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1元買4000份科普文案,1萬元請三甲醫院醫生代言,還能相信「白大褂」嗎

2024-10-16辟謠

「我是**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有一款產品推薦給大家……」「**醫院醫生、**醫學會委員、醫學博士推薦」……有這些頭銜的「白大褂」在推薦某款產品,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老人遠道而來問診不容易,找助理安排加號吧」「醫院掛號系統顯示停診,加我助手的微訊號,可以預約面診」……求醫心切,卻掛不上號,看到醫生的短視訊帳號提供加號方式,是不是感覺多了希望?

然而,很多陷阱就在這些以「白大褂」為主角的短視訊中。今年9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網路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其中包括整治「偽科普」「偽知識」混淆視聽,冒充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專業人員,開展不當行銷等行為。上海辟謠平台調查發現,在假冒「白大褂」背後,儼然已經形成了灰色產業,不僅有假醫生,而且出現了真醫生在為虛假宣傳、違規診療月台。

「白大褂」雖要稽核,但「出租頭銜」不稀奇

「目前,在短視訊平台以醫生的頭銜開設帳號並不容易,有復雜的稽核流程。但是,前幾年管理並不嚴格,平台上已經有大量認證帳號,很多還掌握在MCN等中介機構手裏,這就為‘出租頭銜’提供了空間。」上海某三甲醫院醫生胡融(化名)介紹。

胡融說,不論是醫院還是主管部門,大多支持醫生透過短視訊平台等社交媒體進行醫學科普,因為相比搜尋引擎的檢索結果,醫生出鏡介紹的效果更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不少。比如,有的醫生沒時間拍攝、有的缺乏拍攝技巧等,所以能堅持做短視訊科普的醫生不算多。那些閑置下來的帳號,包括部份從未釋出過內容的帳號,就成為MCN等中介看重的資源,透過包裝運作乃至出租等形式牟利。

「醫生粉絲1萬至10萬,1年肖像權+2分鐘內小視訊,價格5萬至10萬;也可以指定醫院和科室,甚至直接指定某個具體的網紅醫生。」這是某中介機構向記者提供的報價單。當記者表示需要三甲醫院的醫生代言一款醫療器械,但目前報價太高時,該中介表示,1萬元可以選擇中西部地級市三甲主治醫生。

某中介給出的「醫生代言」報價

至於具體的合作方式,該中介提供了部份合作案例。記者看到,有的是醫生直接拍攝短視訊推薦某款產品,有的是品牌方在產品廣告中使用相關醫生的頭銜、照片等。該中介稱,一旦達成合作,除了允許合作方在互聯網渠道使用該醫生的頭銜、照片、推薦視訊外,還贈送醫生的正裝照,方便品牌加工美化。「不過,我們公司不做短視訊。需要拍攝短視訊的,得找其他公司。」該中介說。

正如該中介所述,在「出租帳號」領域,不同MCN或中介公司各有分工和側重。其中,使用醫生頭銜、肖像是最簡單的一種,價格最低;請醫生拍攝小視訊並定期釋出,價格要高得多,單條短視訊的價格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某保健品市場推廣員透露,在真醫生「出租頭銜」這件事上,往往是醫生和品牌方都有需要,「願意‘出租’頭銜和肖像的,以‘腰部’醫生居多。一方面,‘頭部’或‘頂流’醫生資源多,有的經驗豐富,有的有團隊配合,能夠順利完成短視訊拍攝推廣;但‘腰部’醫生資源有限,訴求又比較多樣,有的想擴大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想透過帶貨等增加收入。」在合作方面,除了代言具體的產品,還包括醫生出面,導流到線上問診平台、線下診療機構等,「實話實說,醫生出鏡的短視訊內容參差不齊,魚龍混雜。」

科普養生隨口說,帶貨引流是關鍵

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到底體現在哪裏呢?

「這些素材之間是可以互相結合使用的,同樣一個畫面,你把它原來的音靜音後,把另外一個音樂語音放上去,打上字幕,就是一個原創了」「多個視訊畫面剪場後再重組,然後放上音樂配音,同樣是一個原創」「建議做二次原創編輯,也叫做偽原創,就是接近原創,這樣的話平台會更喜歡,也更容易引流漲粉」……二手交易平台某兜售「科普養生視訊文案」賣家給記者發來了「滿滿幹貨」。記者只花1元錢,就從這位賣家處購買到4000多份以中醫養生、科普為主題的視訊及文案。

1元錢購買的養生科普文案

粗粗瀏覽了一下,視訊中有相當一部份的主角是帶有頭銜的「白大褂」,感覺是從短視訊平台下載整合而成。文案內容則是互聯網內容集納,有的是科普,卻沒有出處,講述的內容似是而非,漏洞百出;有的是「感人故事」,比如治好了90歲的老奶奶,老奶奶送來了很多雙黃蛋……這些文案都以「我」的口吻進行了覆寫,如果和視訊結合,還真像「醫生」在進行科普或講述。可是,1元錢買的內容經過剪輯,能相信嗎?

