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海歸碩士化身江西現代「種田郎」

2024-01-25辟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過去「吃不飽」到今天14億人「吃得好」,是一代代農人接續築起「大國糧倉」,給了我們應對風險挑戰不慌的底氣。他們肩負種糧大任,立誌要把飯碗盛滿中國糧。

出高安市高鐵站,南行13公裏,就到了石腦鎮丁家村。

隆冬清晨,寒氣逼人,陽光照射的稻田靜靜孕育著新生。盛發糧油公司已有貨運車輛進出,加工糧食的機器聲開始喧鬧起來,辦公大樓頂上「心存家國情 願為耕者先」10個鮮紅大字異常醒目,更引人註目、叫人更驚奇的是這家公司的後生——丁旦。

丁旦,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英國久負盛名的利物浦大學消費市場學專業。對農業「八字憲法」和植物肥料「三要素」一無所知的「90後」,不留戀國外,不向往城市,卻回老家種田,這是怎樣的「逆流」追夢歷程?又有哪些與糧結緣的故事?

丁旦展示自產大米。盛發糧油公司供圖。

種糧是他的夢想

「昨天才回來,在方誌敏幹部學院參加省人大農委組織的農民貼心人和鄉村振興聯系點負責人培訓班。」丁旦如是說。

1992年出生的丁旦,虎背熊腰,一米八的高個,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臉上留下了紫外線光顧的黧黑銘印,夾克襖敞開著,透出青春勃發的朝氣。

選擇回鄉種糧,並非一時沖動。

在利物浦大學讀研究生時,丁旦思量,自己的夢想究竟是什麽,去哪裏圓夢。獨子的他,出國留學時就和父母說定回國發展。

他看到父母創業的艱難,想行孝,為他們分憂解難,但選擇回鄉,更主要的是他感到:「老一輩種地相對比較傳統,我讀了這麽多書,學了這麽多知識,如果我來做的話,會做得比他們好很多,會做得很棒。」這個想法反復醞釀,越來越強烈。

2015年研究生畢業,丁旦下定決心,「我回家,種地去。」

那些在北上廣就業創業的大學同學,得知他的選擇,感到十分詫異。電話打到家裏,立刻炸開了鍋,家裏所有人都投反對票。

農事又苦又累又臟,多少年來,種田不是人們、特別不是青年要追的夢。一代又一代的農民擔心自己的孩子「種田不如老子,做飯不如嫂子」,沒有文化無出息,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多讀書,走出水稻田,到城市去奔前程。

在高安鄉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再苦再累選擇跑運輸」,種田是沒有辦法才去幹的事。

丁旦的家人也沒跳出這種認識窠臼。他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王秀萍初中畢業,做過裁縫,擺過地攤,賣過冰棒,還向學生賣過午餐。

2007年,夫妻倆創辦盛發糧油公司,經歷風風雨雨,產值達到2億元。在王秀萍的設想裏,兒子留學回來應該去寬敞舒適的寫字樓裏工作,而不是回到農村風吹日曬。

王秀萍回憶:「聽到他要回家種田,我當時焦急,直流眼淚。公司不用他管,我做不動了會請經理人。我只是要求他回國,怎麽也沒有想到他要回鄉。」

舅舅斥責,家裏花100多萬塊錢供他留學,他卻要回來當農民,胡鬧!

爭執猶如火星撞地球,一邊越想越氣冒火花,一邊意誌堅定不退讓。經過近一個月的較量,反對沒有拗過執念,雙方各讓一步。王秀萍提出條件,丁旦必須在北京、上海、深圳3個城市中選一個,得待滿兩年,入職必須是現代企業。

2015年,丁旦帶著母親給的一個月生活費,只身來到上海,在一家大型廣告傳媒公司,為大企業做產品市場定位和行銷策劃方案。

「我逼他在上海工作兩年,本想會不會有變化,可只有一年多,他還是要回來。我們反對不了,那就支持!」從王秀萍的話語中,既能看到丁旦堅定的回鄉決心,又能感受到父母的些許無奈。

2017年底,丁旦離開上海,回到家鄉。

丁旦管理的種植基地航拍圖。

農業是他的事業

剛回鄉那會兒,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覺得種田沒錢賺,丁旦深感痛心。

「好在政府推行土地流轉,鼓勵規模化種植。」最初,在政府支持下,丁旦申請到幾萬元種糧貸款,加上公司的資金,想透過土地流轉搞規模化種植。

筠陽街辦杭橋村有良田數百畝,首輪流轉土地就從這裏開始。丁旦來到村裏,村民盯著這位海歸碩士,深表懷疑。

「你要我們的土地幹什麽?」

「你這麽年輕怎麽可能來種田?」

「不要相信他,他肯定是借土地流轉來騙取國家種糧補貼。」

村民毫不客氣,丁旦口幹舌燥解釋半天,也沒簽下幾份流轉協定。他滿以為,帶足訂金,給足價格,還流轉不到土地?可事與願違。

夜晚,丁旦輾轉反側:如何才能開啟工作局面?如何才能讓大家相信我?

