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史帝芬·華特:美國外交為何低效?過度依賴脅迫

2024-02-26辟謠

【文/史帝芬·華特,轉譯/觀察者網 郭涵】

美國這樣富強的國家有資本反復地做無用功,而不必面對即刻且嚴峻的後果。

白宮可能易主,總統任命的官員來來去去,新的危機可能毫無征兆地爆發,但總能從舊抽屜裏掏出再熟悉不過的藥方,用來應對危機。有時候,對這些熟悉方案的信念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幾乎成為美國決策者條件反射式的回應:他們很少質疑既有方案的效果,持不同看法者說服上級采信其它方案的難度極大。在極端的案例中,甚至沒有人敢提出質疑,美國的外交政策實際上處於「無人駕駛」狀態。

我並不打算在華盛頓謀求一官半職,這令我可以自由地質疑在那裏迴圈上演的一些回應方案。以下是我目前最喜歡的四個問題。

1.為什麽美國總是相信可以靠轟炸取得勝利?

一個多世紀以來,空中力量的擁護者總是宣稱,他們可以靠轟炸來懲罰對手,迫使對方「認大哥」。因為美國、以色列、俄羅斯和其他幾個國家可以在某些地方(比如加薩、烏克蘭或葉門)幾乎不受限制地使用空中力量。他們始終認為,扔炸彈、用無人機或巡航飛彈發動的空襲足以令對手舉白旗投降,接受空襲方的任何要求。

可惜這不是事實。正如美國政治學者勞勃·帕佩(Robert Pape)及其他人給出的有力論證,空中力量極少(甚至從未)能扮演一種有效脅迫工具的角色。用常規炸彈和燃燒彈對納粹德國與軍國主義日本的轟炸並未迫使其領導人投降,美國對北越的大規模脅迫式轟炸行動也沒有導致河內放棄統一全國的目標。

以色列對黎巴嫩和加薩走廊的反復空襲,既不能令真主黨與哈馬斯武裝放下武器投降,又無法壓制巴勒史坦人對獨立建國的渴望。某種程度來說,以色列的空襲只會進一步堅定巴勒史坦人的抵抗意誌。沙烏地對葉門的空襲並沒有令胡塞武裝屈服,俄羅斯對烏克蘭城市的空襲也沒有導致基輔投降。

當地時間2月12日淩晨,以軍對加薩南部城市拉法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超過100人死亡 圖自:路透社

你可能會認為,北約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對塞爾維亞的空襲是空中力量成功發揮作用的罕見案例,但如果你了解到,空襲結束後,塞爾維亞領導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得到了一筆較空襲開始前更有利的交易邀約,就不會再這麽想了。

空中力量作為脅迫手段的效果十分糟糕,原因有二。首先,雖然其當量、精度與監視能力一直在進步,但常規空中力量依然無法徹底壓制一個社會,迫使其屈服。遭受空襲的一方有許多應對與忍耐的辦法。看看加薩走廊:這是一塊面積狹小、人口稠密的飛地,以色列可以肆無忌憚地扔炸彈,但依然無法透過空襲徹底消滅哈馬斯武裝。而以色列的轟炸行為對其國際形象造成了難以言表的損害。其次,向平民投下炸彈不會帶來順從的意願,只會激發抵抗與對復仇的渴望。

我當然不是說空中力量沒有軍事價值。如果與強大的地面或海軍力量相結合,制空權可以幫助各國在地面和海洋贏得常規戰爭,並最終將他們的意誌強加給被擊敗的對手。但僅靠空中力量本身不足以單獨實作這一目標。擁有強大空軍的領導人不應該認為他們掌握了一種能快速、低成本、高效地迫使對手屈服的打擊方式。不過,如今要說服華盛頓、耶路撒冷或莫斯科的任何人相信這一點還真不容易。

2.美國還要「恢復威懾狀態」多少次?

當強國對一個做了他們不喜歡的事情的小國動武時,其官員往往聲稱,軍事打擊的目標是「恢復威懾狀態」。以色列官員多年來在不同場合宣稱,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0月7日的襲擊之後宣稱,這就是他們在加薩軍事行動的目標。同樣,試圖為使用武力辯護的美國政客也認為,有必要恢復對伊朗、俄羅斯與胡塞武裝的威懾,或者是對其他任何做了美國所反對事情的國家。

請註意:這個目標本質上沒有錯。如果對手因為低估了你的決心或實力而采取令你反感的行動,且誤以為這樣做可以不受懲罰時,有理由透過實際行動證明對方的錯判。然而,如果一個國家頻繁地宣布「恢復威懾狀態」,那它應該反思,其回應的手段是否有可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至少,如果你需要透過不斷懲罰某個國家來恢復威懾力,這意味著你過去對他們的打擊並沒有改變對方關於成本收益的計算,至少沒有帶來你期待的改變。

這種懲罰甚至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比如增加對手復仇的渴望,或者令對手認為有必要證明他們不會被嚇倒。當對手面對反復的懲罰卻依然不肯屈服時,這釋放了一個明確的訊號,即對方的決心十分堅定,而那些放出威脅卻未能實作威懾(故而不得不持續地恢復威懾力)的國家應該反思,是否能透過其它的方式降低對手挑戰現狀的決心。除了導致新一輪毫無意義且效果不佳的暴力行為以外,是否能設想某種能夠更好化解問題的妥協方案呢?

