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看到 up主「老三乒乓筆記」 分享的一篇題為「乒乓多打「中性球」是質變關鍵」,從著眼點到思路、語言準確性均頗有見地,特參照一並交流,原文如下:
02
乒乓亂搶節奏的典型表現就是: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想靠發蠻力「一板過」,殊不知這是影響乒乓水平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舉個例子:剛剛拿出駕照,就想在車流中瀟灑的「輾轉騰挪」,風險系數可想而知。
桌球也是如此,做到心中有數,嘗試著多打「中性球」是突破瓶頸關鍵因素,透過訓練和學習,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註意:
一是做到「有效發力」不失控。
把發力穩定控制在六七分力量,直到能打十拍球最多失誤一兩個時,記住這種「含住」的力量,就是目前階段「有效力量」。
不用擔心發力問題,隨著熟練度逐步增加,有效力量也必然會自然遞增,乒乓最不用擔心的就是發力問題,只要細節到位,發力真的是水到渠成。
需要註意的是:發蠻力大多數情況都是身體偷懶,手去加戲產生的。
二是主動加點摩擦。
「有效力量」養成習慣後,穩定率就會有明顯提高,但還是遠遠不夠,為了更加穩定就需要帶點摩擦意識。
就是我們常說的「掛起來」「加保險」等,倒不用像拉弧圈球那樣「手指手腕」用到極致,只需有這種感覺,稍微有點「小制軔」,就會讓弧線變得又美觀、又穩定,很關鍵的是品質還不低。
三是不發「蠻力」不代表不發力。
還是拿開車舉例子,不猛踩油門,並不是代表要在正常道路上「龜速前行」,那樣既沒有主動權,更無法控制球,觸球後全都是碰回去的,會更容易吃旋轉出現失誤的。
這一點可以多體會觸球瞬間「抓拍制軔」動作,也可以理解為加點摩擦,完全可以拿出來單練,然後再結合上身體力量,往有效力量靠攏,學會打「中性球」會讓自己變的又穩有從容。
03
分享完,探討繼續:
何謂「中性球」?
籠統言之,就是面對既可以進攻又可以過渡的選擇,你用合理穩妥方式處理過去的球。
對中性球的理解與處理,直接反映出一個人對桌球運動的認知高度。
比如,直板選手在比賽中,被對手用劈長技術死死壓住反手位,該進攻時候固然要進攻,但是如果對手的某一板劈長,劈的特別轉、特別低、特別長、特別頂,那有經驗的老球友會選擇找一個好的落點回搓回去,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爆沖。
這樣的處理,就非常合理!
合理,在哪?
第一,沒有硬來,直接給對手送分;第二,以退為進,看似過渡,但有一個好落點,對手也不容易上手。
這,就是老手與新手的技術分水嶺。
04
不僅僅在業余圈,專業領域同樣適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並不是特別理解「超一流選手之間為什麽會出現連續擺短、回擺?」
那麽高的水平,直接搶拉或擰拉不就得了?
隨著對球理解的不斷深入,包括看到了一些場次一些選手「很少回擺,總是上手」的結果之後,我才意識到—— 並不是為了擺短而擺短,連續擺短是頂尖高手在處理台內球時候,嘗試過各種手段之後的最優解。
可能並不容易理解,解釋一句,就是當你面對馬龍、樊振東的時候,他擺短,你完全可以選擇擰拉或挑打之類硬上,但是馬龍、樊振東是最頂尖的選手,他們的擺短控制功力十足,不會給你舒服的發力空間,你的勉強上手,看似強勢,實則漏洞百出,成為他們後發制人的機會。
返回去,「老老實實」回擺反而可能是死得最慢、最能纏結住的方式方法。
這是對中性球的合理運用,也可以看作為什麽現在擺短控制越來越多、擰拉使用越來越少的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