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莫斯科奧運會:90多億美元打水漂67國缺席,運動員僅去了5179人

2024-09-11體育

奧運會是展示一個國家與民族競技體育的重要舞台,也是宣傳舉辦國特色文化的一個絕佳視窗。

不過,要辦好一屆奧運會,對整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組織能力、辦事效率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參照來源

縱觀整個現代奧運會,會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舉辦奧運會的國家都是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且大多都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由此可見,舉辦奧運會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就曾多次申辦奧運會而不可得,主要原因就是國家治理不盡人意。

另一個方面,奧運會從未遠離過政治,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和莫大的遺憾。

在冷戰時期,受美、蘇兩大意識形態極端對立的影響,第22屆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就不可避免卷入了政治的風暴之中,成為歷史上最為黯淡的一屆夏季奧運會。

申辦的時代背景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一開始,社會主義陣營並不關心國際奧林匹克奧運會。尤其是十月革命後的蘇俄政權高層,甚至認為奧運會是使工人階級脫離階級鬥爭,並訓練他們為新帝國主義戰爭服務的資本主義產物。

另一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也認為奧運會是維持「歐美中心論」的一場重要文化活動,不容蘇聯「玷汙」和「染指」。

從兩個陣營的態度分析,現代奧運會創辦伊始就和政治掛鉤。

很明顯,這種認知脫胎於20世紀初的國際現實,並未逃脫時代的藩籬。

直到二戰以後,蘇聯內部這種傳統觀念才漸漸轉變,並派出了奧運代表團參加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

這屆奧運會上,蘇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22金、30銀、19銅,贏得了世界人民發自內心的尊重。

蘇聯領導人眼見派遣代表團參加奧運會有益無害,能夠擴大國家形象。

同時,這也是宣傳蘇聯國家體制和面貌的一個契機, 就萌發了申辦奧運會的想法。

可是申辦奧運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蘇聯這個初出茅廬的「菜鳥」選手而言,更是難如登天。

不過好在蘇聯畢竟是社會主義的領頭羊,作為世界的一極,國家硬實力還是其他國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因此,蘇聯在奧林匹克世界廣交朋友,主要就是獲得西歐國奧委會的選票。

莫斯科奧委會早早就開始運作,同德高望重的西德奧委會主席威利·道墨開展了合作,並達成了私下協定:1966年,蘇聯及東歐的奧委會一致支持德國舉辦1972年的奧運會;反之,威利·道墨則要說服西歐各國奧委會支持莫斯科申奧。

1970年,蘇聯首次以莫斯科為主辦城市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

可惜的是,那時的蘇聯在這方面,還是一個「菜鳥」級別的選手,不得不交學費,惜敗於蒙特婁。

四年以後,蘇聯卷土重來,再次加入申奧的角逐。此次的競爭對手也不可小覷——擁有 「天使之城」 美譽的洛杉磯。

幸運的是,威利·道墨已然升任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他兌現了當年的諾言,投桃報李,西歐各奧委會委員之間進行斡旋,為莫斯科贏得了西歐大部份國家的支持。

這樣,莫斯科大勝洛杉磯, 奧運會也首次來到了社會主義陣營。

當成功申辦的訊息傳到蘇聯,各地民眾紛紛喜極而泣,互相擁抱。

莫斯科人更是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蘇聯政府也做好了準備,將以一流的組織、全新的心態來迎接世界體育的大聚會。

90億美元打了水漂

莫斯科贏得的是1980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意味著他們有6年的時間興辦場館、完善基礎設施等多項工作。

隨即,莫斯科政府就開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奧運會的籌備工作當中。

以往各國舉辦奧運會,有的國家是翻新舊的體育比賽場館,特別重視的就會另建一個。

具體到莫斯科,盡管當時就擁有了足以承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體育設施。

但為了辦好這百年不遇的奧運會,蘇聯政府還是決定修建了基輔共和國體育場(能容納十萬人),列寧格勒奇羅夫體育場(能容納8萬人)等多達20余個體育場館。

另外,為了照顧運動員和各國的遊客,莫斯科市政府還新建了一批高品質、高服務的星級酒店、餐廳和咖啡廳,確保運動員能在比賽競技的同時,及時恢復體力,也讓遊客感受到蘇聯的異國風情。

每屆奧運會,各國都會創造一個吉祥物。

莫斯科奧運會的吉祥物—— 小熊米莎, 就極為可愛,深得各國人民的好評。

另外,莫斯科還在全蘇聯調配並培訓了1500名會講各國語言的招待員以及6000名會做各國菜式的廚師,盡量讓運動員和遊客不虛此行。

可以說,蘇聯為了舉辦好此屆奧運會,真可謂盡了全國之力,邀請了各路藝術名家為開幕式保駕護航。

根據莫斯科奧委會的審計報告,為了籌辦奧運會,蘇聯耗費了90多億美元, 創造當時的最高記錄。

如果按照購買力計算,這90多億美元,放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估計也要幾百億美元。

