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台灣的語文課本,都編選了什麽內容?著實令人大吃一驚

2024-08-01台海

文 | 睿智紀事

編輯 | 睿智紀事

想要財運亨通?那就趕緊關註我吧!點贊評論,讓你的運勢爆棚!

泛黃的扉頁,是回憶也是橋梁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舊書櫃最深處

,總有一些泛黃的書籍,帶著時光的味道,靜靜地躺在那裏,翻開它們, 或許是泛黃的紙張 ,或許是稚嫩的筆記,那些年少時的記憶,便如同塵封的寶藏, 在眼前緩緩開啟 ,對於很多人來說,語文課本,就是開啟這趟回憶之旅的鑰匙,那些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傳說,都化作了人生底色的點滴筆墨,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獨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銘印

當我們翻開彼岸的語文課本,會發現,同樣的文字,卻構建著不一樣的精神世界,台灣,這座與我們隔海相望的寶島, 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 ,走過了一段曲折而獨特的旅程,他們的語文課本,如同一個特殊的文化切片, 映照著歷史的變遷 ,也折射出身份認同的迷思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床前明月光」遇上「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 幾乎每個中國孩子都能吟誦幾句 ,它穿越千年,跨越海峽,將中華民族對故土的眷戀,深深地刻進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血裏,當我們翻開台灣的語文課本,卻會驚訝地發現, 除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章 ,還有很多我們並不熟悉的名字和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余光中、鄭愁予、席慕蓉……這些名字

或許對於很多大陸讀者來說 ,還有些陌生,但對於台灣的學生來說,這些名字,卻是他們青春記憶裏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們的詩歌,大多以台灣本土的風土人情為背景,充滿了對故鄉的熱愛, 對生命的感悟 ,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如果說,大陸的語文教材, 更註重於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及不同歷史時期文學藝術的整體風貌,那麽台灣的語文教材, 則更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引導他們從文學作品中 ,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去感受生命的溫度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種差異, 或許源於兩岸不同的歷史遭遇和社會背景 ,自1949年分離以來,兩岸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也導致了文化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大陸的語文教育,始終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的使命 ,因此更加註重經典作品的學習和背誦,而台灣,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 更加註重本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因此在語文教材的選擇上,更加傾向於能夠反映台灣本土文化和社會現實的作品

從文言到白話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賽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說

,教材選擇上的差異,還只是冰山一角,那麽, 台灣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變化 ,則更能反映出其文化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台灣的語文課本中 ,文言文的比例一度高達80%, 這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推行的「復興中華文化」的政策密不可分 ,在他們看來,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學好文言文,才能真正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 開始意識到 ,除了中華文化, 台灣還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他們開始反思,一味地強調文言文的重要性是否會阻礙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

於是,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台灣的語文教材中 ,文言文的比例逐漸下降,到了21世紀初, 這一比例已經降至45% ,2017年,台灣當局更是將文言文的比例進一步降低至35%,引發了島內輿論的強烈反響

圖片來源於網路

支持者認為,減少文言文的比例,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有利於推廣白話文的使用, 他們認為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工具 應該與時俱進 ,而不應該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枷鎖

反對者則認為,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大幅減少文言文的比例,無異於「數典忘祖」, 他們擔心 這會割裂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聯系 ,最終導致台灣文化的「去中國化」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場關於文言文比例的爭論

,至今仍未平息,它折射出台灣社會在身份認同問題上的撕裂和焦慮, 一邊是中華文化的根 一邊是台灣本土的葉 ,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擺在台灣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繁體字」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與大陸的簡化字不同, 台灣地區至今仍在使用繁體字 ,這小小的方塊字,在歷史的洪流中, 成為了連線兩岸文化的一座橋梁 ,也成為了台灣獨特的文化符號

走在台灣的街頭巷尾, 隨處可見繁體字的招牌和廣告 ,走進書店, 琳瑯滿目的繁體書籍 ,仿佛在訴說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對於很多大陸遊客來說, 看到這些熟悉的文字 ,心中總會湧起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繁體字的存在

,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在全球化時代,使用簡體字更有利於兩岸之間的交流,也有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也有人認為, 繁體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 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文化認同:一座橋梁兩種期許

泛黃的課本

,記錄著歲月的流逝,也承載著文化的重量,當我們翻開台灣的語文課本, 會發現 ,那些熟悉的文字,那些陌生的名字,都在訴說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文化認同

台灣的文化, 如同生長在中華文化土壤上的一株奇葩 ,它既汲取了中華文化的養分,又開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花朵, 如何看待台灣文化 ,如何看待兩岸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或許,正如余光中先生在【鄉愁】中寫的那樣:「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兩岸之間的文化差異 ,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彼此之間的誤解和隔閡,只有透過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消弭分歧,增進共識,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本文傳遞快樂與正能量,無低俗引導,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