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聞周刊 | 頭腦發熱,還是冷靜規劃?本科生回爐上技校,如何修煉成兩條腿走路的「π型人才」?

2024-01-29辟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雪蓮 高芳

本科生不考研不考公不考編就沒有出路嗎?「如果說學歷是一塊敲門磚,是‘面子’,那麽掌握一門過硬的手藝,是實作自我價值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裏子’。」這句話脫口而出時,「00後」本科畢業生陳愉聰已經在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完成了第一學期的課程。

近來,越來越多選擇 「反向考研」「反向考公」「反向就業」以及「反向旅遊」等反向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正在形成更多的「新共識」,例如「反向學習」——本科畢業再去職業學校讀專科。

「本科生‘回爐’讀職校增多,職校升本如何滿足社會需求」,本月初,【瞭望周刊】曾以此為題,發文聚焦當前高等教育定位,解題如何滿足就業之需,相關話題沖上熱搜。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高校畢業生再創新高,達到1185萬人,畢業生數量已經比本世紀初高出十倍之多。而人社部統計,2022年中國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僅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人。

徐丕兵(中),陳愉聰(右)

文章指出,到2025年,將是職業本科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技能人才培養中,尤其提升職教層次過程中,需警惕「重文憑、輕職業」傾向。在此大背景下,無論是一些本科生「回爐」讀職校,還是職高、專科生繼續學習,都是基於現實以及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主動作為。

本科生「回爐」上技校

1月26日上午,24歲的陳愉聰在即墨家中聚精會神地畫著電路圖,橫豎交叉的電路仿佛是手中牽引的風箏線,勾勒出自己未來的職業圖景。

每天的電路圖作業,幾乎把陳愉聰的寒假生活填滿。例如一道「三相交流異步馬達主控電路」的設計題,他會嘗試用不同的路線,克服「接觸器聯鎖正反轉控制路線操作不便的缺點」,如此沈迷其中,常常一坐幾個小時。

翻看過學校的作業群,陳愉聰順手點開了他的大學同學群。幾乎同一時間裏,昔日的大學同學們正聊著「準備怎麽過這個春節」「單位什麽時候放假」之類的話題。

半年前,本科畢業的陳愉聰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報名進入青島市技師學院智慧制造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就讀大學生技師班。

本科畢業不去考研考公很正常,可是倒過頭去職校「回爐」學技能,這是什麽操作?這訊息引爆了陳愉聰的大學同學群,「有一次我參加大學同學的婚禮,一個同學聽說我的情況後,張著嘴巴楞了半天。」

當然,大家都相信,做出這個決定,肯定不是陳愉聰一時頭腦發熱。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取舍的過程,每當出現重大轉折時,我們做出的取舍與選擇,都源自某一個契機。陳愉聰亦復如是。

2022年從聊城大學化學專業畢業,陳愉聰找了一份在青島汽配城從事裝置維修的工作,「最初只是覺得自己工作的內容與大學所學專業不對口,沒有發揮的余地。」雖然誌不在此,但平淡單調的日常工作在不經意間讓陳愉聰有了特別的感受。

徐丕兵(中),陳愉聰(右)

「帶我的師傅是位專業技術過硬的老電工,在單位裏備受大家尊重。感覺師傅會變魔術一樣,手裏的工具隨便一搗鼓,電路就通了。」陳愉聰從師傅身上感悟到,應該如何定義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否「成功」,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在思考如何重新規劃自己未來的時候,陳愉聰聽朋友介紹,有一些職業學校會為大學畢業生開設專門的技師班,提供適合個人需要的、喜歡的技能培訓。至此,工作近一年後,陳愉聰毅然決定重返課堂。

然而,最先需要透過的,是父母那關。「父母不是反對我回去上學,只是不理解一個大學畢業生怎麽能去上技校呢?可能他們的印象裏,對技校還是一些傳統的老印象。」為此,陳愉聰費了不少心思做解釋,「你們可以理解為我是拜師學藝了,去學一門手藝……」最終,父母尊重了他的選擇。

2023年7月,本科畢業一年後的陳愉聰重返校園。職教課堂的一切,對他都是滿滿的新鮮感。

為他傳授技藝的是名師徐丕兵。他是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齊魯首席技師、青島市拔尖人才……不同於普通高校裏的教授,徐老師的榮譽「技」高一籌。