要想彌補這一額外的財政支出,莫斯科組委會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出售電視轉播權、出售體育彩票、奧運會門票以及紀念郵票、還拿出了國庫儲備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

可讓莫斯科人民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付出的一片真心終究是錯付了,90多億美元也打了水漂。

到了7月19日那天, 竟然有67個國家缺席了此次奧運會。

其中就包括蘇聯的死對頭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也位列其中。

澳洲、法國、英國等14個西歐國家雖然參加,但沒有使用本國國旗和國歌;紐西蘭、西班牙等代表團的掌旗官也沒有揮舞本國國旗,而是采用特制的旗幟入場。

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上,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僅有5179人,其中女運動員1124人, 是1960年羅馬奧運會以來參賽國家和地區數最少的一次。

許多原本打算去觀賽的遊客也取消了行程。蘇聯政府起初會有至少30萬名國外遊客前往莫斯科。

可是截止到1980年6月,莫斯科市長普洛梅思羅夫不得不承認,只有7萬遊客來到了莫斯科。

其次,參與報道本屆奧運會的新聞記者也比往屆少了許多,新聞記者也只有5615名,文字記者2685名,廣播記者2930名。

由於世界上具有實力的大國都不參加,奧運會成績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比如遊泳、田徑、體操等計畫最為嚴重,有的小項甚至都沒有當時世界的世紀水平。

莫斯科奧運會只打破了一屆世界記錄,就足以說明各國的抵制,對比賽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抵制原因

世界上各大洲有影響力的大國不去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主要還是美國挑頭。

1978年12月末,蘇聯不顧各國反對,悍然出兵阿富汗,加劇了地緣對抗,也為美國國內強硬派的反擊提供了契機。

就在蘇聯出兵當日,美軍就洞察了蘇軍的動向。布熱津斯基作為美國政府的高參,向美國總統卡特送出了一份敘述詳盡的備忘錄。

在備忘錄,布熱津斯基用銳利的筆鋒寫道:「尊敬的卡特總統,入侵阿富汗,蘇聯有可能獲得直接通向印度洋的通道,危機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安全。

美國應當援助阿富汗的抵抗者,和巴基史坦、中國一道,展開更廣泛的合作,盡可能使之成為蘇聯版本的越南。」

卡特對此深以為然,12月28日,在美國國家安全會議議上,美國最高決策者統一了認識,一致同意在國際上譴責、孤立蘇聯。

次年,美國就動用各種手段,制裁了蘇聯。

例如對蘇聯進行糧食禁運,減少同蘇聯的經濟往來。

值得註意的是,卡特政府並不直接幹預阿富汗問題,而是轉移了鬥爭領域,盡可能廣的在經濟、輿論、外交層面讓蘇聯遭受損失。

正是基於此種戰略,副總統華特·蒙代爾就率先提出了抵制奧運會的反感。

隨後,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貫徹。在國際奧委會第82次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萬斯正式提出: 如果蘇聯人不在2月20日前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將盡一切力量組織其它國家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昂撒系」國家(英國和澳洲)的支持。

後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考慮到本國運動員的利益,決定可以不舉國旗參加。

但同時,柴契爾領導下的英國,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率先扛起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大旗。

反觀「拉丁系」國家,比如義大利,態度則要委婉地多,采取的辦法是: 允許運動員前往參加比賽,但政府雇員除外,並且禁止人們使用本國國旗。

西德總理施密特則將皮球踢給了本國的奧委會,讓他們自己解決此事,結果以59:40票同意抵制。

最後,根據奧林匹克憲章的規定,在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將升起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

但是由於美國立場強硬,總統卡特堅決反對在列寧體育場升起美國國旗。

無奈之下,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絞盡腦汁,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利用空運的方式,將洛杉磯市旗運送到莫斯科,在閉幕式上升起了洛杉磯市旗。

對於卡特總統抵制奧運會,各國的領導人有不同的看法,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當然是舉雙手贊成。

可英國的死對頭法國外長法蘭索瓦·蓬塞卻說: 「老實講,我不認為利用奧運會作為一種政治武器有什麽好處。」

但總體看來,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國家實力,發起的抵制運動還是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多國大使在開幕式前,就離開了莫斯科,以免扯上關系,影響地位和仕途。

甚至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也拒絕出席開幕式。

4年後,蘇聯如法炮製,率領19國拒絕參加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讓美國也嘗到了苦果。

結語:

起源於希臘,興盛於法國的奧運會本是人類的體育盛事。可在赤裸裸的國家利益面前,體育顯得是那麽的渺小,毫無反抗的力量。

到了2024年,「俄烏沖突」的爆發,仿佛又是一個輪回。

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再一次無法以國家名義參加奧運會,失去了同台競技的機會。

參考資料

【論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非政治定位—以第2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

社會體育學 2015年第五卷第13期

【奧運會與冷戰—卡特政府抵禦莫斯科奧運會的歷史分析】 歷史教學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