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陳深|以五大招牌戰術為切入點,解析瑞迪克如何重塑湖人進攻體系

2024-10-16體育

三場季前賽過後,我們終於可以認真聊聊洛杉磯湖人本賽季進攻體系的變化了。

23-24賽季結束,防守型教練達文-哈姆下課。下課原因除了賽季中的輪換安排招致球員不滿外,其中一點重要原因便是有多名球員認為他沒能在上賽季成功搭建好湖人的進攻體系,導致上賽季湖人沒能發揮出陣容的全部潛力。

關於哈姆是非功過的討論不是我們本文的主題,接下來讓我們聊聊換帥過後,JJ-瑞迪克是否做到了像湖人管理層和球迷希望的那樣給球隊帶來了新的比賽內容和活力。

先說結論: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不需要太多比賽,僅僅季前賽前三場,甚至僅僅季前賽第一場,我們就能看到新教練組帶給球隊的改變——因為它是如此的鮮明。忽略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名。湖人簡直變成了另外一支球隊——他們打法上的轉變,甚至比許多休賽期進行了大手筆引援的球隊還要明顯。

過去,湖人隊進攻邏輯建立在持球擋拆、防守反擊、低位單打上,雖然也有空切和高位策應,但在比賽中的占比並不高——簡單來說, 哈姆時代湖人的戰術核心理念依然是透過持球球員的進攻威脅去得分或改變防守,再為其他人創造機會。

哈姆打多持球手體系有他的邏輯:

湖人有詹、眉、拉、裏,四人都可以持球發起進攻,如果算上八村壘,陣容中五人都有自主進攻、都能投籃,能夠搭建起一套接近5-out的陣容。

哈姆對於5-out陣容進攻的理解是:利用多個持球手的存在,分擔單個持球手身上的進攻壓力,尋找對手的進攻弱環和錯位進行針對性攻擊,同時空間和持球手相互反哺、消除協防,持球手在撕裂防線後彼此之間又相互形成聯系,從而達成常規時間為詹眉減負,關鍵時刻又能讓詹眉一錘定音的「理論閉環」......

我們不能說這套進攻邏輯是錯的——事實上很多球隊都在使用或曾使用過這套進攻邏輯,甚至湖人自己使用這套進攻邏輯也並非沒有獲得過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但兩個賽季的時間,也讓我們看到哈姆這套邏輯在湖人的身上是有局限性的。

哈姆多持球體系的局限性

局限性何在?

多持球手體系,根基始終建立在持球手持球發起上——這意味著,持球手的品質和穩定性至關重要。

而湖人隊的四名持球手:

雷霸龍年事已高無法做到持續輸出;

戴維斯作為內線偏向終結點,策應上賽季雖有進步,但作為發起點帶動隊友能力依然有限;

羅素依賴投籃手感,撕裂防線能力較差,一旦遇到高級別的防守人相當不穩定,時常隱身;

裏夫斯雖然有「關鍵先生」內容,手比羅素硬一些,但實際同樣依賴投籃、撕裂防線能力較差,且目前主控和主攻技術還沒到能夠撐起產量的級別。

可以說,持球手的品質和穩定性,從根本上限制了湖人隊打這套體系能達到的上限高度。

(除非,他們能防住,但一旦防不住.....)

在體系的「長板」不夠長的情況下。體系的短板就會被放大:

1、無球跑動較少。

上賽季手遞手頻率、無球掩護頻率分別聯盟倒數第五和倒數第三——場上經常有兩到三人長時間定點抽煙,實際上進攻點、進攻方式還是較為容易預判,類似於「明牌」;

2、球員戰術參與感低,狀態難延續。

哈姆執教期間,羅素、裏夫斯都曾抱怨過戰術地位,甚至最新美劇【先發五人】中詹姆士都抱怨過「在場上半天沒出手權」——而戴維斯就不用說了,多少次上半場超神、下半場隱身;前三節超神、第四節隱身大家都有目共睹。

