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歷史的謠言:明亡清興和小冰期沒什麽關系

2024-08-26辟謠

多年來,許多人將明朝滅亡、清朝興起的原因軌跡於天氣。 理由則是恰逢小冰河發作,釀成非常嚴重的氣候災害,對明朝的正常經濟造成致命破壞。否則清軍絕無入關的機會,頂多只是在關外興風作浪。

然而,作為同一塊大陸上的居民,難道滿清就不受小冰期影響?看完本文, 你或許會對這段歷史產生不一樣的理解......

兩國都有通脹問題

入關前的滿洲諸部 並沒有後世想象那麽落後

事實上,關外的女真諸部很早就發展出農耕經濟。 例如在可木以南的靠近漢地區域,農業耕作一貫相對成熟。即便是遙遠的黑龍江諸衛,也經常能與漢人產生貿易往來。至於地處松花江下遊的弗提衛,因為是占據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地區的必經之路,所以在永樂年間便成為區域貿易樞紐。後來被努爾哈赤征討的薩哈連部,居住在松花江下遊和黑龍江交匯處,經常擁有1-2年的糧食儲備。只有撒魯溫以北地區比較落後,雖知耕種而專以漁獵為生。

相比之下,建州是所有女真部落中最開化的一支,農耕經濟經頗具規模。 根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在剛創立八旗時,就下令每牛錄各出10丁+4牛,用於墾殖荒地、設立谷倉、以備兇歉。

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基礎 就是關外的大片農墾區

正因如此,小冰期對農耕經濟的破壞也適用於滿洲地區。我們甚至可以透過史料發現,兩國境內都出現有物價飛漲, 其中後金/清的控制區比明朝地界更為嚴重:

例如天啟年間的明朝,位於遼北錦州的廣寧每鬥米價值8錢。明金戰爭的相持階段,遼東地區的米已漲價到每鬥1兩2錢。崇禎繼位後,陜西爆發饑荒,稻米粟米每鬥2兩3錢、小麥每鬥2兩3錢、大麥每鬥1兩4錢、蕎麥每鬥9錢......

反觀後金方面,皇太極剛剛登基時物價已漲每鬥糧價銀8兩。 以至於多次希望與明朝媾和,用千張貂皮+千斤人參作為交換,獲得黃金10萬兩、白銀100萬兩、綢緞100萬匹,毛青細藍布1000萬匹。後來發現該提議被冷處理,又把要價降低至5萬兩黃金、50萬兩白銀、綢緞50萬匹、毛青細藍布500萬匹。最後不得不出兵勒索,咬牙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

明清戰爭的長期化 很大程度源於雙方都很貧窮

應對方法大不相同

面對小冰期 明清雙方的應對策略大不相同

既然明朝和後金都面臨小冰期壓力,為何結局卻完全相反?這可能與制度慣性有很大關系!

作為典型中央王朝,明廷在解決天災方面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辦法,包括減免賦稅、發放賑濟來平撫災情。例如,作為重災區的陜西就一次性發帑金10兩賑饑。然而,明朝中後期的吏治早已朽爛不堪。以至於10萬兩救災款總共不過安撫7000人,平均每10兩白銀救不活1個災民。 這些款項的真實流向,想必讀者都心知肚明。

除旱災外 明朝方面還遭遇到多次蝗災

同時,民間自組織也積極發揮救濟功能。 特別是在經濟盈余較多的東南地區,因崇禎十四年的旱災與蝗災而遭遇赤貧,許多大戶紛紛設粥廠援助災民。只不過力度不及官方的集中投放,持續時間不可能太長。如若換到一些財政本就吃緊的邊區,那麽恐怕連這類樂善好施的善舉都數量稀少。

另一方面,因為遼東戰事吃緊,崇禎皇帝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用其他各鎮的軍餉填補無底洞。 從而導致整個九邊沿線的士兵拿不到薪資,前後欠著足足520余萬兩。長年累月的欠餉加天災,導致明朝軍隊的大小嘩變不斷,集體逃亡現象更是從未斷絕。不少軍鎮實際在役人數不足理論編制的一半。

為了貼補遼東 九邊沿線幾乎都發不出薪資

為了補貼軍需,崇禎有下令對拖欠的賦稅要「勒令速催」,對於收稅不利的官員要「指名參究」。這迫使官員們一個個變成了「惡吏」, 同時也讓更多的自耕農走上了造反之路。於是,大量逃亡軍人和破產農民成為流寇主力。這些人對明朝腹地的不斷掃蕩,又進一步破壞了國內經濟,使得災情愈發嚴重。

至於滿清方面,主要采取以戰養戰的方式應付小冰期災害。 特別是對明朝議和遭無視後,利用蒙古歸順部落幫助,繞開山海關攻入明朝腹地。這次對北京城的突然圍困,成為後來史書上赫赫有名的己巳之變。但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滿洲親王們都驚訝發現,原來明朝的邊防如此之空虛。如果不是缺乏重型攻城火炮,或授權以連京師都一並拿下。

小冰期迫使清軍不斷以戰養戰

此後,八旗軍又多次繞道北部長城一帶破口入關、大肆劫掠。 僅崇德元年的一次入關便轉掠2000裏,俘獲人畜46萬2千3百有奇、黃金4039兩、白銀977460兩。貝勒阿濟格更是縱橫關內長達8個月,攻克三府、十八州、八十八座城鎮,擊敗明軍三十九處、獲得黃金12250兩、白銀225270兩,珍珠4440兩,各色緞共52330匹、緞衣與裘衣13840領、貂狐豹虎等皮500余張、俘獲人口369000人,以及駝、馬、牛、驢、羊321000余頭。最後,連替後金掌管財會的漢官都不禁發出贊嘆:中國地窄人稀、貢賦極少,全賴兵馬出去搶些財物。

此外,八旗大軍還經常光顧明朝的鐵桿小弟--北韓。 公元1627年,後金爆發大饑荒,大貝勒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拖等人便率軍發動進攻。他們強迫北韓簽訂了【江都之約】,下令北韓每年繳納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對、豹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以及水獺皮四百張。

北韓也是滿洲以戰養戰物件之一

總結

明朝雙方的策略差異 並不能直接反應根本問題

從表面上看, 明朝對國內災荒的處理方式不夠高效,卻不違天道仁義。後金靠劫掠壯大國力,卻顯得野蠻橫暴。但如果深入分析二者背後的管理邏輯, 就會發現問題遠沒有那麽簡單。

崇禎面臨的實質情況,既不是天災作祟,也不是官員貪腐,而是行政效率低到極致。皇帝陛下既無法監督自己的賦稅收入能否足額獲取, 也無法跟蹤自己的財政支出能否流向確定的目標。

效率優勢 讓清朝在對明戰爭中獲勝

皇太極的後金則是另一番景象。 雖然八旗軍所到之處大掠人畜金銀,但這些行為都受到上級嚴格監控,絕非為個人私利而肆意妄為。所掠奪的財物人畜歸國後,都要經由高層按需分配。

換言之,雙方真正的差距在於管理效率的不對等。 或許有人會說明朝體量太大,不像滿洲那般船小好調頭。但行政管理的精細程度,從不與國家大小相繫結。唯有將所有權勢強加到自己和周圍一小撮人頭頂,才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愛莫能助。這也是為什麽清朝入關後,愈發變得像明朝那般低效。可惜權力的誘惑總是過於妖艷,總能讓當事人在萬千寵愛的包裹中愈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