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上海「00後」繼承家業,500多畝農場,數不清的羊兔雞魚……農場主好當嗎

2024-04-24辟謠

第一次見到顧永豪,是在大片水稻田邊,他騎著小電驢穿過小路飛馳而來。身穿黑色「老幹部」夾克,腳上的舊皮鞋沾滿泥土,向兩邊梳順的頭發上噴著定型噴霧,在電瓶車帶起的風中屹立不倒。直到他咧嘴露出憨厚笑容,道一聲「姐姐好」,刻意在外表上營造的成熟感才頓時消散。

顧永豪今年24歲,是奉賢區莊行鎮群超農業合作社的副理事長,坐擁500多畝農場,10萬多只兔子和數不清的雞、羊、魚。他身上有兩個在當下網路語境中都頗有流量的標簽——「00後」和「富二代」。

2021年,大學畢業的他回到了父親經營的合作社,開啟了屬於他的「農場版我的世界」。一邊對農場進行「科技革命」,改造無人農機、完善無人農場、打造全自動育秧工廠;另一邊做農文旅結合,開展勞動教育、做農場觀光旅遊、開農康寶,推動三產融合。讓他父親直呼:「你小子回來一趟,讓我砸進去大幾千萬。」

打拼幾十年的父親為兒子的夢想投這麽多錢,這個「00後」小夥能把農場幹得有聲有色嗎?

忙著處理工作的顧永豪 沈思怡/攝

走在農場裏,十分鐘內,顧永豪接了三個電話,回了五條微信。物件包括但不限於當天要來農場進行勞動教育的學校老師、與無人農場計畫合作的電力公司、核對農業補貼到賬情況的會計、來合作社考察的領導。他抽空還要跟年長的「老伯伯」確認近期水稻秧苗的長勢,盤算插秧時間。忙完這一切,他仰天長嘆口氣,做了個鬼臉說:「做農民不容易啊,可太忙了。」

但這樣的忙碌程度,在從小在農場長大的顧永豪認知中,也不算什麽。「以往農忙時,父親伯伯們常要忙到深夜,淩晨天不亮就接著起來幹活。」

顧永豪出生於奉賢新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從爺爺那輩起,村裏家家戶戶都養兔子,靠剪兔毛、賣兔肉補貼家用。顧永豪記得,幼時,他常跟著初中畢業的父親金偉豐踏著自由車去賣兔子,後排座椅旁放兩個鐵籠,左右各裝五只兔子,來回一趟接近三個小時,沿途翻過不少高橋,父親每次回家,都是精疲力竭的狀態。

合作社內的兔子養殖基地

靠一只只兔子攢下家底,顧永豪8歲時,父親辦起了合作社,帶動全村800多位農戶養兔,合作社負責統一收購。彼時,已經在鎮上念小學的顧永豪每逢周末便回到農場幫忙,有時跟著父母去各地收購兔子,有時在合作社餵雞餵羊,或學著大人模樣插秧、翻馬鈴薯。「當我同學們都在上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我在田地間瘋玩。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就是那些經歷塑造了我農民的天性,讓我對農場農業有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親近。」

但情懷是一回事,真到了要確定自己前途夢想時,又是另一回事。顧永豪坦言,一直到高三,他都覺得自己絕不會繼承家業。「做農民太苦了,我不想那樣。」

高考結束後,他面臨兩個選擇。第一誌願是自己想學的會計學,「想出去闖闖,總覺得學會計能賺大錢。」第二誌願則是能夠幫到農場智慧化轉型的機電一體化。如果選這個,意味著大機率要子承父業。

父親金偉豐沒有幫他做決定,而是給了他兩個月時間在農場和市面上其他工廠企業實習。在自家農場裏,他跟著機械工程類的博士畢業生們設計給兔子自動餵料的機器人,讓養殖場實作數位化控制,大幅節約人力物力。科技的力量顛覆了顧永豪對傳統農業的認知,也讓他看到未來農業的前景,於是毅然選擇了機電一體化專業,並學著成為一名專業的「00後農民」。

