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水花消失術的秘訣:手型是關鍵,為啥姿勢和你的印象完全相反?

2024-08-31體育

中國跳水隊的碾壓式奪冠,你看了嗎?

在2024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十米台決賽中,中國跳水夢幻隊再一次以遙遙領先的成績包攬冠亞軍,全紅嬋更是在第一跳中拿到了滿分!排名第二的陳芋汐只差了5分,對第三名也形成了斷層。

中國跳水隊的成績就像入水的一瞬間一樣——波瀾不驚。

但是,就像網上那句話說的一樣,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跳水這個過程,還真的是不簡單。

一套完整的跳水動作,包括 起跳、連線、空中造型、空中看目標、開啟、控制、入水壓水花七個環節 ,任何一個動作都能影響最終的成績。

想要得到高分,就要盡量做出復雜的動作,但動作越復雜,就越難控制,入水時的不確定因素就越多。畢竟最終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花的大小。而水花的大小,說到底是物理學機制。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流體力學的研究範疇。

有一點值得註意,那就是跳水運動員的手型,是 其中一只手和水面近乎平行,另一只手抓住這只手 (如陳芋汐/全紅嬋跳水雙人10公尺高臺比賽圖片所示)。

這有點不符合大家的直覺,似乎兩只手組成箭頭的形狀,應該會更好。比如在遊泳的時候,兩只手向前時,就會擺出這樣的動作。另外我們看F1賽車,也都是非常的扁,減少和空氣的接觸面積,為什麽跳水的時候反而要增加手部和水面的接觸面積呢?

一開始,跳水運動員確實是這樣入水的,雙手合攏,手臂伸直,形成前面尖、後面大的楔形體形狀。除此之外,還有握拳的手勢,也比較常見,同樣可以減少入水的阻力。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有些國家開始嘗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手翻掌」式入水技術。

雖然跳水和遊泳、賽車等情況利用的物理原理是相同的,但它們追求的結果不同,所以相同的原理產生的效益也就不一樣了。

人們發現, 跳水運動員入水時產生的水花,大部份是由頭部和肩部產生的,手、胸、臀、腿等部位也能產生水花,不過起到的是次要作用

如果以流線型的形狀入水,的確可以減少前方的阻力。但水就會很輕易地順著流線的外形向上飛濺,這裏的壓力更小,所以水可以大量湧入,最終形成大量的水花。

反過來說,如果入水時前方和後方的尺寸比較接近,雖然會增加阻力,但可以更好地控制水的方向。如下圖所示, 入水的一瞬間,水不會像流線型的情況一樣向斜上方飛濺,而是只能橫向移動,這樣就不容易產生巨大的水花

中國研究人員曾經用電腦進行過模擬,發現巨大的楔形面角度和小角度的楔形體相比,產生的水花高度甚至差了近20倍!

當然,運動員也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形狀,只能盡量讓前方和後方的尺寸接近一些,也就是我們說得「 手翻掌 」式了。

說起「手翻掌」式的姿勢,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開始,中國運動員采用的是兩手張開,相距約10厘米,手掌上翻的姿勢。不過後來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手型很難在實戰中保持,還影響整體流線型的效果,壓水花效果不理想,所以逐漸放棄。

在此基礎之上,中國跳水運動員又進行了手型的改進,兩只大拇指互相鎖住,這樣就能提高手型的穩定性。

這裏又細分為兩種不同的手型,第一種是其他八根手指不變,保持張開的狀態。

第二種是所有的手指都緊扣起來。

如今的「抓手平掌」手型,是隨後發展出來的。

這種入海員型雖然可以壓水花,但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 對手的沖擊力比較大 。你試試用手拍水面,也會感覺到疼痛,更別提運動員全身從3公尺甚至10的空中下落所產生的沖擊力了。這就要求運動員進行針對性的力量訓練,防止受傷。

這還不算完,因為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有各種各樣的轉體動作,在慣性的作用下,入水的時候手也會隨著身體的轉動而轉動,不可能完全垂直入水。而且在水的阻力之下,一旦入水,翻轉速度就會急劇下降,運動員也要有根據翻轉速度調整動作的能力。

這首先就要求運動員有豐富的經驗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說到底,他們只有在入水前的一瞬間才能做好手勢的動作,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導致失誤。

另外,根據動作的不同,入水的手勢還要稍有調整。比如說 運動員采用的是前空翻的動作,那就要拇指側用力,並且手掌的角度微調,讓掌心側向前下方;如果是後空翻的動作,那就要相反,掌根和小指側用力,掌心側向後下方 。這樣的調整過程,用專業術語講,叫「 揉水 」。

除了手勢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水花的大小。

首先是身體的姿態。手上要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身體則恰好相反,盡量減小入水的面積,也就是說,整個身體要盡量呈現出一條直線的狀態。這就要求運動員手臂伸直,臀部、腹部收緊,兩腿夾緊,腳尖繃直。

同時,還要盡量保證整個身體與水面呈垂直的狀態,否則不僅影響美觀,還會成為產生水花的最關鍵因素。很多跳水失誤的原因,都是沒有垂直,甚至還有平行入水的。

這首先就取決於運動員平時的訓練是否充分,動作是否熟練,經驗是否豐富。每一次跳水,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不論是起跳還是空中的姿勢都可能和以前的訓練有微小的差別,這就需要隨機應變,調整姿態,達到最好的入水角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因素,那就是入水速度。中國著名跳水運動員吳敏霞曾經表示:「 水花壓得好,說明運動員入水的時候非常迅速,而且角度很垂直,以至於在身體和水面交界的地方沒有水花飛濺出來。

也就是說,入水的速度越快,水花就越小。

當然了,理論分析得再好,也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實踐。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跳水運動員在10公尺高臺計畫中做動作的時間只有不到2秒鐘,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動作並做出完美的入水姿勢,是一件既精妙又困難的事。

中國運動員能夠在跳水計畫中占據壟斷地位,可以說和平時的勤學苦練有分不開的關系。論勤勤懇懇,中國人排第二,恐怕沒有國家敢自稱第一,這就難怪我們的跳水成績能如此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