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泓舟: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媽媽,但我並不是想販賣「母職焦慮」

2024-03-08辟謠

很多人都會贊美「媽媽」,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成為媽媽」到底意味著什麽?

因此,在生育率不斷下降的當下,我們看到輿論在生育這個話題上,總是將矛盾引向男女對立,但對於背後深層次的女性自我認知和社會心理變遷,卻無動於衷。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或者說合格媽媽的標準是什麽?成為「媽媽」,就一定要犧牲自我嗎?作為一個爸爸、丈夫,又該如何站在妻子的角度,認識到育兒是兩個人的分擔,而不是一個人的付出?

婦女節前夕,我們和【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作者泓舟一起,聊了聊育兒的酸甜苦辣。

觀察者網:隨著生育率下降,有很多女性被「催婚催生」,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成為母親將是人生故事的分界點,對女性自我意識並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思考。「成為母親,對一個女人意味著什麽」,您也是一位母親,如果讓您比較成為母親前後的生活,您會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泓舟: 我自己在生孩子這件事情,其實是有一個規劃的,但生完小孩以後依然覺得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轉折,包括很少有人意識到女性被拉入到一條名叫「家庭」的河流之後,到底會是一個怎樣的走向。

以前我一直覺得媽媽要負擔小孩大部份的照顧責任,也和老公討論過有了孩子以後我們該怎麽做,但對於爸爸在生小孩、帶小孩的過程中如何參與的細節,我其實是沒有概念的,這也是後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磨合的點。

帶孩子這件事情實在是太瑣碎了,有很多是無法預料的,也無法做出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安排。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成為母親」這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好像每個女性天生就能成為媽媽,但只有在成為之後,才發現有很多困難是事先無法想象的。

我記得我住月子中心時,有一個媽媽說,生完小孩後,她一方面覺得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一方面還要嘗試證明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畢竟現在的條件比父母當年帶我們的時候要好很多了,我們理應可以做好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理應在帶娃這件事情上有更多的物質幫助,也會忍不住給自己加上一道又一道的要求。

再加上現在成為父母主力的80後、9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成為母親的角色之前,很多女性不會認識到男女之間存在太大的差異,尤其是城市裏講究男女平等,但是真的有了小孩之後,你會發現這樣一種不平等是早就埋下的。

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一部份的時間給了家庭,工作上的時間就會相對要有所調整,但如果只有女性去承擔這樣的重任,男性毫無察覺,尤其把0-3歲的養育責任都留給自己的妻子,或者家裏的女性長輩,那他可能很察覺到,養育孩子具體的辛苦和瑣碎。

雖然有人認為小孩長大了以後爸爸就能參與了,比如帶孩子戶外活動、參與孩子教育等等,但是真正帶過小孩的人能夠明顯感覺到,如果爸爸一直是遊離在家庭育兒模式的核心團隊之外,即使等到小孩長大了以後,他也很難真正參與進去,他與小孩之間的愛也是比較扁平的。

而且爸爸往往會對帶孩子這件事情充滿美好的想象,但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有無理取鬧,讓人感到精疲力盡、想要逃脫喘息的時候,如果爸爸只是看到了育兒當中好的一面,而沒有參與到這些很累的、疲憊的、甚至是臟兮兮、焦慮的一面,很難對妻子的經歷感同身受。

觀察者網:但很多人會說,媽媽更懂得如何照顧小孩,爸爸在很多時候是手足無措的,他可能在看見孩子的那一瞬間,意識到了自己成為了一個父親,但這之後該怎麽樣去做,其實他們自己也並不是很清楚。

泓舟: 不僅是爸爸,媽媽們在第一次餵奶、第一次換尿布、孩子第一次發高燒的時候也是手足無措、六神無主的,這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是誰天生就是媽媽,我們也是慢慢學習的。對於男性來說,他也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在沒有學習的時候誰都是手足無措的,只是女性天然地會認為育兒的主要責任人是我,逼著自己去學習,逼著自己看起來什麽都行。