餵兔子機器人

大學畢業後接手農場,最讓顧永豪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接手的第一項工作。當時,剛畢業的他被父親安排去給合作社開在鎮上的羊肉館送羊肉、看店,每天清晨4點不到就要送貨。他當時剛學會開車,父親不放心,便每天早上陪著他,連著做了一個月。

這段經歷不僅讓從小備受呵護的顧永豪第一次感受到親手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多少付出,體悟到父輩們創業的艱辛,從自由車後座到汽車駕駛座、他與父親的角色變換,也讓他隱隱明白了傳承的意義和自己肩上的使命。「我也想加入,跟著做出一番事業來。」

但農場主沒這麽好當,當父子成為上司下屬,溫情也不會一直延續。

回農場後的第二個月,顧永豪遭遇了職業生涯上的第一道坎。那是個農旅改造計畫。顧永豪想在農場既有的業務上拓展出一塊專門和學校等教育機構合作的勞動實踐課業務,父親表示支持,但為鍛煉他,讓他先將農場內一處閑置空間改造成參觀展示區,並給了一個月的時間期限和幾個人的團隊。

合作社成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聽起來容易,但實際推進艱難重重。一來,彼時正值農忙,團隊裏的人總會被其他部門臨時抽借去;二來,他們大多是看著顧永豪長大的伯伯,指揮不動也時有發生。就這樣,兩個月過去,計畫紋絲不動。一向追求效率的父親發了火,面對質問和責怪,本就憋了一肚子氣的顧永豪嚷道:「那我不幹了!」

一天後,父親心平氣和地跟他分析問題堵點和解決方案。不出一周,計畫順利結束。「後來父親跟我說,不管在哪裏工作都會遇到難題,不可能萬事都順我心意。事實的確如此,我還要磨磨自己的性子。」顧永豪說。

畢業時,大學同宿舍另外四個小夥伴也被顧永豪拉回來一起做農業。最初一個月,大家都興致盎然,看啥都新奇。但第二個月,就有兩個同學相繼離場。「一個是家裏給他找了國企的工作,覺得比農場好;另一個去其他工廠了。不過我們本就說好,留或走都尊重他們的意見。」

三年過去,另外兩個室友仍在農場工作,其中一位負責工業化養魚片區的日常維護,一位則跟著師傅學做農機手。然而,其中某個同學最近也流露出想走的意向,他準備創業,去浦東開咖啡館。

農場難留住年輕人,這是客觀存在且難以回避的困境。「做農業就是苦的,要曬日頭,要下地粘泥,農忙時要連軸轉,要耐得住寂寞。」顧永豪坦言,從同齡人角度看,他正值玩心較重的年紀,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一直被「摁」在農場,偶爾也會覺得有些痛苦。「但後來想想,任何工種都一樣,只要你是負責的,都會辛苦。如果連我這樣有家族經驗積累的年輕人都不做,農業的未來怎麽辦呢?」

在農場工作三年,顧永豪漸漸有了「小顧總」的派頭。父親給了他合作社副理事長的頭銜,獨立負責工業化養魚、無人農場建設、全自動育秧工廠和勞動教育、農康寶等全新的農文旅結合業務。

這其中大部份計畫,都是顧永豪成為上海市首批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計畫培養物件後,給合作社帶回來的。在一年培訓期中,顧永豪分別前往了上海市農科院、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學習農業、管理、金融方面的知識,還前往福建、崇明等地考察迴圈農業、農業產業鏈及品牌化建設方面的案例。

作為「頭雁」計畫培養物件,他所在的騰達兔業專業合作社也成了上海市貼息貼費政策優惠物件,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合作社投資建立了可控的光伏玻璃溫室,把養在稻田裏的魚搬進了溫室,進行內迴圈工業化高密度養魚。借助「頭雁」計畫資源優勢,顧永豪還在合作社內開展了水稻種源基地建設計畫,打造了水稻種源秧苗繁育基地和2500平方米的恒溫恒濕的植物生產車間。