同班同學都是應屆或往屆大學畢業生,出身專業五花八門,「有‘雙一流’大學學播音主持的,有省屬重點高校學新聞的……」了解到文科生也來學機電,「能行嗎?」陳愉聰在腦袋裏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徐丕兵倒是見怪不怪,第一堂課上來就鼓勁兒:「學校對任何想學習技能的人都是敞開的。我願意教零基礎的學生,我們這個大學生技師班從2009年就招生辦學,我總結的規律是,零基礎的學生,最後都學得很好。因為他是一張白紙,老師往他腦子裏邊兒裝東西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的挑剔。」

讓陳愉聰記憶猶新的是徐老師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把技能教育比作學車,「為什麽那麽多人想學車?因為想著找一個代步工具。我們也一樣,我們需要找一件有利於自己職業發展的工具,那就是技能。學車都沒有基礎,只需要帶一樣東西入學,那就是愛好。」

課堂1:1復制工廠

「徐老師在黑板上列了一張長長的職業規劃圖,具體到幹什麽工作,用到哪一門課的內容。那一刻我覺得,這裏的學科都有明確指向性。」陳愉聰回憶,「感覺這裏和大學校園的氛圍不太一樣。」走進青島市技師學院的第一天,他便接觸到一個新理念——「工學一體化」。因為技工教育本質上就是就業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職業性,最好的培養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

陳愉聰(右)在上課

於是,陳愉聰有了一系列切身體驗:夏天上課時要求穿著長袖長褲的工裝;畫圖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坐著,站著畫也行;平日裏不是幾門課交叉上,而是主課會安排連上三天……此外,還有相對寬松的課堂紀律。

「我和你們之間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你是一個工人,我是你們的老師傅,我們之間是師徒關系。」 徐丕兵老師用一句話解釋了陳愉聰的感受,「說簡單點,就是在工廠上班什麽狀態,我們的課堂也是什麽狀態。」

在工廠裏,一名工程師身穿工裝是職業要求,大夏天裏著工裝幹活也是常見的場景。「在學校裏可以開著空調、吹著風扇上課,可是到了工廠,萬一沒有這樣的條件呢?所以沒有風扇的工作環境也要適應。」 走進按照企業實境、耦合專業理念打造的實訓室,徐丕兵經常隨手就關掉風扇開關。

從最初的不適應到後來的習以為常,同學們漸漸地理解了「奇怪」學習氛圍背後的邏輯——課堂要與今後的工作場景「無縫對接」,他們已經告別了知識灌輸,轉向了能力培養,從書本轉向實踐、從課堂轉向生產,「工廠什麽樣的環境,我們的課堂會1:1復制。」

「電氣路線安裝與檢修」是第一學期的核心課程,這門課連上三天,也是為了更好地讓課堂氛圍與企業場景對接。「比如說,在學校裏這一堂課上數學,下一堂課上語文。但你在企業上班不可能前一個小時做這個工作,然後再去幹別的,等下午回來又接著幹之前的工作吧?一般都是連續工作幾小時或者幾天,把一個計畫做好。」老師的解釋讓陳愉聰茅塞頓開。

在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學習體驗中,有一項讓陳愉聰和同學們感覺不錯,那就是考試是開卷考。這可真不是學校要求低、在學業上放水,其實,這也是在模擬工作場景。

「你在企業做計畫時,不可能一本書不翻,一點資料不查。高考是不允許帶書,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是允許查資料的,這也是不同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帶兵」嚴格的徐丕兵解釋道,開卷考試並不代表「隨便學學」就可以了,它考查的側重點不一樣,對操作標準化的要求非常高。

陳愉聰半年畫了18本電路圖

「一個普通的電工,會修電路,只要燈亮了就行,他們關註的是結果。但我們關註的是過程,是工藝,要按照企業的標準來執行。」陳愉聰如是復述著徐老師的教導。

「我們的期末考試是一道綜合考查題目,是老師‘照搬’了在一家企業考察時了解到的計畫課題,要考滿分還是很難的。」因為忽視了一些標準化細節,陳愉聰遺憾自己僅考了99分。

但凡能在各自領域裏實作技術革新的,無不是把基本功練到了極致;而在一項項技術改造中,最先適應變化的,也是基本功最紮實的。

近半年時間,陳愉聰畫了整整18本電路圖,這是他苦練「基本功」的實證。「學機電,你不會看圖紙,將來是不會幹活的。」他牢記老師的教導,實操技術領域尤其講究從基本功開始,許多學徒做基本工序一做就是幾年,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基本功,也磨煉了心性。

