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為什麽我們在NBA能看到如此多史詩般的個人得分表演?

2024-02-01體育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察覺到上周一那兩場激動人心的比賽?哦,你或許會問,我怎麽可能錯過呢?確實,衛冕MVP喬爾·恩比德在那一天創造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他猶如破竹之勢,狂砍70分,不僅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新高,更是重新整理了NBA賽季的得分紀錄,成為了76人隊史上的得分王。
就在費城人隊戰勝馬刺隊的歡聲笑語漸漸散去的時候,卡爾-安東尼·唐斯又在另一塊場地上創造出了屬於他的輝煌。他的得分猶如瀑布般洶湧,一躍而上,砍下了生涯最高的62分。盡管他的球隊最終未能獲勝,但他的表現無疑成為了灰狼隊隊史上的一個璀璨的裏程碑。
這兩場比賽,仿佛是兩位巨星的個人秀,他們的才華和努力在那一刻凝聚成了無與倫比的光芒。

上周五,籃球場上再次見證了一場精彩的兩分球對決。德文·布克如同猛虎下山,狂轟濫炸地拿下了62分,可惜他的球隊最終還是敗下陣來。而盧卡·唐西奇則以一己之力獨攬73分,徹底摧毀了對手的防線,讓小妖精們望風披靡。這也確保了恩比德在賽季得分王寶座上的短暫統治地位。與此同時,老鷹隊也在這場激戰中黯然失色。

在剛剛過去的2022-2023NBA賽季,得分超過60分的盛景居然上演了四次。而我們的飲食記錄在短短四天內僅更新了四次。這種令人咋舌的得分現象在聯盟中引發了一陣激烈的討論,關於NBA比賽現狀的爭議如潮水般湧現。大多數觀點都聚焦於兩個核心問題:如果一次是僥幸,兩次是巧合,那三次或許就是一個趨勢了......那麽,四次呢?是否已經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解決方案又在哪裏呢?

上周的得分爆炸事件,發生在聯盟範圍內華麗數據浪潮不斷翻湧的背景下,猶如海洋中的一股巨浪,洶湧澎湃。多年來,數據膨脹的趨勢不斷加劇,如同不斷生長的泡沫,最終在一周前的比賽中破滅,引發了一場驚人的得分狂歡。

在NBA的璀璨歷史中,僅有19個賽季曾綻放出10次或更多的50分光彩;而近年的9個賽季,自2015-2016年開始,竟然占據了這榮譽榜單的半壁江山。令人驚嘆的是,自2018-2019賽季至現在的短短5個賽季裏,僅有10位球員鑄就了14次以上的輝煌;而最後5位巨星,幾乎占據了這份榮耀名單的一半。如今,2023-2024賽季雖暫居第13名,卻並未躋身全明星之列,但他的光芒,已然無法被掩蓋。

那麽,為何我們會目睹諸多失真的數位呢?令人滿意的是,原因或許就如你所言,「只是因為這些球員疏於防守,而且鮮有球員具備敏銳的洞察力」。

一個關鍵因素:加速進攻的號角已然響起。據Basketball-Reference.com的統計,本賽季NBA球隊每48分鐘的控球次數達到了驚人的99.2次——這是連續第九個賽季,平均「節奏系數」超過了95。上次見到這樣的高節奏,還要追溯到1993-94賽季,那個時代的尾聲。那個時代的標誌是唐·尼爾森 (Don Nelson) 的 Run-TMC 勇士隊 ( Run-TMC Warriors)、道格·莫 (Doug Moe) 的「傳球遊戲」金塊隊 (Nuggets) 等跑轟球隊,以及傳奇般的 Showtime 湖人隊 (Showtime Lakes) 等快速突破的經典球隊。

在簡化問題的情況下,我鬥膽提出,更具攻擊性的控球意味著球員們將獲得更多的得分良機。如今的球壇巨星們精準地把握住了這些機會,而這正是導致得分飆升的部份原因:三分球在比賽中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魔術師」強森率領湖人隊在九個賽季中第五次奪得NBA總冠軍時,三分球這項技術還只是初露頭角。那時候,三分球在NBA中並不像現在這樣被廣泛運用,塞爾提克隊作為當時長距離投籃的佼佼者,每場平均也只能投中8.6個三分球,全聯盟的三分球出手占比更是只有5.7%。
如今,三分球已經成為了NBA比賽中的重要組成部份。聯盟的平均三分出手率已經飆升至39.2%,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更有甚者,有10支球隊的三分出手率超過了40%,令人驚嘆。而在這其中,塞爾提克隊的三分出手率更是高達47.2%,成為了三分球的領跑者。
與當年相比,三分球在NBA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反映了籃球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展現了NBA聯盟在推動籃球運動發展方面的努力和貢獻。

您是否認為聯盟整體投籃數據的巨大變革,其源頭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初期的休斯頓火箭隊,那時的他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了整個聯盟的戰略布局?而莫立的「3大於2」理念,似乎在那時顯得有些孤立無援。與此同時,一顆名為史帝芬的亞軌域流星似乎也在悄悄改變著聯盟的格局,它的影響如同柯瑞一樣,重新塑造了聯盟的面貌。或許,這兩股力量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對聯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你所見,這些變革已然清晰可見,深入人心。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柯比·布萊恩在第三節早些時候的壯麗表演,當他在底線起身時,地板仿佛都在為之顫抖。那晚,他如同一位霸主,狂攬81分,書寫著不朽的傳奇。

