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特稿|河濱大樓的「新72家房客」

2024-01-30辟謠

以當代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裏,最常出鏡的兩棟公寓大樓,一棟是武康大樓,另一棟就是位於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河濱大樓在眾多熱播影視劇中都曾作為重要背景出現。這棟位於北蘇州路400號的大樓建成於1932年,從空中俯瞰呈「S」形,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至今仍是上海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因此也被譽為「遠東第一公寓」。

圖說:昔日的河濱大樓

大樓最早由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初建時為8層,底層分租給商戶,二層做辦公用房,三層以上是公寓。這裏聚集了眾多英美電影公司,米高梅、哥倫比亞影業、美國電影協會等紛紛在此設立機構。二戰期間,河濱大樓曾是歐洲猶太難民來滬避難的接待站。解放戰爭期間,則成為了「解放大上海」的無聲見證者。後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還曾在這裏設過多個科室。因此,人們也把河濱大樓形容為「迷你聯合國」。

大套間與蝸居並存

1979年,唐福生與妻子結婚,搬進河濱大樓,沒想到一住就是45年。雖然後來又在松江購置了房屋,但他還是鐘情於這裏的居住環境和窗外的風景。「以前從視窗望出去可以遠眺海關大樓和國際飯店,如今可以看見陸家嘴三件套。」

「在蘇州河邊建的公寓,河濱大樓應該是第一棟。」唐福生回憶道,「S」形設計很好地解決了建築因地處東寬西窄的狹長地帶而對采光和通風造成的影響。大樓建成時就內建電梯、電燈、電話、抽水馬桶、大浴缸,有整體供暖和套外獨立的保姆間。一棟樓配備9部電梯(現存7部),是那個年代的「頂配」。

圖說:如今,從空中俯瞰,河濱大樓呈「S」形

「結婚的時候,嶽父嶽母生活條件較為寬裕。」唐福生一家住120平方米的大套房。陽台朝向東南,房屋內的老鋼窗、銅把手,腳底下的木地板、馬賽克瓷磚依然是90多年前的「原裝」,細節裏折射出舊時光的余韻。

「河濱大樓最大的特點就是房屋結構差異很大。」唐福生說,如今二層—七層每層32戶,有近200平方米的大套房,也有一個門牌號進去被分割成好幾戶。最小的僅4.5平方米且煤衛共用,「其實就是套房裏的保姆間」。八、九、十這三層,是上世紀70年代末加建的,全都是獨門獨戶的小戶型,一層整整96戶。時至今日,這種混搭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唐福生對河濱大樓最深的記憶都與夏天有關。「那個年代大家都沒有空調,大樓的內部走廊比房間裏陰涼,吃過晚飯,家家戶戶都敞開大門,搬個小凳子在走廊裏‘茄山河’。放暑假的小孩每年這個時候也是最開心的,到處串門,拿家裏的西瓜、冷飲和夥伴們分享。不像現在,房門都關得牢牢的。」

本世紀初,隨著上海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子變成商品,人們對於住宅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大樓居民幾經更叠、遷入遷出,周圍鄰居也逐漸變得陌生。

孫和平既是大樓的住戶也是一名房地產經紀。他稱自己是最了解河濱大樓的人,你任意報出一間門牌號,他都能準確說出房屋面積和房型結構。

孫和平記得特別清楚,幾年前在他手裏成交了一套1050萬元的房子。「當時那個房子是租給外國人的,雖然約好了去看房,但‘老外’非常註重私密,只給看客廳、廚房、衛生間。客戶看完當場付了定金,一直到手續交易完,我們開玩笑地問客戶,為什麽兩個房間都沒看,就爽快付錢呢?」

「情懷,都是情懷。」客戶說,因為小時候經常在這個大樓裏跑來跑去玩,對它很懷念,所以就決定要買。「事實證明,客戶非常有眼光,當時的決定非常明智,現在市場價至少比當時翻了個倍。」孫和平笑道。

神秘的室內遊泳池

河濱大樓的溫水遊泳池則是另一個傳說。許多人只聽長輩說過,卻從未親眼見過它的真面目。甚至有傳言遊泳池因為建在屋頂,當年樓層加建時被填平了。事實上,令人欣慰的是,遊泳池一直被好好地保護在天潼路江西北路路口,新藝花行的地下空間裏。

圖說: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浪漫在新藝花行完美融合

「老業主」王興國當年選擇在河濱大樓腳下開花店,看中的就是這裏深厚的歷史文化。經營38年,如今的新藝花行早已成為蘇州河畔網紅打卡點,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浪漫在這裏完美融合。「有時候來拍照的人太多了,我們真的有點吃不消。」

