏感話題——集束彈藥。

台灣方面聲稱,他們的集束彈藥裝有自動起爆裝置,如果在10到15分鐘內沒有引爆,就會自毀。

這種設計旨在減少戰後遺留的未爆彈藥,以降低對平民的傷害。但國際社會對集束彈藥的使用仍然存在爭議。

除了這些自主研發的武器,台灣還從美國購買了"海馬斯"火箭炮和80多枚陸軍戰術飛彈,進一步增強了其防禦能力。同時, 台灣還在研制射程超過100公裏的集束彈藥 ,目標是達到300公裏射程。

這些舉動都顯示出台灣在不斷強化其防禦體系。

台灣方面認為, 「萬劍彈」加上「雷霆」2000的集束炸彈組合,是一套強大的反登陸武器系統。 有分析認為,「萬劍彈」對中國大陸構成的威脅不亞於雄風-2E巡航飛彈。

然而,也有聲音對這些武器系統的實際作戰能力提出質疑。

有人認為,在現代戰爭中, 載具的生存能力可能比武器本身的威力更為重要。 畢竟,如果連發射平台都無法存活,再厲害的武器也難以發揮作用。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真的發生沖突,首要任務應該是摧毀「萬劍彈」及其載體,不讓它有"高空投射"的機會。

縱觀台灣的這些武器系統,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 它們都在追求遠端精確打擊能力。

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武器系統的效能並不僅僅取決於其本身的效能,還與使用者的訓練水平、戰術運用、後勤保障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即便是效能最先進的武器,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當然了,最值得關註的問題是,這些武器系統的存在是否真的能起到威懾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確實增強了台灣的防禦能力,可能會使潛在的進攻者在行動前三思。但同時,它們的存在也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軍備競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軍事科技的發展永無止境,但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主題。

我們期待看到, 兩岸能夠透過和平對話化解分歧,共同為區域的和平穩定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

海峽導報:2023-07-12:美國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引抨擊,民進黨竟蹭熱度稱:台軍也能用

台海網:2024-08-15:台軍加速淘汰無效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