為什麽球員經常「隱身」?原因其實還是持球支配進攻體系中,只有持球球員是處於「主動狀態」的,而其他球員都處於「被動狀態」。

雖說球隊也強調轉移球、強調分享球,但是終究是「僧多粥少」——而始終處於「被動等待」狀態、在進攻中沒有一點參與感,對這些習慣了打持球的球員來說也很難熬。

尤其是當對手進行一些針對性布防時,多持球體系(或者直白點:哈姆)有時甚至會自動把被針對的「持球點」忽略掉.....這是我上賽季觀賽時很多時候不理解的一點。

3、非持球手角色球員難以發揮

由於缺乏有設計的無球掩護、跑動和傳導球,哈姆的多持球手體系相當依賴球員的即興處理球能力(這樣才能形成流暢的轉移球),於是,那些球商一般、處理球能力一般的非持球手角色球員就成了該體系的最大受害者——他們幾乎只有【將自己比賽簡化,成為單職能「工兵」】和【淡出輪換】這兩種選擇。

例子有很多,馬利克-畢斯利、克里斯汀-伍德、卡姆-雷迪什,這些有一定得分能力但是處理球能力較差的球員,在哈姆的體系中都沒能發揮自己的實力,最終都經歷了如出一轍的:角色削減、不斷邊緣化乃至DNP的行程——甚至強如「先發答案」八村壘,上賽季都經歷過一段迷失、被邊緣化的時間。(如果不是範德貝爾特受傷,甚至都不知道他能否得到證明自己的機會)

事實上,對於許多角色球員來說,簡化職能未必會變得更高效。讓他們能夠在體系中做一些自己習慣、擅長的事情他們才能更好進入狀態。

簡而言之,多持球體系,初看適合湖人,但實際深入分析,這套體系在湖人的上限顯而易見 ——哪怕是塞爾提克這樣的「終極五外多持球」陣容,也有比湖人更多的無球掩護和跑動,湖人雖然具備了打多持球體系的基本配置,但實際這個配置只能算是「入門」的水平:

這也就導致了,哈姆執教下的湖人,始終是一支隱藏在進攻型球隊表象下的防守型球隊。

(即便他們上賽季後段進攻效率達到了聯盟前四也是如此——季後賽,湖人打金塊,哈姆的思路依然是拼防守而不是對攻——他們將金塊的進攻效率從117.8壓低到113.4,但自己的進攻只有109.7,風格和局限性展露無遺)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

現在,我們分析完了達文-哈姆體系的局限性,那麽新賽季JJ-瑞迪克做出了哪些改變呢?

簡而言之,他重塑了湖人的進攻邏輯——季前賽的湖人煥然一新,不再以持球進攻為體系的底層邏輯,而是打造了一套類似「Motion Offense」也就是動態進攻的體系

不再過度依賴持球手策動進攻,用大量的手遞手來代替持球擋拆,增加了大量無球掩護、空手跑位、強弱側傳切,透過連續的戰術跑動來迷惑對手,嘗試讓場上所有人參與到進攻中。

雖然目前樣本較小,該體系具體效果以及面對高強度防守的執行情況我們還不得而知,但這種嘗試對於每名湖人球迷來說應該都會感到新穎:

JJ-瑞迪克竟然真的把【Mind The Game】節目上的一切搬上了賽場!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季前賽湖人使用最多的幾套招牌戰術以及其變招,解析一下瑞迪克新的戰術體系的理念,以及這套體系是如何詹眉提供幫助的:

「Grende Action」手榴彈戰術

接下來的文章我們會按戰術的不同起手式分段,那麽在此之前,先為大家展示了一個湖人在對陣灰狼、公鹿兩場都選做開場戰術的「Grende Action」戰術。

這個戰術雖然出現次數不如接下來幾個戰術多,但他同時包含了【持球手過半場交球後空手跑位再接球】、【空切】、【無球掩護】、【手遞手】的要素——很好地體現了湖人如今的動態進攻風格,我想這也是瑞迪克兩次將他選做湖人開場戰術的原因:

先走一遍戰術:

羅素持球過半場,裏夫斯從左側借八村壘掩護空切(Iverson cut)到右側接球,然後立刻大對角甩給左側底角的海斯。而羅素在交球後,也立刻開始跑位,先借八村壘的掩護,再和運球上提的海斯形成手遞手掩護快拆,吸引到戈貝爾麥丹兩人防守註意力、逼迫上線的瑞德協防海斯後,出球八村壘形成一次機會良好的大空位三分。

