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圓桌|中國美院「兩個AI」論壇,探討人文與科技

2024-07-10辟謠

「人工智慧」與「藝術智性」有著怎麽樣的關系?7月6日,由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組委會辦公室指導,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美術學院研創處和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承辦的「兩個AI:人工智慧與藝術智性」論壇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中心舉辦。與會學者、藝術家、科技從業者共同探討了人工智慧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文與科技的未來發展,並強調了人們在關註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同時要更加關註人類智性與創造力的發展。

澎湃新聞了解到,從此論壇以「兩個AI」為題,透過辨析「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藝術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的關系,呼籲人們關註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敏銳的關註人類智性與創造力的發展。論壇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以「人工智慧與藝術智性」為題作了發言。他提到,AI對人類的威脅,依然來自人自身。人工智慧越發達,人類就越需要藝術智性;數位虛擬技術及其幻覺工業越發展,身心交感的藝術經驗、從藝術經驗而來的感性就越發可貴。藝術智性所激發的是一種感性、知覺的解放狀態。科學「透過知識獲得解放」,而藝術「透過解放獲得知識」。正如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21世紀,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我們再一次迎來了「文藝復興」,身處其中的我們都是「文藝復興人」。

此前國美舉辦的「向達·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藝術大展暨第七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

亞馬遜雲科技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崢以「大模型時代以及其對藝術創作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講。他以當前教育體系的流水線特征為切入點,詮釋了人工智慧大模型對於今後教育的啟發,他認為,相較於AI,人類有著本能的好奇心驅動,可以思考得更深刻,探索更廣闊的未知區域,但關鍵在於如何「問問題、問好問題」,也即培育起「批判性思維」。此外,透過列舉諸如「AI生成詩歌」「AI解讀詩歌」「AI生成抽象畫」等親身實踐經驗,表達了其對於人工智慧與藝術智性的看法, 他認為,AI終將會往前走,只是身為藝術家,該如何去套用它、駕馭它。

正在作畫的機器人ARRON和哈羅德·科恩

莫耳執行緒莫耳學院院長李豐以「人工智慧的藝術語境」為題做演講。從古時代、古典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現代時期以及當代的藝術技術等多個維度,闡述了「藝術和技術共生,所有技術的發展都在推動著藝術的表達」這一觀點,強調了「藝術上下文語境」的重要性。李豐認為,藝術的體驗需要整體性,而AI產生的內容恰恰打斷了人類特有的想象力,缺乏作品產生的心路歷程,失去了語境,因此現在AI產生出來的作品離藝術還很遠。

電腦繪畫產品 The Painting Fool 的繪畫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姚大鈞則以「AI不只是藝術的新媒介」為題作了發言。他以「上帝已經給了你一個腦子,你卻自己又造了一個」這一批判視角引入了對於人工智慧與藝術智性的看法。他認為,AI猶如一個控制論系統,其在不斷反饋的過程中,把人的感覺、文化的語境都化作了參數,其中,如何平衡兩者,避免「嘯叫」抑或是以創造性的方式駕馭「嘯叫」十分重要。「我們應該將AI視作一個‘靈媒’,它只是一個中間者,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人自身得以通往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放在更大語境來看,整個AI對我們來說是人類對藝術、對社會、對本質的一個鏡子,我們應在這面鏡子中增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而不是麻木遲鈍自己的感受力。」

基於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戰略合作框架,2024年6月6日DIU國際設計智造聯盟上海中心計畫正式落地上海市楊浦區。借此契機,論壇的後半場邀請了來自不同院校的專家學者和DIU企業的代表,圍繞「兩個AI」的主題發言參與圓桌討論。在此環節中,清華大學-和林格爾新區分布式數據處理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戴青認為,藝術就是新質生產力,大模型「算力底座」的盡頭是電力,而藝術沒有盡頭。他認為,「AI時代已然來臨,我們應去擁抱它,並用好它。」

【太空歌劇院】,由新型AI繪畫工具「Midjourney」創作而成

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總設計師、上汽英國技術中心總經理邵景峰認為,我們既要擁抱AI,也要反對AI。他基於自身在上汽集團工業設計領域的多年從業實踐經驗,認為當前AI生成的設計作品愈發顯得「油膩」,他強調,AI時代,「人」才是最大的個性;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總監諸臣基於理工科設計師的視角,認可「藝術智性」在當前人工智慧開發中的補充乃至引領作用。他認為,我們在討論AI時,應避免「標簽化」,不要把自己局限於某個角色,而應以人類共同體的胸懷,為人類的永續發展作出努力;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商務總監焦彥寧結合索尼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歷程,認為在面對當前的AI時代浪潮中,以場景化的方式去設計創造十分重要。他參照了制片人凱瑞斯托弗·米勒的觀點,認為我們應避免過分依賴AI技術,因為藝術重在呈現一種全新的體驗,而不是「剽竊」其他藝術家的平均值。

論壇現場

此外,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媒介與互動研究所負責人俞同舟則分享了自身的四個啟發:1、希望透過今天對於兩個AI的探討,為日漸黑箱化的人工智慧領域找到一個新的開口。2、一切由人類制造出來的東西背後肯定是基於為了人類更加美好發展的主觀性思想。3、人工智慧時代,藝術家從來不會缺席。4、中華傳統對於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塑造人工智慧中國發展之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