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9.9元包郵的耳機,真的能用嗎?會傷聽力嗎?

2024-03-04辟謠

作者:小瑋 科普創作者

稽核:潘春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 副主任醫師

流言

買耳機千萬別貪便宜,否則會漏電,傷害耳朵健康。

分析

先說結論:這種說法過於絕對,重要的是檢查耳機是否有合格證,以及養成健康用耳的習慣。

在很多購物軟體上,一搜「耳機」,你可能會搜出價格千差萬別的耳機,有幾百幾千元的,也有 9 塊 9 包郵,甚至還有不到 2 塊錢還能包郵的耳機,這樣的價格可以說是便宜到令人有些懷疑了。

假如去網上搜一下,你甚至還能搜到不少關於耳機漏電的新聞。那幾塊錢包郵的耳機真的能用嗎?用這樣的耳機會不會漏電?到底傷不傷耳朵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耳機和聽力的關系。

便宜的耳機會漏電傷耳朵?

首先這裏要區分一下,耳機的價格便宜可能是商家的促銷行為,當然也有可能是店鋪銷售品質不達標的耳機。

那作為消費者我們要怎麽區分呢?

其實非常簡單,只要看寄來的耳機包裝盒上或者是包裝盒內是不是有「品質檢驗合格證」就可以了。

根據我們國家 2000 年 7 月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品質法】第二十七條,所有的產品或者其包裝上,都應該有產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

無論網店銷售的耳機有多麽便宜,也是必須要有產品品質檢驗合格證的。

如果沒有合格證,那這樣的商品很可能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如果真的買到,也建議不要使用,以免出現漏電情況。並且假如買到了這樣的產品,消費者可以直接撥打 12315 或者在 12315 的官網維權。

只要買到的耳機有產品品質檢驗合格證,通常情況下是可以放心使用的。當然了,對於 2 塊錢包郵或者 9 塊 9 包郵的耳機,音質方面大家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啦。

不過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即便是品質合格的耳機,在使用過程中也可能會有微弱的「電耳朵」感。這種「電耳朵」可能並不是因為耳機漏電,而是耳機在跟衣服、頭發摩擦之後產生的靜電。

比如在蘋果官網上也有專門對耳機靜電的提醒,對於這種輕微的「電耳朵」現象,不用太過擔心,而且一般在耳機上加一個海綿套就可以解決一部份靜電問題。

而相比於耳機靜電,聽音樂的時候,耳機音量過大更有可能會損傷聽力。這樣的損傷往往比較隱蔽,且不可逆。

音量與聽力損傷

要了解過大的音量是怎麽樣損傷耳朵的,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耳朵的結構。

聲波在傳遞到我們的耳朵內部後,耳蝸裏一種叫做「毛細胞」的結構能夠感受到這些振動,並且能夠把這些振動轉化成神經訊號傳遞給大腦,大腦經過處理,我們就聽見了聲音。

但這些毛細胞比較脆弱,如果振動太強,毛細胞可能會受損。比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人可能會暫時失去聽力或者發出一陣耳鳴,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緩過來。而假如響聲特別大,或者長時間暴露在吵鬧的雜訊中,毛細胞可能會永久受損、死亡。

毛細胞還有一個特點,它們死亡之後是不可以再生的。也就是說,毛細胞死亡造成的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

而相比之下,負責感受高頻聲音的毛細胞更容易受損傷,所以人們一般會首先失去對高頻率聲音的聽力。比如微波爐、電磁爐工作時產生的非常尖銳的「滋滋聲」,或者老式晶體管電視機、顯視器開機時候發出的「滋啦」聲。

但這些聲音對日常生活幾乎是沒有什麽影響的,所以在聽力損傷的初期,人往往也很難察覺到,也就更難意識到自己的用耳習慣不健康了。

多大的聲音會傷耳朵?