這個動態進攻戰術與過去湖人擋拆戰術最大的區別就是除了右側底角的克莉絲蒂之外,每個人都處於「主動狀態」,不停的進行移動、掩護、傳接球,不再是透過個人威脅,而是透過多威脅的戰術動作去撕扯對手的防線:

小裏一開始的「Iverson cut」是第一重佯攻;羅素交球後空切借掩護+手遞手的「Grende」是才是真正的進攻點—— 持球手交球之後,對手通常都會放松警惕,這時突然掛雙掩護空切,就比持球雙掩護更具威脅,而在麥丹被甩開的情況下,戈貝爾延誤羅素、瑞德協防漏三分已經是必然的結局。

同樣,這個戰術還能發展出多種變招:比如根據瑞德的站位,羅素還可以選擇在第一重掩護後往籃下卷切(如果底角球員具備三分威脅這個選擇將很難被防守)、弱側的裏夫斯有兩種選擇:可以上提再找八村壘跑無球交叉掩護,也可以給底角的克莉絲蒂做掩護,配合羅素手遞手突破後的橫傳球形成「Hammer」......

單純的文字大家如果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那就直觀的看一下湖人對陣公鹿時「Grende」的變招吧:

這一次,湖人沒有使用Iverson cut作為起手式,而是詹姆士直接上提接球,而後續第二、第三步的選擇都和對灰狼時一樣:詹姆士接球立刻轉移對角的戴維斯,而羅素交球後迅速借八村壘掩護空切,找戴維斯打"Grende"——但後續有區別了:

比起第一場成功甩開麥丹,這一次特倫特並不「配合」,他緊逼羅素,很好的擠過了兩次掩護沒有被甩開——戴維斯和羅素在肘區的手遞手沒打成。接下來怎麽辦?

變招來了: 詹姆士在出球後,迅速觀察到了特倫特沒有被甩開,意識到羅素和戴維斯可能需要接應,於是他先是朝八村壘身後移動,假裝給八村壘做掩護,實際上在與防守球員接觸瞬間突然內切——瞬間將這個回合變成了「Elbow split」的戰術(肘區策應,交叉掩護空切)。

(熟悉湖人的球迷應該還記得,這是金塊的招牌戰術,上賽季例行賽金塊有過用這個戰術連打湖人5-6個回合)

無論是防守習慣多好的防守人,註意力偏向有球側、在對手戰術跑動結束後放松警惕都是難以避免的——如果連續的無球跑動,結合多重戰術動作,就很容易讓對手的防守露出破綻。

而這樣的動態進攻戰術,如果執行得當,不僅可以突破天賦制約、提升球隊的進攻上限,還能讓核心球員打得更輕松 ——詹姆士像這樣假掩護空切,一定比打擋拆掛著普林斯上籃更輕松。

這個回合最終洛佩茲「大腳解圍」,但戰術的效果已經達到了。

接下來,我們透過湖人不同的戰術起手式繼續分析。

DHO(手遞手)+Side to Side(強弱側轉移)

在如今這套戰術體系中,手遞手取代了持球擋拆,成為了湖人進攻最常見的戰術起手式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用手遞手幫助球隊在進攻中取得優勢的:

動態進攻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透過不斷地掩護、變換攻擊點、強弱側傳導球來讓對手犯錯。這個回合是很好的例子。

第一場對陣灰狼,湖人詹眉缺陣,對比對手顯得天賦不足,但天賦上的差距可以一定程度上透過戰術彌補,先走一遍戰術:

文森特控球過半場後迅速交球,和克莉絲蒂換位,移動至底角——讓對手最矮小的防守人成為弱側協防人。

隨後,八村壘上提接球,形成強弱側轉移後,裏夫斯先是內切,和八村壘打一個假手遞手(註意,這裏未必一定就是假手遞手,如果防守人不是麥丹或者犯錯,也可以變成真手遞手):