「只有把自己當農民,按照農民的思路辦事,才能真正接地氣。」他脫下皮鞋、穿上雨靴,脫下西裝、換上工裝,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種田人,見到村民,一口一句大伯、大媽。

如在東門村流轉土地時,為了不讓村民吃虧,他戴上草帽,拿著卷尺,一畝地一畝地量,精確計算流轉土地的面積;連夜趕制田地規劃方案,裝訂成冊,送到村民手中,並邀請村民和幹部來公司考察參觀。

人們逐漸熟悉、相信、喜愛這位年輕人。

朝暮寒暑、風雨霜晴,從幾畝、幾十畝、幾百畝到幾千畝,丁旦將零星、分散在農戶手中的土地流轉整合,高峰時過萬畝。

這麽多土地,怎麽種、怎麽管?

丁旦成立荷悅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摸索出「底薪+分紅」的「田管家」管理模式,激勵村民種好田、出好糧。這種模式按照流轉土地所屬的村,把近萬畝地劃分成13個區域,每個區域聘請經驗豐富的「種田能手」擔任「田管家」,負責水稻從種到收的全程管理。

公司承擔所有農資開銷,以及耕種、收割和銷售各環節所需的費用,種糧收益的60%歸「田管家」,丁旦自己拿40%。成為「田管家」的村民,每年至少有2萬元保底薪資,年終還會根據所管理的土地收益進行分紅。

「田管家」管理農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把責任田當「自家地」來種,糧食收成和村民收入都提高了。2023年,「總管家」胡鵬收入20多萬元,「田管家」朱細英薪資加分紅7萬多元。

丁旦在田邊和「田管家」交談。

國家提倡「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一定要有「新農人」來改變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丁旦說服南京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初中同學高亮、江西機電學院裝置專業畢業的表哥肖文、年輕的同鄉胡鵬等回鄉加入種田隊伍。

人才有了,農機裝置也得跟上。丁旦不做投資,不在市區買房,資金專做農業一件事,購買了插秧機、收割機、施肥無人機等30多台農機裝置,成立了一支以「90後」為主力的農機團隊,實作90%機械化種糧。

「我們采用機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胡鵬介紹,以前人工施肥每天約5畝,現在無人機播撒每天能施200畝,效率提升近40倍。

田間的「科技範兒」不止於此。

冒著嚴寒,丁旦在高沙村的田頭,向記者解說由市農業農村局支持引進的智慧農業裝置。殺蟲燈、氣象監測系統、智慧型蟲情測報燈、360°無死角監控網路攝影機,這些新式「農具」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全方位保障糧食種植安全。

走機械化、智慧化的現代、高效農業之路,種植有機水稻、富硒水稻等優質原糧,讓傳統農業不再傳統。2023年,盛發糧油公司水稻種植總面積1.7萬畝,總產量9154.72噸。

2017年至今,丁旦為高安5個鄉鎮提供田間季節性就業崗位,帶動農村閑置勞動力5000多人增收,帶動13戶建檔立卡脫貧戶脫貧,建立產業幫扶基地500多畝和農村婦女就業創業示範基地400多畝。

「我切身感受到農民對於土地的情感,也想讓父老鄉親從田地裏得到更多的收益。」當了7年農民的丁旦,切身體會到農民的不易,從內心深處想造福更多村民。

丁旦管理的種植基地正在實行機械化運作。

百年企業是他的遠方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丁旦與研發機構合作,培育富硒有機水稻,提升產品品質和口感,研發適合上班族減脂的「一日三餐」系列和寶寶大米系列,滿足不同營養、不同人群的需求。

他說:「我們加工的秈米又細又長,米色晶瑩剔透。目前還在研究新品種,目標是讓高安大米更好地走出江西、走向全國、邁向世界。」

「大部份早稻生產周期103~115天、晚稻114~128天……」說起農業的那些事,丁旦如數家珍。自找苦吃的丁旦,從一個種田門外漢成長為一名職業農民,以愛農的情懷、興農的本領,在廣闊的田野一展拳腳。

田野,誰說不會出彩?淋著五月的雨培秧育苗萬頃綠,熏著七月的風攪動稻菽千重浪,這出的是人世間美麗的田園彩。

農業,誰說不能建功?把飯碗牢牢端在手上,往碗裏裝中國糧食,使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的「手裏有糧,心裏不慌」落地,這建的是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的「國之大者」之功。

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也是青年成就夢想的時代。在追夢路上,丁旦先後榮獲「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江西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江西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農民」等榮譽稱號。

如今,丁旦的父母也已釋懷 。「丁旦剛回來時血氣方剛,遇到矛盾、糾紛也流過淚,現在與村民打交道和行銷的本事比我大。」談起兒子,母親有點「小驕傲」。

駿馬愛草原,雄鷹戀藍天。

丁旦深信:沒有比農村更古老的過去,沒有比農業更廣闊的未來。他誌在「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個領域譜寫新的人生之歌,打造糧食種植、加工和銷售的百年企業。

原標題【海歸碩士化身現代「種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