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百年外灘老市府大樓「重生」,留住時間的痕跡|讓城市空間美起來

2024-06-10辟謠

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漢口路合圍的上海老市府大樓(原工部局大樓),最近歷經了百年歷史上最大的保護性綜合改造,即將要成為全新的城市文化、商業空間。

上海老市府大樓(原工部局大樓)鳥瞰圖 ©王凱

其中,位於二樓的陳毅市長辦公地舊址正在舉辦主題展。

保留內側立面的「斑駁」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樓高五層,外立面以造價昂貴的花崗巖飾面呈現出淺米色。附近居民稱其為「石頭房子」。

混凝土磚墻 ©徐翌晟

繞著整個街區走一圈,可以看見百年來不曾「彌合」的「缺口」——位於河南中路一側及福州路轉角處,在這次的改造中以現代建築手段合圍了,輪廓形成了「口」字形。

©王凱

這座建築於1914年開始動工,工程持續了四年。最初的設計者、英國建築師透納最初就是想將大樓建成一個四方型的圍合式建築。但旋即爆發的一戰,令多位參與建設的英國技術人員奔赴戰場,又使許多需要從歐洲運抵上海的建築材料因戰火擱淺。人力與物資的雙重匱乏,使得建築師不得不縮減建築體量,計劃中合圍的「口」因此有個「缺口」,像是刻意留下了一條「呼吸」的通道,又像在等待著什麽。

©王凱

1949年上海解放,新舊政權交接儀式在此舉行。之後,大樓成為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直至1956年。這裏留下了新中國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同誌的工作身影、回響著科學家愛因史坦用德語講解的相對論……

科學家愛因史坦曾到訪這裏 ©徐翌晟

負責修繕部份工程的歷保專家、上海建築裝飾集團副總經理葛虓告訴記者,五年前進入建築的內庭時,看到大樓內側立面外表被白色塗料覆蓋,一時無法分清原始材料損壞的程度,經過此番修繕清洗,才露出了「真容」——灰色的預制混凝土磚。

©王凱

「這在上海建築中非常少見。」

百年前的混凝土磚厚度達20厘米,受制於當時國內建築業的發展,這些磚都需從英國長途跋涉而來。歷經百年風雨洗禮,原本單純的灰磚變了色,或偏灰或偏黃。

「哪裏需要修補、哪裏不需修補,采用什麽樣的砂,清洗到什麽程度才能模擬出混凝土磚風化後應該有的質感和模樣,是今天的修繕者需要考量的。」

因此,歷史建築上留下斑駁的痕跡又有什麽關系,若平均而單一,就抹去了時間踏過的蹤影。

©王凱

留下今後修繕的「余量」

進入建築的內部,覆蓋墻面的大理石依然保持著堅硬的質地、溫潤的色澤。當代修繕者「修舊如故」,鑄鐵燈飾、銅質欄桿,都經過仔細和專業的清洗修補。

銅編織工藝 ©徐翌晟

如何修繕室內的有著凹陷的拼色地板是一大難點。

陳毅辦公室 ©王凱

葛虓介紹,塌陷的地方用同色地板替換,有棱頭突出就需要整體打磨,但是如果打磨太深,太光滑,地板企口相連部份就會受損。

「今天的修繕要為未來的再度修繕考慮,為今後的工程留下余量。」

平頂花紋繁復也為修繕工程增加了難度。把被歲月磨平的石膏雕刻細節用現代工藝細致再現,還需要對「雕零」的花瓣、枝葉進行即時修補。

對建材的研究與歷史照片的對照同等重要,如今可以眺望內庭的二樓陽台,在修繕之前是一堵墻。

©王凱

建築師翻檢故紙堆時發現這堵墻在初建時期並不存在,再對比室內外的建築用料,才斷定這堵墻是後期封堵的產物,在此次修繕的過程中把墻體重新開啟,讓陽台恢復了原貌。

屋頂 平台

©王凱

倚欄眺望,初夏的庭院內,花開得正艷,一棟四層高的紅磚樓在周遭合圍的灰色墻面映襯下,顯得分外醒目。

©王凱

修繕完成後,建築院落的這些公共空間將對公眾開放,真正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份。

記者手記|科學保護

國際大都市就是不同風格、不同功能建築的聚集地,上海街頭的建築囊括了世界建築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風格。車水馬龍之間的無數個地標,構成了一個永遠充滿活力的上海。
江南傳統建築龍華塔、豫園,紅色起點中共一大二大會址,覽遍百余年各國建築風格的外灘建築群,記錄上海工業史的楊浦濱江、西岸美術館大道,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見證了上海建築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歷史。
上海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不僅限於科學精準地保護單體建築,還保護其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這不僅是對歷史建築的修復與尊重,更是對它背後映出的上海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街區可漫步,讓建築可閱讀,城市之美正是在人們每天的目光與丈量的腳步中深切體會。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編輯:吳旭穎

圖片:徐翌晟 王凱 攝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