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誌偉
現場觀賽人數破紀錄、賽事票房創新高、賽事資訊多次登上熱搜……最近多項本土舉辦的體育賽事迎來觀賽熱潮,成為這個10月的一道獨特風景。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1%的受訪者感覺近年大眾觀看體育賽事的熱情提高了。對於出現體育觀賽熱的原因,61.7%的受訪者認為是大眾對體育比賽關註度提高,參與熱情高,59.9%的受訪者覺得是網路轉播渠道更豐富,觀賽更方便。92.7%的受訪者期待自己所在的地方多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
「本土舉辦的賽事增多,讓大家有更多現場觀賽的機會」
今年中國網球公開賽舉辦期間,北京的95後劉琳到了現場觀賽。「一進入國家網球中心,就感受到了濃厚的網球氛圍,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賽,現場還有一些網球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劉琳很慶幸自己提前購買了門票,由於當天鄭欽文會出場,中網的主場館鉆石球場的門票變得一票難求。「現場觀賽和線上觀看的體驗很不一樣,和場館內的觀眾一起為運動員加油,為精彩回合鼓掌歡呼,非常有感染力。」
蘇州的90後陳凱感覺,最近幾年不僅熱門體育計畫受到大眾喜愛,許多冷門計畫也獲得極大關註。陳凱說,以前自己對冬季體育計畫的了解僅限於短道競速滑冰,但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運動員在雪上計畫的出色表現,讓自己對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等計畫有了更多認識。陳凱認為,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也激發了大眾的觀賽熱情,讓大眾認識了像「幹飯哥」盛李豪、「阿條姐」黃雨婷以及鄭欽文等這些賽場上擁有「大心臟」,賽場下活潑有趣的00後運動員,對他們在賽場內外的情況更加關註了。
調查顯示,72.1%的受訪者感覺近年大眾觀看體育賽事的熱情提高了。進一步分析發現,00後受訪者對此感觸最深(79.9%),其次是95後(77.0%)。
對於出現體育觀賽熱的原因,61.7%的受訪者認為是大眾對體育比賽關註度提高,參與熱情高;59.9%的受訪者覺得是網路轉播渠道更豐富,觀賽更方便;53.6%的受訪者認為是本土運動員表現出色,號召力強。其他還有:本土承辦的體育賽事增多,型別更多樣(47.9%);賽事組織營運專業、服務完善(33.7%);賽事+旅遊、文創、美食等,體驗更豐富(25.7%)。
劉琳覺得,本土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會提高大家對這項運動的關註度。「我以前沒太關註過網球這個計畫,但今年巴黎奧運會上鄭欽文的表現很觸動我,尤其是幾場逆轉的比賽,在落後的時候不放棄,在逆境中尋找機會,最終拿下比賽,讓我對網球這個計畫產生了很大興趣。」
「近年本土舉辦的賽事增多,讓大家有更多現場觀賽的機會,也是出現體育觀賽熱的原因之一。」陳凱說,像桌球、羽球等計畫,國內城市承辦了許多重要比賽,還有網球的「中國賽季」,多種賽事輪番亮相,讓大家在觀賽上有了更多選擇,觀看體育比賽更方便了。
超九成受訪者期待自己所在地多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
劉琳覺得,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上奪得網球女子單打金牌,不僅提高了網球的關註度,也帶動了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劉琳前段時間報名體驗了幾節網球課,發現不少人和她一樣是新來學習網球的。「看了網球運動員的表現,自己忍不住想要體驗一下,相信網球以後會越來越火。」
95後羽球愛好者宋雲明感受到羽球的熱度在提高。「許多場館的羽球場地越來越難訂,打球的人越來越多了。」宋雲明覺得,羽球在中國的普及度比較高,也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本身對大眾的吸重力就比較強,再加上國羽運動員,像「雅思」組合、「梁王」組合(「雅思」組合指中國羽球隊混雙運動員黃雅瓊、鄭思維,「梁王」組合指中國羽球隊男雙運動員梁偉鏗、王昶——記者註)得到了諸多關註,也會帶動更多人體驗羽球、學習羽球。「這對推動這項運動走向大眾化有重要作用。」
調查顯示,75.3%的受訪者認為體育觀賽熱會帶動全民運動健身熱。
陳凱覺得,體育賽事是向社會大眾普及某項運動的重要視窗,尤其是本土賽事的舉辦,會大大提升這項運動的知名度和群眾參與度。以網球為例,之前大家覺得網球是「貴族運動」、小眾運動,但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網球大師賽、武漢網球公開賽等重要賽事在國內舉辦,不僅讓喜愛網球的人有了更多現場觀賽的機會,也會吸引更多人關註這項運動。「推動體育運動走向大眾,除了多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更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大眾運動更加便利。」
調查顯示,92.7%的受訪者希望自己所在的地方多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進一步分析發現,二線城市受訪者的意願更強,為94.9%,其次是一線城市受訪者(94.7%)。
今年的世界羽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將在杭州舉辦,宋雲明打算到現場觀賽,為國羽運動員歡呼吶喊。「希望能有更多不同型別的體育賽事在國內舉辦,讓觀看體育賽事變得更方便、更日常。」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00後占17.4%,95後占20.0%,90後占34.0%,85後占17.0%,80後占9.1%,其他占2.5%;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3.8%,二線城市的占40.8%,三四線城市的占19.0%,縣城或城鎮的占5.5%,農村的占0.9%。
(應受訪者要求,宋雲明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