「老師經常說我們是萬裏挑一,我們比一般的大學生要厲害,厲害在學得更精,本科學的是理論,‘回爐’學的是實操。一張學歷之上,實操技能讓我們更勝任工作崗位。」陳愉聰的話裏,透著自信和自豪。

「985」畢業生無悔選擇

作為一個「老牌」的大學生技師班,畢業後不錯的就業去向也激勵著陳愉聰,這些就業單位有青島港、青島地鐵、中車集團、青島水務集團等。此外,他時常聽到老師們提及一位學長的經歷,這位「985」名校畢業的學長,10年前就做出了與自己同樣的選擇。

「如果現在再讓我回到當初,我還是會做相似的決定。」今年37歲的袁靖,現在是蘇州康納雷克精密機電裝置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銷售經理。2014年春天,從山東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近5年的他,決定到青島市技師學院「回爐」,為了「把拳頭收回來,然後更有力地打出去」 。

袁靖

2005年高考時,一直在農村生活的袁靖雖然學習成績很不錯,但是對大學不怎麽了解,對各種行業職業更不清楚。「那時候只知道天天學習,但是自己喜歡幹什麽、想幹什麽,基本不知道。」高考填報誌願時,袁靖參考了一下父親的意見,就報了山東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

本科四年以吸收理論知識為主,畢業時,袁靖並沒有什麽職業規劃。他先在老家濟寧的一家電動車公司幹了半年,覺得沒有發展前景,於是想著趁年輕出去闖蕩一番,各行各業都接觸一下,看看自己適合幹什麽。

「我的專業聽上去挺有技術含量,但是在學校裏學的基本都是課本上的知識,到現實崗位中不實用。」袁靖先後去廣東、福建、浙江、上海,貴州等省市工作過,在工廠裏當過工藝工程師,做過銷售代表,還幹過連鎖超市,做過職校的兼職教師,基本都是普通職員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強,「這些工作都不需要我有太強的技術能力,就憑著年輕,還有一張大學文憑。」他回憶,自己平均一份工作幹個一年左右,很難堅持太久。

2013年底,袁靖從貴陽回到濟寧,「那時候已經畢業四五年了。男人沒個一技之長,趁年輕可以找到工作,但只能吃個年輕飯,等年齡再長一點,後面就會很困難。」他認識到,自己必須要認真考慮接下來的路了。

「家裏有親戚從半島都市報上看到了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的招生資訊。」袁靖坦承,「我當時看不到其他出路,這個大學生技師班的訊息,對我來說就算看到了一條出路。」

「有老師問我,你怎麽想著到這裏來了,你到底能不能學到想要的東西?」彼時,袁靖已經27歲,作為技師班年齡最大的學生,低壓接配線、PLC編程、氣動和液壓等技術技能……這些都是在大學學不到的。

期末考試試卷

在到青島市技師學院學習之前,袁靖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業之間不停折騰;從技師學院畢業後,他腦海裏有了清晰的職業規劃,「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去一些大企業應聘時,更有底氣了。」

2016年從技術學院正式畢業後,袁靖開始了自己穩定的職業生涯。既有高學歷又掌握高技能的他,順利進入蘇州鎰升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技術崗;一年後,榮升技術主管,帶領一支20人的技術團隊;2017年底,拿到了公司30萬元的個人獎金。

在這家公司一直幹了8年,直到2022年,袁靖跳槽到了蘇州康納雷克精密機電裝置有限公司,擔任高級技術銷售經理。從事的行業沒有變,只是業務從之前做國外品牌變為做國產品牌,袁靖的薪酬按年薪計算。

有技傍身就會很踏實

工作和生活就是這樣,一邊回憶,一邊繼續,從來不肯真正停留。時代發展的腳步匆匆,比起個人的業績,還在學習中的陳愉聰更想了解學長當下的感受,希望他的見解能給自己未來以建議和啟示。

其實,對於自己當年引發熱議的驚人之舉,袁靖說,自己畢業後幹過那麽多工作,已經很確定想要學個一技之長,「既然決定了,就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比起「回爐」,高學歷畢業生回技校再學習這種行為,也被形容為「淬火」「充電」。袁靖笑稱,「‘回爐’這個詞兒挺接地氣,也更接近實際。」

在此前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袁靖把自己的職業道路概括為「本科學歷為本,回爐經歷為用」。本科畢業求職時,他在人才市場看到,許多企業打印出一長串用人技能要求,「我除了有個畢業證,什麽都不會」。後來,他在青島市技師學院的操作教室裏第一次接觸到那些技術,再去企業面試,「我最起碼知道這些東西了,能答得上來」。

