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突破性進展!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電子皮膚,可比擬人類皮膚

2024-07-06辟謠
型電子皮膚輕薄柔軟,整合度高(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新型電子皮膚電路概念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給機器人穿上一件「魔法外衣」,讓它能像人類一樣感受觸摸、壓力和摩擦,那會是什麽樣子?這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遐想,它已成為現實。
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電子皮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為未來的機器人技術和醫療裝置帶來了革命性的可能。
仿生三維電子皮膚實物圖。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模仿自然的奇跡:電子皮膚的誕生
電子皮膚是一種模仿人類皮膚功能的高科技傳感器系統。它就像是機器人或智慧裝置的第二層皮膚,能夠感知外界的各種刺激。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讓電子皮膚更接近人類皮膚的復雜功能。而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的張一慧教授及其團隊,從人類皮膚的精妙結構中獲得了靈感,實作了電子皮膚從平面到立體的飛躍。
我們的皮膚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面結構。想象一塊三層的海綿蛋糕,它有蓬松的表面、松軟的內部和稍微緊實的底部。我們的皮膚也是類似的三層結構: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正是基於這種復雜的結構,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電子皮膚,它不僅模仿了人類皮膚的三層結構,還復制了皮膚內部感受器的三維分布。
皮膚的結構與仿生三維電子皮膚概念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仿生三維電子皮膚的秘密:
精妙結構與超凡感知
清華大學研發的這種新型電子皮膚,就像人類皮膚一樣,也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組成。
表皮層就像我們皮膚的最外層,柔軟而敏感,能夠快速感知輕微的觸碰。真皮層位於中間,包含了大部份傳感元件,負責精確辨識壓力和摩擦力。這一層中的傳感器采用了獨特的八臂籠狀結構設計,使其能更好地捕捉外部刺激。皮下組織層則是最內層,主要感知皮膚的整體變形,就像我們感覺到皮膚被拉伸或壓縮。
在這個精巧的三層結構中,科學家們巧妙地設計了傳感器的分布,模仿了人類皮膚中梅克爾細胞和魯菲尼氏小體的空間分布。
力傳感單元位於「籠子」的上部,更靠近皮膚表面,對外部壓力極其敏感,就像我們皮膚中的梅克爾細胞,能夠精確感知輕微的觸摸。
應變傳感器則位於底部的拱形結構上,與力傳感單元保持一定距離,這種設計使得應變傳感器主要對皮膚的拉伸敏感,而不受壓力幹擾,類似於人類皮膚中的魯菲尼氏小體。
這種獨特的三維布局讓電子皮膚能夠同時感知並區分壓力、剪下力和應變,就像我們的皮膚一樣。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的感知精度可以達到 0.1 公釐,這意味著它幾乎可以感知到一根頭發絲放在上面的位置,這種精度已經非常接近人類皮膚的極限了。
智慧解碼與深度學習:
賦予電子皮膚「思考」能力
僅僅有精密的傳感器是不夠的,就像我們的大腦需要解讀神經傳來的訊號一樣,電子皮膚也需要一個「神經中樞」來理解這些數據。
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了先進的深度學習演算法,
讓電腦能夠快速處理和解讀這些復雜的訊號。這就好比是教會了電子皮膚如何「思考」和「理解」它所感受到的世界。
透過這種方法,電子皮膚不僅可以感知物體的存在,還能判斷物體的硬度和形狀。
想象一下,機器人僅僅透過觸摸就能分辨出蘋果是新鮮的還是已經變軟了,這是多麽神奇的能力!這種技術為未來的智慧裝置開辟了無限可能。
在醫療領域,新型電子皮膚可能會被用於制作超級靈敏的醫療手套,幫助醫生進行早期診斷。它可能能夠感知到普通人難以察覺的微小腫塊或組織異常。張一慧教授提到,這種電子皮膚還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人的皮膚上,即時監測血氧等健康數據,為我們提供一個隨身攜帶的健康監測系統。
未來展望:從科幻到現實的跨越
清華大學科研團隊的這項突破,不僅是中國科技實力的一次有力展現,更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挑戰自然極限的又一裏程碑。
這種電子皮膚技術在多個領域都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在智慧假肢領域,它可能讓失去肢體的人重新獲得觸覺,感受愛人手的溫度或孩子臉頰的柔軟。在工業領域,裝配線上的機器人可以更加小心翼翼地處理脆弱的零件,就像有著靈巧雙手的工匠一樣。
在人機互動方面,我們的智慧裝置可能變得更加智慧和人性化,能夠感知我們的情緒狀態,或在虛擬現實中提供真實的觸感體驗。
盡管這項技術非常令人興奮,但將其大規模套用於現實世界還面臨一些挑戰,如耐久性、成本、能源供應和數據處理等問題。然而,這些挑戰並不能掩蓋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當你和機器人握手時,對方的手是能夠用溫柔的觸感回應你的「智慧皮膚」。
參考文獻
[1]Weichen WANG et. al. Neuromorphic sensorimotor loop embodied by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low-voltage, soft e-skin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李金娟 早稻田大學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