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銀齡教師,奔赴下一場山海

2024-08-08辟謠

當你老了,頭白了,青春歡暢的時辰不在了,可以去哪裏?

從上海到雲南,跨越2000多公裏,今年4位元來自文、理、醫科的復旦退休教師帶著教壇沈澱幾十年的知識與經驗,前往滇西套用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滇西大」)支教,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教壇生涯。這群教師被稱為「銀齡教師」。

「人生就像蠟燭,還沒有燃燒完」,「趁現在身體還行,為國家多做點事情」,是他們的初心。

01 「最喜歡看學生們笑」

來滇西大普洱茶學院教有機化學之前,化學系銀齡教師孟歌沒想過,教了幾十年的化學課,有一天講得文采斐然。

「同學們,知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嗎?」她參照家喻戶曉的【詩經】詩句,闡明單分子親核反應的機理和特征,「就像咱校園荷塘裏的魚一樣,一下子可以遊到這兒、遊到那兒,所以它是雙向可進攻的」。

滇西大的學生學習套用技術,更擅長處理套用問題、理解形象的知識,「化學作為一門理論基礎課,歸根到底還是抽象的」,而它作為低年級的基礎課又很重要。

面對課上一雙雙對知識渴求的眼睛,怎麽教?得調動同學們的形象記憶。孟歌改良後的化學課充滿生動的意象——【詩經】中鮮活的魚兒、【滕王閣序】裏遠方的風景,與抽象的理論一起,加深孩子們對知識點的記憶。

「這裏註意!魚兒又來了!」每次課上點到這裏,同學們笑了,孟歌知道他們懂了。她「最喜歡看學生們笑」。

02 茶幾上補課,「不讓一名學生缺課」

幫助學生學習與進步,是每位銀齡教師的心願。「不讓一名學生缺課」,這句話在基礎醫學院銀齡教師王海傑的心裏。

「請假同學或對授課內容不理解的同學,歡迎課後隨時找我。」新學期第一節課,他就叮囑健康科技學院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神經科學是一門介於基礎課和臨床課之間的橋梁課,具有一定難度。學好這門課是為臨床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至關重要。

王海傑為請假的同學補課,也吸引了其他同學前來聽講。最多的一次,王海傑的教師公寓裏來了十幾位同學,沙發和椅子都坐滿了,有的同學站著,幹脆讓同學坐在茶幾上聽。他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口幹舌燥。結束時,同學異口同聲,「老師,這比我們自己看書明白多了」,這是最令他欣慰的回應。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學習神經科學,王海傑還在學院的支持下,組織舉辦了首屆神經科學繪圖大賽,「比比誰更能把復雜的神經學理論用一張圖闡釋清楚」。他自掏腰包設立一二三等獎,「畫圖不是背圖抄圖,而是要創新性地畫」,學生們透過繪圖比賽增強了立體記憶和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學期,王海傑還引入復旦「微課」教學模式,「聚焦主題知識點,用10-20分鐘介紹研究進展,由此拓寬學生思路」。

03 200份試卷,化身200封感謝信

跟隨復旦老教授們一起來到滇西大的,不僅有復旦模式,還有復旦金課。「營養、食物與健康」這門通識課在來到滇西大前,已經暢銷復旦12年,年年秒空、場場爆滿。上學期在滇西大首次開課,選課名額翻了倍,依然「秒光」。

在授課教師、公共衛生學院銀齡教師厲曙光的宿舍內,珍藏近200名同學的首次作業答卷。

在25道選擇題後,厲曙光附上一行征集意見的小字,「請寫下對這門課的建議」,括弧中特意註明「選填」。作業收齊後,他發現答卷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非常喜歡這門課,學到了很多東西」,「非常實用有趣的課程,感謝老師的傾情付出」,「有幸聽到復旦老師的授課」……

滇西大建校不足十年,畢業生不過一二屆,論文的修改、答辯是所有人面臨的挑戰。年輕教師指導經驗少、學術資歷淺、教學任務重,厲曙光自告奮勇肩負畢業論文一對一指導的任務。從早上9點開始,跟21個學生講了一天,他嗓子啞了。

「我一個人講不過來」,厲曙光動員其他幾位銀齡教師,一起未雨綢繆,組織下一屆畢業生論文的系列培訓。明年,畢業生撰寫論文時,將收獲更多指導和助力。

04 「喚醒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4位元銀齡教師中,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劉永濤支教時間最長、支教科目最多,是一位全能型「多邊形戰士」。

2023年秋,得知滇西大傣醫藥學院急需思政老師,他立刻放下手上工作,提前一個學期來到西雙版納,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備課授課中去。待學期結束,思政師資力量得到補充後,他按原計劃繼續支教一年,教授大學英語。

雲南的孩子戀家,畢業後願意留在本地,但雲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多。如何培養來自當地、留在當地的有生人才,是滇西大在探索的。