那究竟多大的聲音會損傷聽力呢?這要綜合考慮音量以及暴露在這個音量下的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給了一個不同音量下的安全聽力時間。

不同聲音強度下的安全聽力時間及對應場景。

比如,我們平時正常對話的音量大概是 60 分貝。只要不超過這個音量,每周的安全聽力時間是無限,也就是不會損傷我們的聽力。

在坐公交地鐵的時候,車內的雜訊大約在 85 分貝,每周的暴露時間小於 12.5 小時,平均到每天,大概是每天 1 小時 40 分鐘。

但要註意,在上了地鐵或者公交車之後,你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大音量。這是因為如果想讓自己更清晰地聽清耳機裏的聲音,耳機裏的聲音要比背景噪音的音量更高才行。

具體調高多少因人而異。我們可以參考 2016 年發表在【實驗醫學與生物學進展】(Adv Exp Med Biol.)上的一項研究,當人說話聲的音量比背景噪音高出 6 分貝以上的時候,人們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語意。

所以假如想在背景雜訊是 85 分貝的公交車上跟別人語音聊天,或者是想要聽清楚音樂裏的細節,我們很容易就把音量調高到 90 分貝,甚至是 95 分貝以上。

另一篇發表在【國際聽力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上的研究發現,當背景雜訊在 75 分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會把耳機音量調高到 90~95 分貝了。

那在 95 分貝下,安全聽力的時間是每周 1 小時 15 分,也就是平均每天 10 分鐘左右,大部份人的通勤時間可比這個要長得多。所以,在上下班通勤的公交和地鐵上聽音樂,很可能就已經超過了「安全聽力時間」。

另外,2017 年發表在【雜訊健康】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瑞典的年輕人聽音樂的情況,大約有 10%的年輕人在聽音樂時候的音量過大,會達到 90 到 100 分貝。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會用這麽大的聲音聽音樂。

這毫無疑問是會損傷聽力的。

如何保護好我們的耳朵?

那根據前面所說的,想要保護聽力其實非常簡單,只要在聽音樂或者打電話的時候,註意控制耳機的音量就可以了。

但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麽知道自己聽音樂的音量是多少?

其實,在很多手機裏都會內建聽力保護的功能。當音量調節過大的時候,會自動彈出提示。同時也可以直接調整安全上限,在耳機音量超過上限的時候自動降低音量。

另外,很多手機裏也可以統計耳機的音量情況。比如,蘋果手機的健康模組中,就有這樣的功能,你可以看看日常聽音樂時候耳機音量是多少,有沒有超過每周的「安全聽力時間」。

另外,如果手機中沒有這樣的功能,也可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60-60-60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 60%,單次使用耳機時長不要超過 60 分鐘,周圍的音量最好不要超過 60 分貝。」如果想在通勤時候享受屬於自己的音樂時間,也可以考慮使用主動降噪耳機。

大部份耳塞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都屬於被動降噪耳機,也就是透過耳機塞在耳朵裏這個方式阻隔外界雜訊,但這樣的阻隔效果是比較有限的。

而主動降噪是耳機主動發出跟聲波相反方向的聲波,降低周圍環境雜訊,這種耳機的降噪效果往往比較好,能夠讓你用更低的音量聽清音樂。

當然了,主動降噪耳機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偏貴,對於 9.9 包郵的耳機,是不太可能有這樣的功能的。而且在使用主動降噪耳機的時候一定要分場合,在路上行走,或者是騎車的時候,盡量不要使用主動降噪耳機,否則可能會聽不清周圍汽車的喇叭聲,進而發生危險。

畢竟,聽力和行車安全都很重要!

結論

其實耳機消費者沒必要過於糾結細節,關鍵就兩條,一個是認準「產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另一條就是養成本文中健康使用耳機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deafness-and-hearing-loss-safe-listening

[2] Whitmer, W. M., McShefferty, D., & Akeroyd, M. A. (2016). On Detectable and Meaningful Speech-Intelligibility Benefit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894, 447–455.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5474-6_47

[3] Jiang W, Zhao F, Guderley N, Manchaiah V. Daily music exposure dose and hearing problems using personal listening devic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Audiol. 2016;55(4):197-205. doi: 10.3109/14992027.2015.1122237. Epub 2016 Jan 15. PMID: 26768911.

[4] Widen SE, Båsjö S, Möller C, Kähäri K. Headphone listening habits and hearing threshold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Noise Health. 2017 May-Jun;19(88):125-132. doi: 10.4103/nah.NAH_65_16. PMID: 28615542; PMCID: PMC5501022.

策劃制作

作者丨小瑋 科普創作者

稽核丨潘春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 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轉載參照可能引發版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