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羊皮鼓舞」課間操到「談經古樂」演出 看四川攀枝花的非遺傳承實踐

2024-06-12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冷宇

一場700余名小學生參與的羊皮鼓舞民俗課間操,一場10余名村民同台的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精神矍鑠的老人,如何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川滇交界處的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有了更為本土化的路徑。

6月初,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開展的「石榴花開天府情·中央主串流媒體四川行」活動走進攀枝花市,探訪多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典型案例。

在平地鎮,就有這樣一幅在「歌」與「舞」之間,展現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的生動畫卷。

彜風古韻

民族小學辦起了非遺傳承活動課

走進平地鎮中心學校,首先見到的,是校門一側「萬丈高樓平地起」七個大字。「平地」,取自學校所處地平地鎮,攀枝花的南大門,四川省最大的少數民族鄉鎮。那,何為「萬丈高樓」呢?

平地鎮中心學校

上午9時,學校操場上,全校700余名小學生手持羊皮鼓和鼓棒,跳起了俚濮彜族羊皮鼓舞民俗課間操。踩著音樂鼓點,孩子們旋轉、跳躍,敲擊鼓面的聲音略有參差,但歡樂並未因此減少。

這套課間操名為【彜風鼓韻】,是根據當地頗具傳統民族特色的俚濮彜族「羊皮鼓舞」改編而來。2011年,「彜族羊皮鼓舞」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校以彜族打跳的基本動作為創作元素,結合當地民間老藝人的舞蹈表演,融合非遺傳承人講述的文化歷史,歷經數次版本叠代。

平地鎮中心學校羊皮鼓舞課間操

「2005年,我們學校開始嘗試將民族文化開發保護與學校教育相融合,目前,已開設民歌、民舞、揚琴、竹笛等特色活動課程。」學校副校長張茂麗說,平地鎮中心學校是仁和區規模最大的農村民族小學,少數民族學生占總人數的80%。學校依托豐厚的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透過「唱起家鄉的歌、奏起家鄉的樂、繡出家鄉的美」等載體,開展藝術教育,弘揚以「談經古樂」「羊皮鼓舞」為代表的彜族傳統文化。

子鼠琵琶、醜牛箜篌、寅虎古琴......在學校的俚濮彜繡工作坊內,一幅十二生肖創意刺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惟妙惟肖的動物化身「音樂達人」,仿佛正在演奏一曲來自悠揚婉轉的小調。

「將俚濮彜繡和非遺計畫談經古樂結合,我們與學生一起創作了這幅十二生肖夜宴圖。」工作坊創始人之一晏萄介紹說,作為彜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仁和區俚濮彜族的刺繡,既有對彜族服飾的繼承,又在細節上有所發揚,工藝技法變化多,表現力強。除了傳授的傳統俚濮彜繡技藝,工作坊還將創新元素加入其中,不斷帶領學生進行創作。

學習俚濮彜繡的學生

「學生的終身發展非常重要,這就是‘萬丈高樓’。我們希望一步一步做好教育,將基礎教育做紮實。」張茂麗發現,開辦藝術教育與學習成績並不沖突,透過特色活動課程的學習,學生藝術審美得到了提升,同時,交流表達也更為自信。

接續傳承

「天下彜家第一村」即將迎來年輕人

村子裏的非遺小院,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即將開始。

熱情的鼓點打破寧靜,身著彜族服飾的村民們推門而出,圍繞當地「納家包谷子,張家酒壇子,起家車輪子,毛家筆桿子」民間傳說,【穰穰滿家】【杯酒言歡】【車馬盈門】【人文薈萃】篇章接續上演。起承轉合間,這座歷史文化名村的過往被一一述說。

迤沙拉村的俚頗長街宴 王東攝

平地鎮迤沙拉村,是中國最大的彜族自然村,被譽為「天下彜家第一村」。歷史上,迤沙拉村是南方絲綢之路拉鲊古渡的一個驛站,多民族長期在此交流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彜族民俗文化和建築文化。

迤沙拉村第一書記梁家誠介紹說,在保留談經古樂、羊皮鼓舞、打跳等非遺文化元素的同時,結合本土歷史文化,【迤啊·迤沙拉】嘗試將通俗、流行曲風融入編曲中,以大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一部相對完整的迤沙拉故事呈現出來。

迤沙拉非遺校園內的談經古樂表演

情景演出中,有一段5人合作的談經古樂彈奏表演。迤沙拉的談經古樂,由洞經音樂發展而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樂器包括二胡、京胡、三弦、芒鑼、嗩吶、竹笛等,曲調古樸清新,既有宮廷音樂的悠揚婉轉,也含江南水鄉的小調韻味,多人演奏為最佳。

「年輕人想學,但沒有時間。」77歲的村民毛光富是演奏者之一,他說,村子裏的年輕人大多都前往外地工作,學習談經古樂的人不多,好在學校開設了彈經古樂演奏相關課程,持續表演,應該不成問題。

「我們即將引進一批村裏的大學生回來。」仁和區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仁和區將有一批新鮮力量註入,從事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等相關工作,同時,迤沙拉新的規劃也將陸續呈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