但麥丹很迅速的穿過掩護,追上了裏夫斯,於是戰術進入第二重變化——裏夫斯迅速改為替底角的希菲諾做掩護,希菲諾切出接球,借裏夫斯的下掩護和八村壘的手遞手形成「Chicago Action」(芝加哥,羅斯招牌戰術):

隨後,希菲諾借這一戰術甩開瑞德,制造戈貝爾換防後突破,吸引迪文琴佐弱側刷卡協防後,分球克莉絲蒂攻擊close out突破拋投得手。

為何湖人這一回合要打這一戰術呢?實際上是為了充分利用自身不多的優勢:

此時,湖人場上陣容是五小對灰狼的雙高,以灰狼的防守資源,湖人直接尋求擋拆很難收獲理想的效果——裏夫斯文森特很難面對麥丹和康利占到便宜,更何況二人的身後還有戈貝爾,最終回合最可能的結果是八村壘外拆,投一個早在對方預料之中的半幹擾三分。

如何破局?湖人選擇了以對手認為的「主攻手」文森特、裏夫斯、八村為誘餌,佯攻迷惑對手,真實意圖則是為希菲諾設定掩護——灰狼雙高,必有一高對上湖人的小個子,正是對位希菲諾的瑞德。瑞德的身高很難擠過掩護,所以只要讓他被掩護擋住,就可以打亂灰狼的防守陣型,從而制造「混亂」。

繼續看下一個手遞手戰術回合:

湖人繼續以五小對抗雙高,這一回起手式依舊沒變,同樣是持球手過半場交球換位,將球給到另一側——但後續有了變化,這一回,弧頂控球的是希菲諾,這意味著戈貝爾和瑞德有一人對上了射手:克莉絲蒂。

克莉絲蒂的投籃能力強於突破能力,沒有必要再向上回合一樣跑芝加哥突破,於是克莉絲蒂直接從底線上提——改跑一個幽靈掩護(「Ghost screen」)。

瑞德和戈貝爾根本沒有這種追射手撲外線的習慣甚至都沒交流清楚誰應該去追克莉絲蒂,兩人幹脆都沒動—— 麥克丹尼爾斯正防著希菲諾的,冷不丁身邊跑過去一個沒人管的射手,不由得一楞:兩個機會出來了。

希菲諾選擇相信自己,中投命中。

我們繼續看:

兩次得手,下個回合湖人繼續打這一戰術。

依然是手遞手、強弱側傳導、底角上提幽靈掩護,再次創造了很好的空位三分機會,但克內克特沒有投進。

同一戰術同一套陣容,三個回合,根據防守選擇的不同,最終由三個不同的球員出手,充分的體現了戰術體系的「流動性」——人人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進攻點。

接下來我們再看這個戰術另一種變招:

這個回合,湖人進行了人員輪換,海斯上場後,這個手遞手戰術展示了另一種發展:

湖人起手依舊是持球手過半場交球,八村先和弱側上提的球員(克莉絲蒂)進行一次手遞手換位——正常來說,這之後,克莉絲蒂應該回傳羅素,但是亞利山大沃克閱讀到了湖人的戰術意圖,防守站位很靠上,如果貿然傳球,很可能會被抄截——但很顯然,湖人在訓練中已經針對這種情況做出了布置:

克莉絲蒂沒有直接回傳羅素,而是由海斯上提到肘區接應,隨後克莉絲蒂先出球給海斯,再由海斯和羅素做手遞手切入——這個戰術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角進攻」體系中的:「Blind Pig」。(瑞迪克的【Mind The Game】有講解)——透過大個子肘區的手遞手掩護,破解對手極具壓迫性的防上線接球。

可惜這個回合羅素的傳球沒有處理好。

接下來兩場,我們看到了詹眉融入這個戰術後的效果:

起手式強側手遞手換位、轉移弱側後,這回根據球員特點,湖人選擇了瑞迪克交球戴維斯後突然從45度「Slot」後門空切,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成功創造出底角八村的空位三分。

我們看到, 湖人的新體系在嘗試讓有缺陷的球員也能發揮出他們的特點,而不是徹底成為單一定位的「工具人」。

而當詹姆士來執行這一戰術時是這樣:

