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成都,怎麽那麽大?

2024-10-19辟謠

經濟觀察網 劉亞寧/文 近日,「成都拆遷」火熱刷屏,一張網傳「拆遷地圖」顯示「成都多地都在拆遷」,不少網民還聲稱獲得高額拆遷補償,一夜暴富。

對此,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表示:「網傳內容為謠言。關於征地拆遷,一切補賠償標準官網上有相關政策檔,不可能出現一個人或者一戶人要賠幾千萬的情況」。而網傳的拆遷地圖經與政府官網檔對比,證實相關拆遷計畫確實存在,但並非網傳的近日突然集中產生,而是一年內或更長時期內陸續產生的。

盡管高額拆遷補償是謠言,但成都及四川省確實正在推進城市更新計劃。目前來看,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式已由過去的規模擴張轉向了內涵提升,因此,拆遷不僅是一個房屋的物理拆除過程,也是成都現代化行程中的重要步驟。

從2003年成都提出要打造西部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這一戰略至今,成都市的GDP從1871億元到2014年突破萬億元,2022年突破2萬億元,2023年達到22074.7億元。成都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的同時,城市規模的擴張速度也在越來越快,2006年到2022年間,成都城區的面積擴大了近2倍。

近20年間,這座西南城市是如何擴容和一步一步「長大」的?

16年成都建成區面積擴大2.7倍

感受一座城市的變化,最直觀的莫過於城市化行程的發展,城市規模的巨變。建成區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一個指標,能夠反映一個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建成區面積的增速也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的速度。

建成區面積指一個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區域,大致可以理解為能夠直接享受城市生活的地方,這就排除了偏遠的鄉村農田。

【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6年,成都建成區的面積為396.94平方公裏,2022年,成都建成區擴大2.7倍、增加了666.74平方公裏達到1063.68平方公裏,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名第五位。目前,成都建成區包括錦江、青羊、金牛、武侯等12個行政區和天府新區、高新區2個經濟功能區。

與其他14個新一線城市相比,成都建成區的擴張規模並不算最快,排在第四位。2006年至2022年間,擴張規模最快的新一線城市是重慶市,其建成區面積增加了1009.45平方公裏;其次,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別是天津和武漢,建成區面積分別增加了724.48平方公裏、703.67平方公裏。

不過,雖然重慶市的建成區面積和增量排在新一線城市首位,但重慶有其特殊性。重慶在1997年設立為直轄市之後,城市建設速度大大加快。迄今為止,因為重慶市域面積廣袤,類同於一個省,其行政區域內下轄多個市和縣,因此在統計建成區面積時容易出現認知誤讀,重慶的諸多城區其實並沒有和主城區連片在一起,這種情形和大家習慣上以為的重慶主城區都市區有所偏差。

以此來看,成都主要圍繞中心城區外延式擴張,是新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中的典型代表。

有學者調查顯示,2004年至2009年間,成都建成區的擴張速度最快,年均增速達到123平方公裏,屬於高速擴張型。在這一時間段中,成都三環快速通道以及繞城高速等道路的通車,使成都大量工業企業向城市郊區搬遷,促進郊區城市化的發展。

這一時期,成都市西北方的擴張增速最大,這是由於成都將市區大部份高校集體遷往西部和西北部的郫縣、溫江等區縣,這些高校的入駐直接使周圍的房地產業、餐飲娛樂業、公共設施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加快郊區城市化的行程。

除了建成區面積,我們還能透過建成區面積占城區面積的比重,大致評估出一座城市的土地開發強度。建成區占比高,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座城市建設水平胡城鎮化水平高、土地開發強度大。城區面積指城市行政管轄範圍內的地域面積,包括建成區域和尚未開發的區域,周邊鎮區及鄉村不涵蓋在內。

2006年,成都的建成區面積占比為48.55%,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四;2022年,成都建成區面積占比擴大到73.65%,排名上升一位至第三位,僅次於鄭州和西安。可見,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裏,成都的發展可謂天翻地覆。

「超級成都」的成長之路

成都的擴張速度為何這麽快?

經濟發展是根本原因。數據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市經濟總量為3.9億元;2023年,成都市的GDP已達到22074.7億元,增長5660倍。改革開放以來,成都不斷豐富產業層次,促進結構最佳化升級,從冶金、化工、機械、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到IT制造、軟體、汽車、航空航天、石化等十大重點產業集群,再到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和5G+、人工智慧+、大數據+、清潔能源+等新經濟領域為重點的高品質現代化產業體系,成都不斷發掘自身優勢,與其他城市錯位競爭,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空間載體,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直接導致農業用地規模減少,建設用地規模大量增加,城市用地需求量增大。因此經濟發展是城市建成區擴張的根本驅動力。

人口數量的增長是重要原因。1949年成都城市人口為60.9萬人,2023年底,成都市城鎮常住人口為1722.9萬人,增長28倍。人口的增長帶來了對住房、交通、通訊、娛樂等設施的需求,推動著城市建成區的不斷擴張,因此,人口增長是成都建成區面積增加的直接因素。

成都擴張的第三個原因歸結於城市規劃政策及撤縣設區。根據【成都市誌】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裏,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裏。新中國成立後,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在1954版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中,成都市將工業區布局在城市的東北、東南、西南及西南郊區,各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布局在西部和南部郊區,倉庫區主要分布在鐵路貨運站一帶,二環以內主要規劃安排居住區。當時,成都的整體發展格局是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基礎上,向四周緊湊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裏,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裏,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裏。

1983年5月,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與成都市合並,實行市轄縣體制。溫江地區下轄的12個縣除廣漢和什邡兩縣外都給了成都市,這些縣幾經整合,成為今天成都的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金堂縣、大邑縣、都江堰市、彭州市等縣市區。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裏,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裏,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裏,增加了9.7倍。

圖源:三流數據

2000年後,成都的城市化逐漸加速。2001年,成都撤銷新都縣設立新都區;2002年撤溫江縣設溫江區。2011年,在新型城鎮化背景條件下,成都啟動了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該規劃首次納入了天府新區,確立了市域「雙核、六走廊」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推動城市建成區由圈層式向扇葉式空間格局轉變;2013年,成都設天府新區。2015年,雙流縣撤縣設區;2016年,郫縣撤縣設區,這兩個地方的撤縣設區,讓成都建成區面積的統計範圍明顯擴大;同年,成都市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把東部的簡陽市納入成都市總體規劃範圍;2020年,新津縣撤縣設區。 成都就是透過一次次的撤縣設區以及「吞並」周邊土地,讓建成區面積及整個城市面積越長越大。

圖源:三流數據

最後,交通設施的完善也在推動著成都區域面積的不斷擴大。成都市現已建成以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天府大道等城市快速路為骨架的圓環加放射狀的城市交通網路體系,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各條主幹道的通達度,也讓中心城區的邊界不斷外延。

自2010年成都市首條地鐵通車以來,截至2024年9月,成都市地鐵總裏程已達600.4公裏。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郫都區、新都區都已通地鐵,且不斷向外延伸。地鐵路線的布局,也進一步拉大了城市建成區的骨架。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通航後,雙機場的加持也進一步給足了成都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動力。

不僅成都,南京、杭州、武漢等其他城市的建成區也在越變越大。在強省會戰略政策的影響下,省會城市行政區域變大似乎是中國城市化行程中的一種常規操作,這也被視作增強自身實力的一種方式。但強省會戰略在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導致了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也造成了其它地市發展動力不足。因此,2022年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要「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一個急速長大的成都,是過往中國城市化突飛猛進的代表,以後,成都還會維持這樣的擴張速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