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外賣與照片不符起訴獲賠500元,遇到消費欺詐如何維權?

2024-10-13辟謠

網路謠言層出不窮,面對謠言我們該怎麽做?15元外賣與照片不符起訴獲賠500元,遇到消費欺詐如何維權? 熱點熱議,重點解析,法保說法,專業支招 ,生活工作不踩坑。

熱議1

對網路謠言說「不」!

新媒體時代,為博取眼球,賺取流量,僅透過一張圖、一段視訊便可以 在網路上 隨意釋出謠言 。近日,也發生了多起網路謠言案件,比如兩位網路主播為博取流量、漲粉獲利,事先編造「劇本」, 在網路直播平台直播擺拍約架 ,吸引7.8萬人次網上圍觀,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再比如,一網民在網路平台看到一個視訊內容為「一個摩托車和駕駛員在馬路中間著火了,旁邊有幾個交警和群眾用腳踩駕駛員身上」的視訊,為提升個人關註度, 在未核實事件真偽的情況下,將該視訊轉發 ,並在評論中稱該事件發生在某地,引起網友熱議,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法保說法

俗話說「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謠言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可能遭受謠言的中傷。 那麽面對網路謠言,我們該怎麽做呢?

1.理性思考

我們在接收到任何資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理性地思考,使用批判性思維分析資訊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在尚未全面了解資訊前, 不要隨意相信或傳播 。盡可能從 官方、權威或可靠 的新聞來源獲取資訊,切勿轉發或分享來自不明來源的社交媒體貼文, 堅決不做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

2.自我保護

透過多讀書、多學習,掌握一定的社會知識, 增強自己的辨別能力 。同時,在網路上和生活中 加強個人資訊保護 ,謹慎對待涉及個人私密或敏感話題的資訊,避免資訊泄露被用於制造或傳播謠言。

3.舉報謠言

社交媒體平台通常設有舉報機制,如果發現網路謠言,可及時 保留證據並向所在平台投訴舉報 ,要求平台刪除或遮蔽造謠內容,幫助 遏制謠言的擴散

4.依法維權

如果自己不小心成了謠言的受害者,可以保留證據後 向公安機關報案 ,警方一般會依據案件情況對侵權人做出行政處罰決定。若謠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可以選擇 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

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我們應遵守法律法規, 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共築和諧清朗的網路環境;被別人惡意造謠時也不要選擇沈默,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用實際行動擊破謠言,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熱議2

外賣與照片不符起訴獲賠

近日,某地人民法院審結的一起餐飲服務合約糾紛案引起大家關註。案件基本情況如下:小潘透過外賣平台下單了一份售價15元的魚香肉絲,收到餐食後卻發現, 原本應是「主角」的魚香肉絲,在這份餐食中卻成了「配角」。 一些額外的食材幾乎占據了整個菜品的大部份位置,魚香肉絲卻沒有多少, 這與下單時商家展示的圖片嚴重不符

小潘透過平台與店鋪老板取得聯系,表達自己的不滿並提出賠償要求, 但遭到老板拒絕 。小潘認為外賣店鋪的該行為構成欺詐, 遂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認為,小潘透過外賣平台在店鋪點餐,雙方已形成合法有效的 餐飲服務合約 。小潘點餐時,收到的魚香肉絲與商家在平台上展示的照片 存在顯著差異 ,且其中混雜占比較大的其他菜品,不符合一般消費者對該菜品的認知, 故認定該店鋪存在欺詐行為 ,應向小潘支付三倍賠償,因賠償金額不足500元,故認定為500元。

法保說法

此案件一出,不少網友直呼:幹了我一直不敢幹的事!相信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點外賣、外出就餐或者網購時遇到過 實物與照片不符 的情況。遇到類似情形,消費者應 如何維權呢? 相關法律知識一起來了解下!

實物與照片不符是否構成欺詐?

如果實物與照片只是 略微不同 ,不影響商品的主要功能和品質,且商家在宣傳時 並未故意 誇大或隱瞞這些資訊,那麽這種情況通常 不構成 欺詐。

如果實物與照片 嚴重不符 ,例如商品的主要部份被替換或省略,或者照片中的商品與實際收到的商品在品質、功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且商家在宣傳時 故意隱瞞或誤導 消費者,導致消費者因此購買了其產品或服務,那麽這種情況 很可能構成欺詐

註明「圖片僅供參考」就可以免責嗎?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資訊應當 真實、全面、準確 ,不得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即使商家註明了「圖片僅供參考,請以實物為準」等話術, 也不足以成為其免責的理由

對於與特定商品相關的 重要資訊 ,商家的宣傳應當與實物 保持一致 ,對於相對次要的商品資訊,圖片可與實物存在輕微不符,但該誤差需控制在一般消費者可接受的範圍內。

遇到消費欺詐如何維權?

1. 消費者在發現商家存在欺詐行為時,首先要 收集證據 ,如消費憑證、實物圖片、聊天記錄等,以便在維權過程中作為有力證據。

2. 消費者可以先嘗試與商家 協商解決 問題,提出 退貨、換貨 等訴求,或者要求商家按照法律規定進行 賠償

3. 如果與商家協商無果,消費者可以向當地的 市場監管部門或者消費者協會投訴舉報 ,請求有關部門介入調查。

4. 消費者也可以依法 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要求商家承擔賠償責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原則上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 費用的三倍 ;增加賠償的金額 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更多問題可以咨詢法保網線上法務, 了解更多法律資訊,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註:文中人名為化名,參照熱議事件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