成為媽媽之後,女性的生命當中突然多了一個百分百依賴自己的小生命,這時候就必須以孩子為中心,但自己的生活也會不自覺地失去很多。很多時候媽媽們把養育責任只放在自己身上,所以遇到了困難也只能自己去解決,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孤獨感。但如果丈夫的參與感一直都很強,甚至在決定懷孕生小孩之前就有了比較充分的溝通,比如怎麽分配兩個人的時間這樣的細節都能充分討論,這樣在養育的過程中女性就不太會感到無助,而是兩個人一起面對。

觀察者網:在生育問題上的男女對立,是造成今天女性「母職焦慮」的很大因素。我們也聽過太多關於母親的贊美,比如「媽媽是超人」「為母則剛」。對女性母親角色的期待,背後有著非常復雜的性別、家庭、社會和歷史因素。在今天,我們該如何正確地期待「媽媽」這個角色?

泓舟: 我們形成這樣一種育兒模式,跟我們上一代的原生家庭經歷是有關的,女性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實踐,其實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母親。

比如50後、60後的家長,他們可能是非常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但現在80後的小家庭裏面,很多女性就會認為大家都是獨生子女,都有家庭、工作,為什麽女性天然要承擔更多的育兒工作?在養育過程中,會很明顯地出現想要顛覆上一代的心理。包括現在95後、00後不想生小孩,就是不想進入到原來那一套養育模式中去。

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認為爸爸不像媽媽那樣擅長很多日常的細節性事務,如果這個印象不改變的話,很多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是沒有信心去生小孩的。所以如何正確地期待媽媽這個角色,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性別化,不要用刻板印象去規定女性的行為、給養育模式套上一個固定模版。

觀察者網:就像您說的,「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但很多人會覺得這像一句口號,從您的角度來說,您希望表達一種什麽樣的呼籲?

泓舟: 希望大家重新正視母職的意義所在吧。一開始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有點錯愕,是不是要讓女性拋棄育兒的責任?其實並不是,我們從來不會吝嗇對母親溫暖、包容、寬容、愛這些美好一面的贊美,但女性因為太多的犧牲、奉獻、付出,以家庭和孩子為中心,在復雜的現代社會當中,在育兒、就業、自我發展、心理健康上面臨非常多的問題,包括大家現在經常提及的產後抑郁。

身邊所有的人都會對女性說「你要成為一個媽媽」,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希望你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成為丈夫和孩子身邊的附屬,並沒有把女性真正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爸爸媽媽應該一起創造一個平衡的養育環境,而不是只有女性天天想著要怎麽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希望男性也認識到家庭事務要共同分擔。

真正進入到婚姻,有了小孩以後會發現,夫妻兩個人其實是互相需要、互相幫助的隊友。大家對於「丈夫」這個詞的描述變化是微妙的,女性希望丈夫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換位思考,幫助她騰出一些個人的時間和空間,一起去找到育兒的實際解決辦法。

過去是集體育兒的模式,但今天我們關起門來,自己在家裏面帶孩子,對於女性和家長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雖然科技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有沖泡機、恒溫壺、洗衣機、等等,但帶娃不像操縱機器,每天點一下程式,就能活一天了。我們需要三餐,需要情感投入,如果母親像走獨木橋一樣擔心自己、擔心孩子,總是患得患失,就會變得非常脆弱。因此,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女性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觀察者網:從您的敘述中,始終在強烈地傳遞一個觀點:女性不是天然只能成為母親,這種呼籲的背後,是長久以來對「媽媽」這個角色背後女性自我的忽視。您覺得「成為媽媽」和「活出自我」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的嗎?