「我的學生大都是從雲南不同地方過來,有的來自山區。」在教學中,劉永濤發現,個別學生對英語學習不夠重視。為了回歸語言學習本質,平時他會布置課外學習材料,包括英語散文、名著、電影,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期快結束時,孩子們對英語的重視明顯提升。有山區學生也表示,「我要把英語學好,去考研究生」。

05 營養學家吃飯,反而最不講營養

初來雲南,厲曙光總覺胸悶,身為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的他有些納悶。原來,滇西大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地帶,校園常有上坡下坡,走路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現高原反應。

一般人在3500以上會有高原反應,年紀大後,身處海拔2000公尺就會有高原反應。每隔兩三天,他要去學校醫務室吸一小時氧。

本地食堂又酸又辣,厲曙光吃不習慣,但校區離市中心太遠,只能周末前往超市采購,一次囤一周食材。厲曙光愛人王雲霞來雲南照料時,開啟冰箱發現滿滿一箱速凍食物——這就是這位營養學家一個多月的主食。

看到銀齡教師招募資訊,年近70歲的王海傑第一時間向學院領導提出申請。為了盡快適應大理的高原環境,他每天在楓林校區操場上跑10圈。「我們是來支教的,不是給學校添麻煩的」。來到大理後,仍堅持每天在學校操場上跑4圈。

教師公寓離教學樓較遠,時間緊了就要一路小跑。為了不耽誤上課時間,他總是提前20分鐘動身,上坡、爬橋、下坡、快步穿過校園,提前到教室。

06 真情扛起「造血」重擔

不久前,在上海機場安檢處,一套套動物實驗剪、刀具和各種實驗器材在托運時引起了安檢人員的註意。

「這是復旦大學專程從上海帶往滇西套用技術大學開展課題研究的實驗用物品」,在王海傑愛人、基礎醫學院教授譚玉珍的解釋下,這批珍貴的實驗器材順利地透過了安檢,並且還被安檢人員特地貼上了「小心易碎」的標簽,安全踏上前往雲南的飛機,成為復旦支援滇西大促進教學、科研和實驗室建沒的助力之一。

在復旦各級單位的關心支持下,銀齡教師們充分嫁接資源,促成復旦為滇西大健康科技學院捐贈了生物顯微鏡、解剖模型、器械、教科書等醫療教學器材一批,以改善學院實驗室建設。

這是一場「造血式」的幫扶。復旦銀齡教師發揮種子資源、紐帶和智庫作用,在課程教學、科研指導、教學指導、團隊建設、專業建設等方面支持滇西大,提升當地學校的師資隊伍水平胡人才培養品質。

劉永濤與滇西套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青年教師合影

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師資力量不足、教學任務繁重……現實因素導致滇西大教師教學教研經驗不足、交流提升渠道不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效精準幫助青年教師成長,銀齡教師們說,「指導一個學生,只是一個;但是指導一個年輕教師,會對一批學生有幫助。」

每位銀齡教師帶一位年輕助教。剛畢業的年輕人教學經驗尚淺,在教壇耕耘幾十年的老教授們將經驗傾囊而出,不僅在課堂上,還在日常相處中與年輕老師交流教學方法,教學相長。

在滇西大,銀齡教師上課時門總是開著,其他學生、老師想聽,隨時可以進來,「有時教室後排坐了幾十個年輕教師,都是來觀摩課堂的」。

師徒關系成為銀齡教師與當地教師連線最為緊密的一環。銀齡教師逐一跟班指導,一對一交流,一大批當地青年教師在科研路上獲得助益。

暑假已經過半,時隔一年,劉永濤回到上海。離開的前幾天,他還在與學院年輕教師打磨論文。這篇兩人合作撰寫的成果經過大半年磨合,終於定稿,投向C刊。上學期伊始,他還為年輕教師開講座,指導滇西大青年教師申報2024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與此同時,王海傑則幹脆抓緊暑期時間,積極籌劃【神經科學】教材的編寫。在授課過程中,他發現目前國內相關領域的教材空缺,於是廣泛調研,經學校批準,準備匯聚復旦大學、滇西套用技術大學等14所高校教師力量,編纂一本康復醫學專業使用的教材「神經科學」。如果順利,預計明年春季就能用上新教材。該教材的編寫對於專業教材建設和教學品質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認真、嚴謹、創新」,這是王海傑銀齡支教時刻恪守的要求。

80年代發行的【西雙版納風光】郵票中,有一枚「瀾滄虹影」,給孟歌種下一顆向往的種子。退休後,她真實踏上這片美麗、富饒、神奇的土地,不僅找到兒時集郵目睹的瀾滄江畔美景,還與這裏的人有了更深的羈絆:「我們生活的世界,遠比小時候想象的更豐富。它的美,遠不止於此。」

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復旦銀齡教師在彩雲之南,又有了新的詩與遠方。

組 稿

校融媒體中心

文 字

汪禎儀

圖 片

受訪者提供、退休處

責 編

汪禎儀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