裏夫斯八村壘手遞手轉移另一側後,底線的文森特上來給詹姆士做反向擋拆——這個動作可以演變出幾種發展:詹姆士借掩護突破、文森特幽靈掩護外彈以及如圖所示的文森特掩護後下順。

這個回合,詹姆士的選擇很好的利用了湖人的5-out空間以及對手「文森特一個188cm球員怎麽可能掩護下順」的心理。

再看這個戰術的其他變招:

除了強側兩人、弱側三人的站位外,此戰術還可以變為強側三人、弱側兩人的初始站位。

持球球員過半場交球後,強側兩名球員正常以手遞手交叉作為戰術起手,而原持球球員(本回合為羅素)並不去往弱側側45度,而是向下為弱側底線球員(詹姆士)做反向下掩護——隨後詹姆士做「Zipper」空切切出,接球投籃。

這個變招將強側三人都作為佯攻點,而實際的攻擊點是弱側切出的雷霸龍-詹姆士。而同樣,這個戰術也有後續變招:

這是湖人對陣太陽的開場回合——中個回合與上圖回合的起手式是相同的:強側三人,持球手(羅素)過半場交球後給弱側底線的球員(戴維斯)做反向掩護,同一時間強側兩名球員手遞手較差——但後續的區別在於,戴維斯切出後並未獲得投籃機會,於是戰術進入第二重變化:

詹姆士馬上回身並示意剛剛換位到底角的裏夫斯,裏夫斯立刻心領神會開始空切——先接詹姆士的掩護,再接戴維斯的手遞手:變為「Chicago」戰術。成功創造出一次空中接力。

瑞迪克動態進攻的優點就是進攻是「流動」的,在一個戰術發生時,就已經準備好了後續的變招,不會因為一個戰術被破解進攻就陷入停滯、最後只能依靠球星能力「硬解」——因此,它能夠有效地提升球隊進攻那道受限於天賦的「天花板」,當然,這也非常考驗教練組的能力和球員臨場的反應速度、執行力。

此外,當然,常規的跑位之外,詹眉的強大進攻威脅和「硬解」能力也會賦予戰術新變招:

這個回合,詹姆士持球到前場後指揮示意打這一戰術(手遞手強弱側轉移),濃眉換位接球後與文森特手遞手——文森特接手遞手之後的突破吸引了杜蘭特的協防註意力,於是詹姆士接球後直接超遠三分一錘定音——當詹姆士能夠在弱側45度接應位命中這樣的三分時,這個戰術將變得極難防守:如果你不緊貼他,就會被投射懲罰,但如果你緊貼他,又很容易被他借底角上提球員(克莉絲蒂)的反向掩護切入甩開。

同樣,戴維斯的能力也能在這一戰術中得到發揮:

不是每個回合都需要打得復雜——裏夫斯先用一次簡單的手遞手進行強弱側轉換,接著羅素從底線上來反向掩護(小個子給大個子掩護),為戴維斯清空底角協防的同時,幫助戴維斯更輕松地進入低位攻擊區域。

這一套動態低位進攻戰術在金塊的比賽中很常見,金塊通常用它來幫助約基奇更省力的進入攻擊區域。

動態進攻除了能夠讓每個人參與到進攻中,緩解持球進攻壓力、讓對手更難預判攻擊點外,也能讓球星獲得更輕松地的得分機會——這不是那種「我們知道你要怎麽打但沒辦法」,而是「我們不知道詹姆士和戴維斯會何時發動攻擊」。

「我喜歡任何流動的進攻,球充滿能量,每個人都感覺節奏很好。當你轉移球並分享球時,這就是傑出的進攻。你不需要自私的籃球。沒有理由那麽打。我們有太多的威脅,太多球員知道如何打球。」 詹姆士說。

篇幅原因,為避免大家閱讀過於疲憊。接下來還有三個戰術起手式分別是:「Iverson cut」、「Ram」、「Horner Chest」,我分上下兩篇來發了。

後續三個戰術更加精彩,創作不易,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幫忙點點關註和推薦,也歡迎大家評論區指正交流,筆者會努力創作更高品質的籃球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