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館被擠爆了」「網球館一位難求」……近些年來,羽球、網球等運動越來越火,多地體育場館經常預約爆滿。巨大的市場需求一邊拉高了場地價格,另一邊也暴露出體育場館供不應求的現狀。
對此,9月18日上午,國家體育總局相關負責人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將透過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進一步開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鼓勵體育場館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等措施,緩解體育市場的供需矛盾。
截至2023年底,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了2.89平方米,提前超過了「十四五」規劃的人均2.6平方米的目標。但是對比已開發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比如,2019年時美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就達到了16平方米,日本則高達19平方米。整體來看,中國體育場地還有很大的擴容空間。
從短期內看,盤活現有場地資源是解燃眉之急的關鍵。比如,近年來隨著交通出行方式的變化,不少汽車站逐漸廢棄,可以引導其轉型為體育場館;再如一些傳統商場客流量減少,也可以向體育場館方向轉型。如此既可以節約社會成本,減少企業轉型的陣痛,也可以滿足民眾的運動需求。
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一系列重大賽事的刺激,市民的運動熱情不斷高漲。如北京冬奧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鄭欽文巴黎奪冠在國內掀起網球運動新熱潮。全民健身的前提之一是,各類基礎設施要承接住大眾的運動熱情,並透過不斷最佳化和完善,進一步激發運動需求,形成良性迴圈。
很多時候,市民並不是不愛運動,而是生活半徑裏缺乏相應的運動場地,他們的運動熱情被壓抑。當身邊有了充足、平價甚至免費的場地後,那些本來不怎麽運動的人也會「躍躍欲試」,開始嘗試一些此前未曾接觸的體育計畫,進而走向熱愛、養成運動習慣。
全民健身不只是一句口號,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強國的建設也不只是體育管理部門的任務。不同政府部門、市場主體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協調,打好配合戰,如大型賽事之於文旅部門、體育消費之於市監部門,體育用品生產銷售之於企業……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註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
對於市場來說,需求就是最好的訊號。尤其是供不應求的領域,以及一些體育新計畫、新潮流、新趨勢,就應該是投資的熱土。因此,政府部門不僅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和超前的產業布局,也應大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利用市場的力量調節供需平衡。
今年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創造了1984年以來在境外參賽的最好成績,躋身世界體育大國、奧運強國之列。但仍要認識到,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需要全民參與,全體人民的體魄強健、生活健康才是更重要目標。要讓更多市民有地方打球,讓更多運動計畫走入尋常百姓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