泓舟: 現代女性已經出現了群體性的認知變革,她們也不太想要去復制上一代女性的養育模式,追求自我和媽媽角色之間並不是對立的。

成為媽媽之後,你的曾經與現在肯定是不一樣的。從生理上來說,女性生完小孩後,自身的細胞會發生很大的更新,我們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在心理上也當然是不一樣的自我。我們也不要有意去遏制這個新生的自我,因為養育孩子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份。

當然,這句話同時也是送給爸爸的,不要覺得養育孩子這件事只是媽媽的一部份,這也是爸爸的一部份。雖然爸爸沒有經歷懷孕分娩這個過程,生理上好像和孩子的聯系沒有那麽緊密,但基因裏還是有爸爸的一部份。所謂的平衡,可能就是接納,你需要接納現在跟曾經的不一樣,同時作為男性也要知道這樣的變化,身為父親,你跟曾經的自己也不一樣了。

觀察者網:有了小孩之後,周圍很多人都會對媽媽說:為了孩子怎麽怎麽樣,但其實對於一個媽媽來說,對於一位女性來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她的中年、她的三十幾歲也只有一次。

泓舟: 很多媽媽可能還是會覺得小孩子是第一位的,我們這一代人也很容易說出「我這麽做都是為了你」這樣的話來,但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這句話也會讓他覺得壓力很大,也會覺得媽媽現在的不快樂都是自己造成的,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如果大家都平常、平靜地面對生活的改變,對孩子心理成長的也會非常有利。

我書裏面的一個媽媽說「我的三十幾歲也很寶貴,我的中年也只有一次」,正是她不想因為總是在生活中扮演某某媽媽的角色,而慢慢失去自己本來的名字,依然想保留個人的興趣、生活和誌業所向。

觀察者網:不過話說回來,成為母親是很辛苦,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過於誇大了這種辛苦?畢竟這種焦慮已經夠多了,而且孩子帶給媽媽的除了辛苦,還有快樂和成長。

泓舟: 我們要正視「母職焦慮」,可能我們會慢慢感受到生活中有了小孩子還是很美好的,這是因為你生活中能夠在養育方面得到支持、幫手比較多,伴侶也挺給力的。但對於那些幫手比較少的女性或者是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來說,她會比較容易陷入焦慮中。

我還是希望能夠給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之前有人提到說可以延長產假,延長到6個月甚至更久,這對於女性的職業發展來說是更加不利的一件事情。但如果給男性產假,比如男性也可以有一至兩個月的產假甚至更多,或者借鑒北歐,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能夠靈活地休產假,這對於媽媽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至少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會有很大的變化。

觀察者網:政策支持方面,我們也延長了產假,孩子三歲前也有育兒假,各地也都對二胎家庭有一些補貼、獎勵。但是從實踐上來看其實很難落地,效果也很有限。在這方面您有沒有什麽建議?

泓舟 :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只能說在養育中,除了金錢很重要,信心也很重要。參考日本、南韓連續多年的低生育率可以發現,如果把生育率低的原因都歸結於女性,這會是一個很難扭轉的局面。

觀察者網:媽媽之間、家庭之間的互助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但比較局限在小圈子裏,能不能想辦法讓它變成一個社會化、制度化的互助方式?

泓舟: 我一直在實踐,比如我們幾個家庭之間有定期的聚會交流,每個媽媽或者是爸爸輪流一個禮拜帶一天或者半天小孩,給他們講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陪他們做遊戲閱讀或者一起做手工、小型讀書會等等。因為家裏面只有一個小孩的話,能夠體驗的活動計畫很少,但兩三個小孩在一起的話,就能夠成為一個小的隊伍,可以進行團隊活動。而且不用所有家長的精力、時間都放在上面,大家輪流帶孩子,哪怕每周解放出來兩三個小時都挺好的。

但要推廣至社會化的制度,我覺得有一定難度,因為育兒這件事情挺個人化的,首先雙方的育兒理念要一致,比如有的媽媽雙休日給小孩排滿了輔導班,那肯定參與不進來。大家如果育兒理念比較一致的,時間安排相對松弛,每周可以給小孩一天或者半天休息時間,那就可以一起活動。

同樣,爸爸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組織小孩們一塊去爬山,踢球等等,那媽媽就可以休息了。如果我們能在意識上做出改變的話,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今天的母職困境,其實還是意識上並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遇到問題都是女性在反思、在尋找出路,解決速度就會比較慢。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泓舟著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