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知音故裏」崛起綠色生態城

2024-01-29辟謠

深冬時節,走進「百湖之市」武漢的西南角,不禁被道路兩側的不同顏色吸引:一側是延綿不絕的「綠」,鳶飛魚躍、湖光瀲灩,上萬畝連片水體塗抹出壯闊的生態畫卷;一側是拔地而起的「灰」,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上,來自法國設計師們的精巧構想,正在中國工人的手中加速成為現實。

這裏是10年前簽約的中法兩國重大合作計畫——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規劃面積達39平方公裏,北倚漢江,南靠後官湖。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記者近日走進武漢蔡甸區,探尋長江經濟帶上這顆日益閃亮的「綠色明珠」。走在街頭,能明顯感受到這裏的不同:每條道路平均間隔僅200公尺,單向支路把街區分割成小地塊,形成城市微型迴圈系統。

「22公尺寬的支路行車道寬度僅為7公尺,卻設定了2公尺寬的綠化帶、2.5公尺寬的非機動車道以及3公尺寬的人行道,鼓勵市民利用非機動車出行。」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計文華介紹,生態城內隨處可見來自法國的先進理念和城市營運經驗的探索實踐,綠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在後官湖畔的霖音半島,一道濱湖涵養帶,將中法半島小鎮與後官湖連線,植被茂盛、野趣天成,既有可以感受自然音律的互動裝置,又有在生態敏感區增設的動物通道,人類活動與自然濕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幹擾。

從天空俯瞰,涵養帶岸線曲折,像長短不一的手指。「指狀岸線不僅讓生態空間更加靈動,也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目前已有白鷺、黑翅長腳鷸等關鍵物種落戶安家。」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計畫策劃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說,計畫還構建了三級排水凈化網路,最終將實作面源汙染削減70%。

沿著生態城大道一路向西,武漢首座大型分布式能源站映入眼簾。作為可集中供冷供暖的「超級中央空調」,能源站計畫一期工程已建成,總供能面積可達103萬平方米。

「空氣、土壤和水中本身蘊含著一定的熱量,但屬於低位熱能,無法直接利用,能源站采用中法兩國先進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透過空氣源熱泵等裝置對能源進行梯級利用、多能互補。」能源站相關負責人說,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達到40%以上,未來還將引入汙水源熱泵,從城市汙水中獲取熱能。

來到距離能源站約兩公裏的光控特斯聯(武漢)智慧產業園,大廳電子螢幕上,園區空調執行情況、光伏板發電量以及碳減排量等數據一目了然。

「產業園已透過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中和認證,低碳智慧場景下產生的剩余碳配額將參與交易,打通新型產業園區的碳中和路徑。」產業園負責人李顥說,從2020年被生態城的綠色發展理念吸引落戶,到如今園區已入駐企業25家,科技企業比例80%,正成為華中地區具有示範效應的低碳智慧新樣板。

「生態城是中法兩國政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武漢蔡甸區合作建設的一座永續發展之城。」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胡建誼說,經過數年規劃與建設,如今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已初見雛形,並取得豐碩成果。

春秋時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從這裏廣為流傳,時光荏苒,如今一座見證中法友誼的生態新城正在崛起。中法友誼大橋、地鐵4號線建成投用,融合法國「小街區、密路網」空間模式建設的低碳交通體系基本成形,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建設區綠化覆蓋率已達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6.8平方米……

「10年時間,這裏從武漢市三環線外一片阡陌縱橫的城鄉結合部,蝶變成一座妍妍向榮的生態示範新城。」蔡甸區委書記余從斌說,未來將持續培育現代產業、厚植綠色底色、拓展國際合作,努力將中法城打造成產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低碳示範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記者廖君、熊琦、熊翔鶴、萬芃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