3.美國是否最終會承認,北韓不會放棄核武器?

北韓對南韓、美國甚至有時對中國來說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歷屆美國政府不得不向平壤投入他們本不情願投入的精力,很大程度上是關註北韓的核計劃。柯林頓政府曾試圖透過1994年的【框架協定】說服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放棄核武器,但雙方都沒有遵守約定,協定最終破裂。北韓於2006年進行了首次核試驗,據估計如今可能保有40到50枚核彈頭。

北韓想擁有核武器是因為,這是對外部勢力試圖顛覆其政權行為的終極保險,很難想象有什麽胡蘿蔔加大棒的組合能夠說服北韓領導人放棄這道強有力的保險。但實作北韓的「無核化」依然是美國最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標。換句話說,美國政府依然追求一個不太可能實作的目標,阻礙了制定更加有效地解決朝核問題方案的努力。盡管美國的資深朝核問題專家都在呼籲美國與地區盟友接受北韓擁核的事實,美國政策依然卡在這個問題上。現在難道不應該承認現實,並讓美國的決策邏輯建立在以下的承認之上,即北韓同美國一樣,都不太願意放棄他們的核武器?

4.美國會不會停止濫用經濟制裁?

有時候我會好奇,在華盛頓某間不起眼的大樓中是否深埋著一台機器,它能定期掃描有線新聞節目,鑒別任何惹惱了美國官員的個人,然後吐出一份關於這些人的經濟制裁名單。當然,我是在開玩笑,但每當美國的決策者對某人大發雷霆又想要做點什麽的時候,他們的第一選擇就是凍結其海外資產、限制其貿易往來,禁止對手進入全球金融市場,或者限制部份外國官員的海外旅行權利。當動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時,制裁就成了美國最常用的手段,就算每個人都清楚,制裁絲毫不會改變目標的行為。

如同空中力量一樣,精心設計的制裁措施可以幫助一國實作部份外交政策目標。比如,戰爭時期,貿易禁運與其它形式的制裁手段可以削弱敵國的戰爭潛力,雖然這些制裁很少能發揮決定性作用,且顯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效果。嚴肅的學術研究發現,對未來將遭受制裁的恐懼可能會說服某些物件不采取某些行動,但如果他們無視制裁的威脅、繼續行事,這意味著對方已經預料到制裁帶來的壓力,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

通常來說,制裁的見效過程太慢、執行過程太容易規避,很難令下定決心的對手改變行為。但美國決策者依然堅持發動制裁,且完全不考慮是否會奏效。自美國政府65年前發起制裁以來,我們依然在等待古巴的共產主義政權崩潰,這已經充分說明了制裁作為一種外交強制工具的效果。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9日,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工人在烏拉爾火車頭工廠組裝Lastochka ES104高速電動列車車廂。(圖源:視覺中國)

你可能已經註意到,我列出的問題清單有一條共同的線索。既然美國擁有如此多的工具來施壓別的國家,當麻煩剛出現時,美國總是有強烈的傾向去使用其中一個或多個工具。我們決定要讓別人做什麽事情(或不做什麽事情),通知對方我們的要求,然後開始施壓或宣布懲罰措施,寄希望於對方會屈服。

然而,這種做法在現實中很少奏效,既因為我們通常是要求對方做出實質性讓步,也因為施加的壓力會令對手有更多理由抵抗。畢竟,如果華盛頓扔幾枚炸彈、宣布幾項金融處罰就能令外國政府或叛軍組織屈服,那麽當美國官員提出更多後續要求時,他們該怎麽辦呢?

美國本能地過度依賴外交脅迫工具,且固執地追求無法實作的目標,這是導致美國外交政策無法變得更有效的主要障礙。相比用盡可能少的威脅或施壓來說服對方做我們期待的事情(這才是外交的主要任務),華盛頓希望依靠脅迫政策的工具箱,在不必做出過多(甚至任何)妥協的情況下實作其目標。理解對方、嘗試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耗時且費力;而拍下更多制裁措施、發射一枚「戰斧」巡航飛彈則更快捷、省事,並讓決策者顯得非常果斷。

不幸的是,這種「要麽接受、要麽棄療」的方針讓美國的對手找不到做交易的理由,更沒有動機去遵守美國有可能強加給他們的協定。如果美國人希望華盛頓的決策者在外交中三思而後行,那麽他們應該開始提出更多問題——並尋找更合理的答案。

(原文於2月12日釋出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原標題:「美國外交的神經質定勢。」 The Neurotic Fixations of U.S. Foreign Policy.)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