合作社投資建立了可控的光伏玻璃溫室

室內工廠化養魚

手持高級電工證,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的顧永豪還跟著父親和前輩們對拖拉機、插秧機等農機進行智慧化改造,把面積覆蓋1000畝農田的無人農場試點計畫推進得如火如荼。今年,最新的全自動育秧一體化工廠正式投入使用,機械臂、無人農機等現代化裝置讓水稻種植能夠實作從育秧到插秧的全過程無人化。「以往需要11個農民晝夜忙碌,現在只要3個大學實習生摁下機器開關就能完成。」

無人農機在進行旋耕

一體化育秧裝置,能夠實作育秧到插秧全過程無人化 沈思怡/攝

金偉豐坦言,「小農民」回來後,農場的現代化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在顧永豪看來,這是農業「非走不可」的轉型之路。

這一方面源於農業從業者的現狀。顧永豪曾粗略統計過合作社工作人員的組成,超七成都到了快退休或已退休的年紀,而從近幾年新招人員來看,年輕人幾乎沒有。「很多人仍覺得,農民這份職業是低端的、不體面的。」但另一方面,傳統農業「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註定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兩者的缺位組成了怪圈,無法為農業發展註入新鮮血液。

顧永豪算過一筆賬,育秧一體化裝置的投入近千萬,報酬周期要十年或更長;無人農場的建設不僅要改造農機,還要對農場整體的網路通訊系統進行改造,在技術尚未成熟前,後期投入不可估量。但合作社仍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就是希望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讓農業變得更智慧、輕松、高效,也成為一種高新科技行業,才能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這份事業。」

采訪當天,「小顧總」在合作社內的「金農棲居」接待了11個來合作社進行勞動教育實踐的班級團隊和2撥領導考察。這個農業展示基地是顧永豪參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創新大賽的課題計畫,落地後成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配合最新投產的「田園裏」餐廳,還能承接各種鄉村文旅活動,實作三產融合。

「以往合作社從未涉足過三產,這是我回農場後最重視的計畫,算得上個人創業。最初,父親因投資成本高而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決定讓我嘗試一把。」顧永豪說。

合作社承接學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創業靈感來自他高中時學農的經歷。老師讓他們鋤地、種菜,顧永豪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回家就對父親抱怨:「這不是學農,這是硬生生吃苦。明明有更輕松的技術代替,為什麽要給學生灌輸‘農業就是吃苦’的理念,這樣誰還願意從事農業?」

另一方面,幾年工作學習積累,讓他逐漸意識到,現代農業的本質是現代生產要素,而不在於規模。這些生產要素不僅包括智慧化系統等硬體,還包括農業行銷、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

合作社擁有的高新技術手段是否具有科普展示功能?農閑時,溫室大棚養殖場等空間能否發揮其他作用?農業投資報酬周期長,能否衍生出其他快收益的產業進行彌合?三產融合是提升附加值的嘗試方向。

「金農棲居」農業展示基地

走進合作社2號大棚,擡頭是培育在空中的草莓,中間的操作台種植各類多肉植物,底下鋪設著稻草,一顆顆大球蓋菇長勢正好,讓當天來參觀的五年級孩子們看得連連驚呼。在育秧一體化裝置投入使用前,這裏是育秧溫室,如今已成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主要承載地。「我們想讓小朋友看到,農業也可以科技滿滿,由此建立對現代農業的概念,在他們心中播撒農業的種子。」

合作社承接學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學生們頭頂上是空中草莓培養基 沈思怡/攝

在顧永豪設想中,農民不再是只會種地的職業,農場也應從農業生產地變成「農業+n」的平台。「除了農場固有的業務,我們如今還有研學、文旅、餐飲、農康寶,透過服務業賺錢,反哺於農業生產和農場的現代化改造工作,使得整個產業鏈閉環,創造更多元的價值。」

合作社引進的空中草莓種植技術

現代化科技賦能農業升級

欄目主編:黃勇娣 圖片來源:除標註外,均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