而王興國也主動成為了歷史的守護者之一。多年前,他租下了地下遊泳池區域,作為花店的倉庫,一直守護至今。開啟地下蓋板,記者跟隨王興國的腳步,拾級而下,一座長15.5公尺、寬9公尺、深2.1公尺的室內遊泳池映入眼簾,這裏的每一塊瓷磚、每一根管道、每一個把手都保持最原始的樣子。

泳池上方如今鋪上了地板,放上桌椅、展板。「透過與花店協商,我們探索將這片空間打造為市民會客廳,對外展示百年河濱的歷史故事,對內打造居民共享空間,實作內外兼修、居商共贏。」南天潼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傑告訴記者。

花行是第一屆東亞運動會花卉贊助商,也是上海最早一批可以將訂單送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花行。如今這裏早已不僅僅是一家鮮花零售店,業務涵蓋花卉種植、進出口等產業全鏈條。它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見證著蘇州河沿線的變遷。

圖說:新藝花行內還開了家咖啡館

30多年來,王興國始終把自己和花店視為河濱大樓和整個街區的一部份。他也期待著這座隱藏於地下的遊泳池在未來的某一天,能以更好的形式「重見天日」,「講好歷史故事,發揮它真正的價值」。

在城市更新中嬗變

92年光陰流轉,如今的河濱大樓共有671戶近1200名居民。住戶中有大樓初建時的「老河濱」後代,也有不斷融入城市發展的新上海人,還有近年慕名而來的約100名外籍「新河濱人」。

在徐傑看來,河濱大樓就像是多重「矛盾」的結合體。「總有不同意見、訴求在這裏碰撞,甚至兩極分化。」目前大樓裏有52%的售後公房和48%的直管公房,采用「物業保底托管」的方式統一執行,物業管理和服務只能保障最基本的普通房屋保修服務,但很顯然不同居住面積的住戶,對物業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尤其隨著大樓內人口增長能耗增加,電力負荷容量不夠,夏天跳閘,汙水下水管道堵塞,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一一浮現。

「河濱大樓的治理關鍵就是‘兼顧’,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原住民’與新住戶需求,居民的固定性與流動性,大樓的生活性與網紅性,公共供給與居民自治,自我成長與外部共建,方方面面都要兼顧。」徐傑說。

虹口區於2020年啟動了大樓的重大保護性修繕。居委、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反復聽取居民意見。在「六重兼顧」下,修繕工作不斷推進,公房居民有了獨立廚衛;大樓告別了直通式管道垃圾投放模式,公共區域建起了垃圾分類箱房;7台電梯全部換新;居民們還有了自己的小花園,大樓內外的環境品質都得到了提升。

除了知名影視劇取景地,一直以來,開設在河濱大樓內那些獨具匠心的家具店、藝術陳列室和主題展覽等也吸引著不少遊客打卡,進一步賦予大樓網紅引流內容,但由此也給居民生活帶來影響。部份公共資源被占用,居民公開發聲:「請你們不要再來了!」

圖說:「河濱一九三二會客廳」成了受居民喜愛的共享空間

「三駕馬車」一同商討建立相應的拍攝規範和遊客公約,同時吸納大樓住戶成為誌願者,監督拍攝規範的落實,例如上下班早高峰攝制組不能占用大樓電梯等。很快實作了大樓人氣「流量」與管理規範的雙雙提升。

為了讓住戶們享有更多議事協商、鄰裏交往的公共空間,居委會還主動騰挪出二樓的辦公空間和鄰近空置房屋,並進行整合更新,打造「河濱1932會客廳」,成為居民自家的「客堂間」。

「有了會客廳後,居委幹部與居民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居民們更願意開啟家門,茶余飯後到會客廳坐一坐、聊一聊,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光景。」唐福生感慨道。

「我們希望透過街區共治,讓居民在大樓內享有更好的服務,居委幹部也要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服務。」徐傑說,「透過歷史資源的再利用與創新營運,啟用河濱大樓未來更多的可能,讓老建築也升騰起新時代的煙火氣。」

河濱大樓的走廊特別幽深特別長,走完一層,足足400公尺。昏黃燈光下,保留著過去的銘印。它就像一部流動與融合的歷史,也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縮影。隨著「一江一河」全面貫通,在城市更新中,河濱大樓也迎來了屬於它的新起點。

新民晚報記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