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上海高校團隊發現倆稀有魚類新物種,僅分布於廣西、雲南地區

2024-07-17辟謠

綠斑爬巖鰍活體照 陳浩駿 圖

近日,上海高校科研團隊發現並命名了兩個魚類新物種,它們還是中國特有魚類。

7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科研團隊在國際知名動物學期刊【動物系統學與演化】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唐文喬教授研究團隊透過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等分析方法,發現並命名兩個魚類新物種,分別為珠鰭爬巖鰍和綠斑爬巖鰍。兩物種目前僅分布於中國廣西中部至雲南西部地區的山溪中,是中國特有魚類。

上海海洋大學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陳敬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唐文喬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綠斑爬巖鰍不同族群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基因測序鑒定「綠斑馬」

中國西南部自然資源豐富,水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棲息著許多特有魚類,是魚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兩年前,幾名魚類愛好者在野外遊玩時,在山溪中發現了一種長相奇特的魚類,它像圓盤一樣吸附在石頭上,身體呈深綠色,有著斑馬一樣的黑色條紋。他們將這一發現告訴了陳敬琛,立刻引起他的興趣。」唐文喬描述了這篇論文的緣起,他的學生陳敬琛的研究方向正是中國腹吸鰍科魚類的系統分類與演化。

「其實這兩年,得到這一資訊的並不僅是我們科研團隊,因為顏色好看、形態有趣,也吸引了一些觀賞魚愛好者的目光。很快,就有人到野外專門采集這種魚,當成觀賞原生魚售賣。漸漸地,它也有了一個形象的俗名——‘綠斑馬’。」唐文喬說。

為了搞清楚它的真實身份,唐文喬團隊動身前往原產地,進行實地調查。跋山涉水,團隊來到了最初的發現地,一段環境優美的山澗溪流。團隊人員使用手抄網采集標本,帶回了學校的實驗室,對其進行拍攝與形態學測量,並提取了它的DNA。

團隊人員對其進行測序後發現,這裏的「綠斑馬」與已知最接近物種的遺傳距離達到5.20%(一種用來衡量物種之間或同一物種不同群體之間遺傳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遠超同類群多數已知物種之間的遺傳分化程度。形態學證據和DNA分子遺傳學證據已經可以證明,「綠斑馬」是新物種。團隊借用了愛好者們對它的昵稱,將這個物種命名為「綠斑爬巖鰍」。但團隊的研究並沒有止步於此,為了進一步了解其分布範圍和族群生存狀況,團隊決定進行更大範圍的調查。

綠斑爬巖鰍各發育階段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00:27

綠斑爬巖鰍與秉氏爬巖鰍爭奪領地視訊(拍攝者:雷皓天)(00:27)

意外觀察到「珍珠」,又添一新物種

在調查「綠斑馬」其他棲息地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在雲南和廣西交界的地區,生活著一群形態類似秉氏爬巖鰍的魚類,但它們的胸鰭上有一串串「珍珠」一樣的顆粒,而其他地區的族群並沒有這一特征。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族群尾柄較為短粗,胸腹鰭形成的「吸盤」較小。

「當時,我們團隊成員就提出了疑問,這會不會又是一個新的物種呢?而後將標本帶回實驗室後,同樣進行了DNA測序分析,發現這一物種與秉氏爬巖鰍的最小遺傳距離竟達到11.15%。」唐文喬解釋,其遺傳分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接近屬的分化水平,團隊成員都感到震驚。根據胸鰭前6-9根鰭條上存在「珍珠」這一關鍵特征,團隊將其命名為「珠鰭爬巖鰍」。

珠鰭爬巖鰍活體照 普忻銳 圖

生活在急流中的「吸鰍」

「此次新發現的珠鰭爬巖鰍和綠斑爬巖鰍都隸屬於鯉形目腹吸鰍科爬巖鰍屬,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均顯示,兩物種與爬巖鰍屬其他物種區別顯著。」唐文喬介紹,常見的淡水魚類都呈紡錘形或者側扁形,比如鯉魚、武昌魚,而這次新發現的兩物種身體呈平扁形,這在淡水魚類中較為少見。從身體結構上來看,它們的頭部和胸腹部扁平,胸腹鰭延長,身體特化為「吸盤狀」。這種特化結構可以將自身牢牢吸附在石塊上,不被水流沖走,因此又被稱為「吸鰍」。

「新物種由於身體結構特化,無法像正常魚類那樣,透過口的張開和閉合方式從水中獲得足夠的氧氣。必須生活在含氧量高,水流湍急的地方,對水質要求極高。它們會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巖石上,高頻率擡頭,讓快速流動的水透過口部,再從鰓流出,來獲得足夠的氧氣。」

研究還解決了爬巖鰍屬部份類群長期存在的物種混淆問題,為科研、生態保護工作者以及自然愛好者們提供了新的分類學檢索方法。

珠鰭爬巖鰍不同族群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00:07

珠鰭爬巖鰍吸在石頭上沖浪視訊 (拍攝者:普忻銳)(00:07)

對汙染的耐受能力很低或可作為環境生物指標

陳敬琛介紹,珠鰭爬巖鰍和綠斑爬巖鰍大多生活在流速較快的,高含氧量的小型河流。一旦水流過緩或停滯,它們便很難生存。它們對汙染的耐受能力很低,如果一個地方生活著這些物種,意味著這裏水質很好,「此次我們發現,這些物種的河段,都是水質清冽且沒有汙染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還有很多蜉蝣、蜻蜓、石蛾等昆蟲的幼蟲。」

「目前,兩物種僅分布於廣西南寧、百色,雲南文山等地區,是中國的特有物種。這些奇特可愛的小魚,受到國內外愛好者的喜愛和關註,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們。」唐文喬指出,這些魚類目前最大的威脅是棲息地的減少,很容易發生區域性滅絕,但保護這些物種也並非難事,「我們對河流進行開發改造時,應當保留一段河流的原始狀態,具備一定的流速,維持其原本的底質,作為這些物種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