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法國學者著書:全球化的火炬正在來到東方

2024-01-08辟謠

北京日報 | 作者 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世界的四個部份:一部全球化歷史】一書只是對16世紀給出的一種歐洲闡釋,但是我用了約50年的時間來研究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歷史,這使我得以更好地理解什麽是歐洲殖民,更好地理解歐洲殖民在美洲土著、混血族群那裏所引發的各種反應與反抗。

全球化沿著伊比利亞人的道路從16世紀開始發展,在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達到頂峰。伊比利亞全球化轉變為歐洲人主導進而為西方人主導的全球化。 今天,種種跡象顯示全球化的火炬正在來到東方,中國將在全球化中承擔起主導作用。 對於西方人來說,很難接受西方人所自我建構的這個世界即將結束,也很難放棄西方人在距今500年間所建立的霸權。我作為16世紀歷史的研究專家對這一結果並不感到十分驚訝,因為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伊比利亞人就發現了中華帝國,並為中華帝國的技術成就、城市建設與中華帝國的富庶而感到驚訝與垂涎。在16世紀,明朝時期的中國對於當時伊比利亞商人來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面對當代出現的重大轉折,16世紀歷史的研究專家可以做些什麽?研究西方全球化的伊比利亞根源可以帶給我們哪些思考?我深信對歷史的分析有助於我們更加清醒地面對全球的當下狀態,它提供給我們若幹方法去闡釋全球化現象。要知道,全球化現象曾長期被史學家所忽視,或者說,對全球化現象的研究基本被限制在發展生產力的視角下。

按照西方傳統的歷史範疇劃分方法,現實通常被分割成經濟、政治、宗教與文化等不同層面。這種研究方法並不適合闡述具有如此廣度與復雜性的全球化發展過程。此外,將全球化歷史與世界歷史或各個帝國的歷史相混淆是錯誤的。

全球化到底是什麽? 從研究16世紀伊比利亞的擴張出發,可以得出結果—— 全球化是由各種原動力與力量所形成的一個整體所建立的,這些原動力與力量將世界的不同部份連線、整合並組織起來。 在15世紀、16世紀,歐洲、非洲、美洲與亞洲逐漸相互連通,這種情況是空前的。與各個帝國各自的原動力不同,這些融合成一體的力量組並非產生於明確的、有意識的政治企圖,亦非源於直接可辨的綱領性計劃。伊比利亞全球化並不是天主教帝國的國王們派遣哥倫布、麥哲倫去探索世界所導致的結果,也不應將伊比利亞全球化與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以及他們的經濟、軍事動機相混淆。當伊比利亞人透過印度、菲律賓與亞洲世界相聯系時,是區域力量(中國、日本、莫臥兒帝國)將伊比利亞人融入他們的運轉與活動中,而不是伊比利亞人將區域力量融入自身的運轉與活動中。全球化將一直處於分離狀態的不同的地緣政治、不同的經濟空間連線起來,並使之同步。

在全球化運動中,尤其在我稱之為「伊比利亞全球化」的運動中,顯示出世界範圍內的兩種原動力——西化與全球化,它們在一個擴張的空間中持續地展開並行揮作用。西化與全球化都承載著社會組織、政經控制、意識形態控制(針對想象、智識、信仰等)的各種形式,它們逐漸在世界的各個部份紮根,同時也遭遇到或大或小的抵制。西化首先表現為各種歐洲模式在歐洲之外的投射與傳播的一種持續行程,它旨在經過適應、和解或強加、淪陷的過程,改變地區現實。西化不斷地與新的社會環境交互作用,有時透過對話與調解,而更為常見的是透過暴力與戰爭。

全球化這一原動力總是伴隨著西化,而且它是西化的基礎。全球化旨在歐洲以外建立起歐洲支配性的根基,它們紮根海外,在原則上圍繞著語言與宗教方面嚴格的正統觀念以及智識、教義與法律方面的完美連續性構築起來,不受其他任何影響。它們並非一成不變,位於大洋彼岸的歐洲大地上發生轉變,它們就跟著產生演變、更新。如智識模式與政治模式的變化、宗教方面的參照資料的變化,甚至還包括藝術風格上的變化。此外,在一些總是與殖民權力的各種因素相連的特殊領域,如語言(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時間表達、法律法規(單純源於羅馬)、羅馬天主教教義、哲學推理(亞里斯多德哲學及之後的啟蒙思想潮流),歐洲支配性也在美洲世界紮下了根,同時排斥那裏一切新情況的影響。

在16世紀、17世紀,西化與全球化在世界各地顯現出來,二者錯綜復雜地相互交織。這兩種原動力為全球化的未來提出了一些基本問題:全球化如何展開?它的形成路徑、發展節奏與速度、機能障礙與挫折、失敗是怎樣的?全球化面臨哪些抵制?在這個意義上,研究伊比利亞全球化對於21世紀來說是具有價值的。

親愛的中國讀者,我們雖未曾謀面,但是我希望未來的一代人可以在面對並整合我們的知識時,相對於以揭示任何一個歷史真實為目標,能夠更多地帶給21世紀的世界以創造性的飛躍,正如歐亞兩個大洲在過去數個世紀中經歷的一次次復興所帶來的飛躍一樣。

(作者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