袁靖表示,自己考上山大,在山大讀書四年,這段經歷證明自己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有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儲備;在技師學院的學習,則讓自己覺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有技能傍身,就會覺得很踏實」。但他也承認,大學文憑仍是他的求職敲門磚,「沒有本科學歷,企業也不會要」。

大學生技師班在上課

在這一點上,給「回爐者」上過課的徐丕兵老師表示認同:對比直接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學畢業生們確有過人之處。「為什麽這幫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把技能學好學精,從學會到會學?一方面與學院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有關,但更多的是他們在大學時培養了良好的思維邏輯。」

在蘇州任技術經理的8年多裏,袁靖參與招聘過不少大學畢業生。「我們招的基本都是本科生,還有研究生來找我面試。」袁靖說,有個研究生很明確地跟他說,雖然自己有個研究生學歷,但是實際掌握的東西很少。

「來找我面試的好多人會先問我,自己能不能學得會。」袁靖會以自己的實際經歷坦誠地告訴他們,「沒有能不能學得會這回事兒,要看你想不想學得會。想學,都可以。」

有著豐富求學、工作經歷的袁靖,也有一些話想和陳愉聰這些學弟以及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分享。「現在的小年輕,就像當時我剛畢業一樣,總想什麽都嘗試一下。」袁靖說,自己在經歷了這麽多之後,「給他們的建議就是腳踏實地去做,不要好高騖遠,這山望著那山高。」

「還有更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堅持,不要朝三暮四的,這個幹半年覺得沒意思,那個又幹一年,最後黑瞎子掰棒子,啥都撈不著。」袁靖說,自己工作這些年最大的感觸就是,不管幹哪一行,堅持住,行行都會出狀元。

「如果回到2014年,只要我仍在當時那種處境之下,只要有這樣的學習機會,不管是我曾經就讀的技師學院或者其他的培訓機構,我還是會選擇。」袁靖很感謝自己10年前的選擇,「不後悔。如果沒有青島市技師學院‘回爐’的經歷,自己大機率還是重復畢業後幾年的故事,隨便找個工作做一段時間,然後覺得沒有發展前途再離職。」

連結>>

兩條腿走路的「π型人才」

近些年,大學畢業生到職校「回爐」現象逐年增多。據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統計,近兩年,學院招收「回爐」考取技術技能證書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有學生表示,「‘回爐’並不丟人,‘無事可做’才會覺得丟人。」

無論是為了自身就業還是制造業市場人才需求缺口,「本科學歷+技能證書」正成為一些大學畢業生求職時的配置。他們更傾向於去職業學校學習一些偏重於實操的專業,「實用」「就業面廣」「發展前景好」成為「回爐」大學畢業生的擇業目標,類似汽車維修保養、新能源、智慧網聯等專業受到青睞。

大學生技師班在上課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這些現象背後,還是要看本科畢業生從哪一類本科院校畢業。如果從進行通識教育的本科院校畢業,這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些畢業生在畢業後可根據自己的就業需要,進行一定的職業培訓;但如果是從本來就進行職業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畢業,則表明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堅持職業教育定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回歸職業教育定位,以就業為導向,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業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方向上要和普通本科有所區別。職業本科學生和普通職業院校學生相比要具備一定研究研發能力,和普通本科學生相比要具備更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一線復雜問題的能力。」青島市技師學院智慧制造學院院長崔桂發總結道。

從2009年起,青島市技師學院在全國率先創辦「大學生技師班」,目前已開辦15屆,累計招生361人,其中本科學歷107人,專科學歷254人。學生來自269所高校,其中不乏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985」「211」高校,還有部份學生畢業於國外院校。大學生技師班組建時,根據企業用工需要季節以及學生意願等,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采取了最為靈活的政策,采用兩套學制模式:一是「1+1」學制,即一年在校學習、一年企業就業實習;二是「1.5+0.5」學制,即一年半在學校學習,半年企業就業見習。崔桂發院長介紹:「我們給‘理論+技能’的培養模式總結了一個通俗的說法——兩條腿走路的‘π型人才’,根據我們的跟蹤數據,畢業生門入職知名企業後,薪酬高於平均水平,很快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幹、管理人員。」

「我們到企業去調研的時候,企業的評價還是非常肯定的,有的單位還說越多越好,歡迎到他們那兒去就業。」崔桂發認為,大學生到職校「回爐」代表了一種適應就業的趨勢,「大部份學生本身具備了非常好的理論基礎,到職業學校以學習技能為主,畢業後的學生會成為企業迫切需要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