「文案」中的一個故事

與之類似,MCN等中介機構介入的「白大褂」短視訊套路也很深。

「不僅有劇情套路,MCN等機構還會根據醫生特點進行包裝拍攝。」透過MCN與部份醫生合作的某醫療器械市場人員齊心(化名)承認,有些「套路」其實已經被主管部門、媒體曝光,比如「來自偏遠地區的病人,口音濃重,但醫生耐心周到,主動放棄休息,加號治療」是典型套路之一。

齊心說,這類短視訊在宣揚醫生「熱心助人」的同時,其實是透過各種細節暗示觀看者,可以透過頁面相關連結,直接選擇該醫生的線上問診及預約掛號等服務,從而避免現場加號。如果觀看者真的選擇了線上問診,會發現除了是有償服務外,接診者往往不是醫生本人,而是自稱「醫生助理」,真假難辨。至於線上預約掛號,預約的也不是醫生最常坐診的醫院,而可能是其多點執業的診療機構乃至「走穴」的社會機構。

還有的「劇本」反其道而行之,塑造出「嚴肅頂真,不願加號」的醫生形象。比如,有的醫生在短視訊中對申請加號的病人說「不」:「我給你加號,是對其他排隊病人的不公平;我照顧你,誰照顧他們」。可是,該醫生話鋒一轉,表示能透過「小助手」等幫助患者「預約掛號」,「你要加號,聯系我的助手」。此時,短視訊平台或短視訊中同樣出現了「添加該醫生助手」或「加入醫生社群」提示。在聯系助手後,仍舊被引導至線上問診平台或被建議前往「醫生同樣坐診的**醫院或**機構」。

可見,不論是「允許加號」還是「不允許加號」,這類「劇情」的結果都是引導觀看者選擇線上問診或「醫生」有意指向的醫院或診療機構。

「歸根結底,部份‘白大褂’拍短視訊的目的不是科普,而是引流帶貨。有的是具體的產品,有的可能是醫療服務,視訊拍攝剪輯者正是產品或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或者企業委托的MCN等機構。至於推薦的產品和服務是否靠譜,透過視訊很難判斷。在行業裏,與這類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投訴糾紛並不罕見。」胡融婉轉地表示,「有些同行的醫療水平大家心知肚明,但大家是同行,有的還是同事,不太方便直接指出。」

叫停「白大褂」造假,還需多管齊下

調查還發現,要治理「白大褂」假科普、真帶貨的問題,僅從稽核「白大褂」的身份出發,已經遠遠不夠。「白大褂」的身份、他們介紹的內容、他們背後的MCN等中介機構、以及他們帶貨引流的服務和商品,都應納入管理。其中,管理方除了平台,還包括「白大褂」的工作單位、相關產品或服務的監管部門等。

比如,南方某市公立醫院醫生劉某(化名)是多個社交平台上的「網紅」,其帳號釋出了大量醫療科普短視訊。劉醫生在視訊中和藹可親,娓娓道來,積累了數十萬粉絲。當粉絲需要個人化咨詢時,會被邀請加入他的粉絲群,由其助理幫忙回答。記者在粉絲群看到,有粉絲詢問,為什麽最近劉醫生的門診號顯示為「停診」,助理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引導粉絲添加微訊號。在微信中,助理說,如果有面診需求,可以幫忙預約某民營診療機構,劉醫生也在該機構坐診。

可記者求證發現,之所以劉醫生工作的公立醫院不再有他的掛號資訊,是因為劉醫生已經被停診。停診的理由恰恰是劉醫生在轉診及治療中引發大量投訴。然而,粉絲並不知道這份處罰決定,出具處罰決定的醫院也沒有叫停劉醫生在社交平台透過短視訊、粉絲群、助手等繼續引流、診療的行為。

由此可見,擁有真實醫生身份的「白大褂」在社交平台上說什麽、做什麽,其所在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管理職責。記者了解到,很多醫療機構對醫生「多點執業」、開設社交平台帳號等行為采取備案制,只有完成備案的醫生,才能前往其他機構坐診或在社交平台上進行科普宣傳。不過,相關醫生在社交平台上說什麽、做什麽,醫療機構的約束並不多。這就出現了部份已經被停診的醫生仍舊透過社交平台招攬病人、兒科醫生兜售婦科產品,以及「醫生出借頭銜、肖像做代言」等現象。

事實上,為了杜絕真「白大褂」違規帶貨、引流,有的醫院已經制定了內部管理制度,明確院內人員未經授權不得以醫院或院內部門、單位名義申報、營運各類自媒體,授權後開設的帳號也不得委托任何第三方代營運,目的是將「白大褂」的社交帳號內容從源頭管起來。

至於社交平台的責任,對「白大褂」的身份進行驗證只是第一步,日常工作中也得加強對「白大褂」所作所為的動態巡查和監管。目前,部份平台只是停留在「打標簽」的階段,透過標簽提醒觀看者「醫療科普,若有身體不適,建議線下就診」,卻缺乏對應的下架、封號舉措。

更耐人尋味的是,部份「白大褂」帳號所連結的線上問診服務,本身就是由該社交平台提供或投資開發的。這意味著,社交平台在「白大褂」科普上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呢?這一現象值得監管部門關註。

最後,監管部門對「白大褂」推薦的產品和服務還要加大力度。去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釋出了【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明確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釋出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廣告。所以,短視訊裏「白大褂」嘴裏的、手上的產品,本身就不應該出現在社交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