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是後人誤解了微子啟嗎?

2024-07-22辟謠

是後人誤解了微子啟嗎?

歷史很有意思,關於宋國開國之君微子啟,歷史的記載就分歧很大。有人說,他是一個典型的投降派,是商朝的叛徒、內奸,是他勾結周部落推翻了商朝。有人的觀點,則和這個說法完全對立,認為微子啟是位聖賢。

微子啟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眾所周知,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還是殷商最後一個王-帝辛的庶兄。【史記】中記載:「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但商紂王「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璇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史記】中的這段話大意是說,微子啟多次勸諫紂王,而紂王根本不聽,可謂是上不畏天,下不畏民,根本不采納長者老者的意見。微子啟打算一死了之,或者離開紂王,在困難的抉擇之中,他去征求太師、少師的意見。太師、少師告訴他,假使真能救治商朝,國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如果國家還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遠走他鄉。於是,微子離開了商朝。

【史記】中還有一段關於微子啟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這段文字是說,周武王伐商紂王,攻克殷王朝,微子啟就拿著祭祀的器具來到武王軍門前,他袒露上身,雙手反綁,左邊牽著羊,右邊拿著茅,跪地而行。於是,武王就釋放了微子,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

基於這段記載,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杜道堅在【道德玄經原旨】中說:「微子抱祭器而歸周,輕則失臣也。」認為微子啟如果做了記載中的那些事情,說他是叛徒也不為過。

反駁的意見有很多,並已經指出,微子啟並沒有投降周。徐孚遠說:「故【史記】言紂之將亡,其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奔周,而後儒之傳誤以為微子也。」這裏所說的,其實便是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的事情。由此推斷,說微子啟在商朝滅亡前夕「抱祭器而歸周」是錯誤的。

明代學者張燧在【千年百眼.微子不奔周】中也駁斥說:「微子左牽羊,右把茅,皆必無之事。肉袒面縛,蓋出左氏之誣也。史曰:‘微子抱祭器而入周。’既入周矣,又豈待周師至而後面縛乎?……劉敞曰:古者同姓雖危不去國。微子,紂庶兄也,何入周之有,【論語】雲‘去之’者,去紂都而遁於荒野也。一時武王釋箕子之因,封比幹之墓,而獨不及微子,以微子遁野未之獲也。迨武庚再叛,卒於就戮,始求微子以代殷後,而微子於此義始不可辭耳。前曰奔周之說,毋乃疏謬已乎!」

【商丘縣誌】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及武王入殷,復商容位,釋箕子囚,封比幹墓,推恩迨遍,未及微子,以其遁去而未之獲也」。書中還從文字釋義方面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認為【史記】中說微子啟雙手反綁而面對勝利者(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是一人而四其手矣」。

明朝進士翁金堂作【微子論】,指出「迎附之說,前無所見,特始楚人,楚人入許,而許男肉袒膝行,以迎楚子不知所禮也。其臣逢伯,乃述武王見微子之禮而楚人用之,不過卷傳古典,以決事實,使人不疑,所行一時權宜術耳,固非誠謂微子歸周屈降如許也。司馬遷不識此意,以為事實取而用之,世家疏略輕信,病正在此,而後人則以遷史為信史也」。說明微子啟「投降」的事情,最早見於蔡穆侯帶領許國國君許僖公,到武城向楚成王謝罪的記載。這件事情,不過是為滿足需要而杜撰出來的。

翁金堂表明自己的觀點,「武王克商,微子既已歸周,則其時武庚封殷矣,其子已封北韓矣,武王何待而不封微子,有置身何所,而待命耶,說之不通。莫此甚者,特以周至叔世訛言興矣。好事者喜而誕語,以誣聖賢,而或天下……達者其何雲評:可為微子洗冤」。

關於微子啟在商朝滅亡前所處的位置,我們可以看一下【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武王即位後,「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共頭之下,皆以一歸」。

這段記載說明,武王即位後,派保召公到共頭山下找微子啟,並與微子啟盟誓,讓其世世代代為諸侯之長,奉守殷的各種正常祭祀,允許供奉桑林之樂,把孟諸封為其私人封地。兩人準備了三份內容相同的盟書,塗上祭品的血,一份盟書埋在共頭山下,兩人各持一份而歸。

明末著名詩人學者徐孚遠說:「【史記】言微子持祭器造於軍門,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夫武王既立武庚,而又復微子之位,則是微子與武庚同在故都也。厥後武庚之鄭,微子何以初無異同之跡?然則武王克商,微子未嘗來歸也。」徐孚遠這裏不過是歷史的誤解。

歷史上已經有這麽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來看,這些駁斥微子啟是叛徒、內奸的觀點證據確鑿,理由充分。因此,微子啟是「投降派」的說法當屬是以訛傳訛。歷史的真相應該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的那樣,武王即位後,「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請微子啟出山。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所著。【序意】寫道:「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這說明,此書試圖歸納出治亂存亡的歷史經驗,形成對壽夭吉兇原因的深層認識,解釋並驗證天地人之間的一切現象,使是與非,可與不可的道理,呈現於人。

為了精益求精,呂不韋曾命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於鹹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訊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這說明,此書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看一下宋國的歷史,便可分析出這種歷史的誤解出現的原因。宋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是周朝「興滅繼亡」所封的一個國家,是商朝和商文化的繼承者。雖然是「上公之國」,但周朝的很多諸侯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宗室和功臣。這些諸侯國的統治者和文人,對文化習俗上仍保留很多殷商內容的宋國看不慣,以歧視和嘲笑對之。傳到後世,這些歧視和嘲笑被記載下來,便成了後人對宋國歷史各種誤解的根源。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