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南韓擔憂在「中國進口比重」中降低

2024-01-29辟謠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南韓特約記者 林森】 「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不斷提升,中韓雙邊貿易結構正在發生轉變。」韓聯社28日報道稱,在國際IT市場行情低迷等短期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去年中國整體進口市場中,自南韓進口所占比重降至7%以下。不少南韓專家認為,由於中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南韓最大出口市場,因此如何提高除半導體以外其他產品的競爭力成為南韓的當務之急。

南韓貿易協會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整體進口規模中,自南韓進口比重占6.3%,比2022的7.4%下降了1.1%,這也是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次,自南韓進口規模同比大幅收窄18.7%,與美國(-6.8%)、日本(-12.9%)相比也處於較高水平。

報道稱,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南韓商品在中國進口商品中所占比例長期維持在10%左右,2005年更是創下11.6%的最高紀錄。2013年至2019年,南韓連續7年蟬聯中國最大進口國。但隨著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除了半導體和部份尖端顯視器等產品外,在智慧型手機、顯視器、汽車、石油化工等多個領域,南韓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優勢有所降低。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市場中自南韓進口比重還在10.4%的水平,但2017年跌至9.9%,此後逐年下降,2018年至2023年分別為9.7%、8.4%、8.4%、8%、7.4%和6.3%。

2013年,一直在中國市場穩居智慧型手機冠軍、市場份額超過20%的三星電子不敵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的追擊,在中國市場影響力逐漸減弱。而經歷過「高光時刻」的現代起亞汽車也逐漸被「邊緣化」。同時,去年全球IT行業持續低迷導致中國相關產品進口有所減少,占據對華出口1/3的南韓半導體產品同比減少30.6%。

南韓產業研究院在去年11月釋出的【2024年經濟產業展望】報告中警告說,南韓應對對華出口長期下滑做好準備,主要是考慮到中國零部件等中間產品自給率上升和南韓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競爭力減弱等「結構性因素」,以及其他不利的「經濟影響」。

南韓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院長趙相賢表示,中韓自1992年建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南韓對華出口零部件等中間產品,中國再加工成制成品向全世界出口,但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自給水平越來越高,中韓經濟合作的很多模式發生了變化。

趙相賢強調:「除了半導體之外,如何推出能在中國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商品,是南韓出口企業的重要挑戰。」

此外,美國對華搞戰略競爭導致全球貿易環境變化,一些國家表示要減少對華依賴。韓聯社援引相關專家的話表示,中國仍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主動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和競爭力下降導致失去市場,這兩者有本質區別。

南韓貿易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晚基表示,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5%左右,每年都會形成新的市場,占南韓經濟規模的一半左右。現在南韓仍難以尋找代替中國的市場。

他進一步強調,除了受中美競爭影響較為敏感的領域外,南韓應該在一般領域采取高端化和差異化戰略開啟中國市場,必須從根本上革新以提高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