......並將其與盧卡在他的 73 分之夜中早起的鏡頭進行比較:

早在2006年,油漆區內群英薈萃,七位球員各顯神通。只見柯比輕盈地躍起,手握籃球,準備發起一場攻擊;而凱瑞斯·波許則蓄勢待發,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爭奪投籃的機會。這場激戰中,九成的球員都聚集在距離籃筐十英尺的範圍內,熱血沸騰,為勝利拼搏。唯一的例外便是斯馬什·帕克,他猶如一位孤膽英雄,在掩護之外遊刃有余,在防守轉換中迅速回防,讓人驚嘆不已。此時,場邊基本之王的呼聲此起彼伏,為這位英勇的球員加油助威。

相較於固步自封的舊格局,像唐西奇這樣的現代球隊核心,就像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提前享受愉快巡航的駕駛者。底角有射手精準布局,三分線外幾步則有定點炮台,更有掩護者捲動將防守者牽引至籃下。這如同在高峰時段前的寬敞道路,讓他有無數機會靈活變道、調整角度,隨時加速。
特別是在五年前那次意義非凡的戰術革新後,聯盟更加強調進攻球員的自由度,旨在透過減少外線的幹擾,給予進攻更大的施展空間。這無疑為進攻方開辟了康莊大道,而對防守者來說,挑戰與壓力倍增。

通常,當我們在賽場上目睹那些驚為天人的個人表現,球員們重新整理著驚人的數據時,只需稍稍留心觀察罰球線,便可發現其中的奧秘。正如公牛隊總教練比利·唐諾文在賽季中所言:「罰球與犯規之間,始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對手犯規,那些得分高手便能巧妙地利用規則,制造出犯規。」在這個賽場上,罰球與犯規已然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考驗著球員與教練的智慧與應變能力。

恩比德每場平均罰球數位列聯盟第一,他在 70 分的比賽中罰球 23 次,其中 21 分。唐西奇 16 投 15 中。唐斯14投10中;布克,13投12中。

正如麥克·普拉達、賽斯·帕特諾和柯克·戈德斯伯裏等大咖所深度解析的,這些元素齊齊發力,推動了進攻效率的飆升,如同上周四的重奏一般,催生出超強的個人表現,也鑄就了最有力的團隊進攻。NBA歷史長河中,便如行動網路的馬特·莫耳所言,單賽季進攻評分排行榜上的常客幾乎全部來自過去幾個賽季。如今的三分球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那些底角三分球,盡管距離籃筐比上空三分球近兩英尺,但得分能力卻同樣強大——這表明球員們的技術在不斷提升,旨在確保他們能夠精準投籃。就像柯比獨得81分的那個賽季,每場平均三分球命中數超過6個的球員有6人;而今年,這樣的球員達到了52人。

在籃球場上,擁有更多能投籃的球員,特別是那些能夠在大前鋒和中鋒位置上投籃的球員,無疑給防守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這就像在一張大網中撒下更多的誘餌,迫使防守者們分散開來,覆蓋更廣闊的空間。一旦防守被拉開,像磁鐵一樣吸引那些大個子球員離開油漆區,進攻方就會發現無數的突破機會和下坡得分良機。這就如同在擁擠的車道上找到了一條暢通的道路,直通籃筐。
回溯到2005-06賽季,球隊在籃筐3英尺內的平均投籃命中率僅為60.1%。然而,時光流轉至今年,這一數位已經飆升至69.4%。這不僅僅是數位的變化,更是籃球戰術與策略革新的見證。它揭示了現代籃球的發展趨勢,那就是進攻與防守之間的賽局與適應,球員技能與球隊戰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

在聯盟的歷史長河中,技藝超群、天賦異稟的球員並非首次湧現,他們用驚艷的數據書寫著傳奇。正如【The Finder】的湯姆·哈伯斯特羅 (Tom Haberstroh) 所言,若你追尋NBA的「果汁球」時代,便需回溯至60年代初的歲月。那時的比賽節奏之快,令人咋舌。今日,我們每場控球近130次,創造無數積累機會,催生了諸如艾爾金·貝勒、奧斯卡·羅伯森,尤其是威爾特·張伯倫等傳奇球員的震撼數據。這些數據仍為今昔球員之參照。
為了應對此等統治力,特別是威爾特的霸主地位,聯盟於1964年將球場寬度從12英尺擴至16英尺,旨在平衡大個子與小個子、攻與防的較量。時至今日,仍有人期盼實施類似策略以緩解局面——這其中便包括教練們,他們致力於探尋遏制分數持續飆升之道。

我們如今主持比賽的方式更有利於進攻,這和15年前的狀況是大相徑庭的。正如勇士隊的總教練史蒂夫·科爾最近對記者所說,比賽規則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地讓進攻球員們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他認為,我們現在其實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有必要像聯盟20年前所做的那樣,重新審視規則,細致觀察比賽的走向,甚至可能在某些環節做出一些調整。

不過,至今NBA總裁亞當·蕭華和董事會的主導者似乎並未將目光投向這個領域,他們更傾向於那些能制造出耀眼亮點的投籃方式。這為廣播合作夥伴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除非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例如更自由地允許防守者進行身體對抗、將三分線向後退、取消底角三分、擺脫防守三秒規則等——否則,那些令人驚嘆的得分盛宴以及由此帶來的震撼之夜,很可能會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