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考古造假?「真假曹操墓」之爭,該畫上句號了

2024-06-18辟謠

來源:大河報

十余年前,2009年,安陽市西高穴村的被盜東漢大墓經考古發掘,確認為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這一發現,頓時引起輿論空前的關註和討論,即 「曹操墓真假之爭」 。其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曹操墓任何的訊息都能躍上頭條,各類背景的「專家學者」發出質疑,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曹操高陵考古計畫後期負責人周立剛認為,在今天,盡管正式的考古簡報和報告已經出版多年,提起曹操墓的考古發現,部份公眾仍然會問到真假,那場持續一年多的輿論爭議所造成的影響一直沒有消失。正如有學者評述—— 科學在輿論面前退卻了

6月16日下午,周立剛攜帶新書【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於鄭州圖書館開展學術講座, 圍繞當年爭議的幾個焦點,如陪葬墓、畫像石、卞後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問題,重新解讀曹操高陵

周立剛

曾攪動輿論的「真假」質疑,余音至今未散

「提起曹操墓,學者也好,公眾也好,如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爭議。」

周立剛公布了一組呈現當時喧囂狀況的數據:

在2009年12月17日至2011年6月10日的361條關於曹操墓的報道中,加工其他報紙訊息而不進行任何采訪的新聞數量占到20%,參照其他媒體的報道和不說明采訪方式的報道總數超過52%。

此外,各種「專家說」「村民說」「知情人士說」都成為訊息來源,驚悚標題充斥不同媒體平台,曲解、謠傳、噱頭充斥。

他表示, 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深入人心,首先不是因為它的重要價值,而是因為它引起的爭議,對考古發現來說,這是不公平的。

聲大者未必有理。喧囂背後,曾經攪動社會輿論的「質疑」觀點,真相如何,需要一一厘清辯明。

自1983 年以來,先後有近百名學者對曹操高陵相關課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包括墓葬的位置、形制結構、時代特征、規格級別、墓主身份的判定、出土遺物的文化內涵及其體現的喪葬習俗等。

周立剛認為,隨著2010-2016年考古發掘的深入,高陵的陵園、陪葬墓、祔葬墓以及晚期祭祀建築的發現,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學要素, 「曹操高陵真假之爭」 早已蓋棺定論。

從年代要素來講 ,從墓葬形制可以得知,西高穴2號墓是一座漢晉之間的墓葬,出土的剪輪五銖、四系罐、模型明器細節特征可以將年代細化至漢末到三國之間。

空間要素方面 ,按照文獻指引,該墓葬位於西門豹祠以西,鄴城以西。特定要素方面,從墓葬規格、出土的石圭石壁和12陶鼎、「魏武王」刻銘以及墓主為老年男性等綜合可證明,該墓葬的主人只可能是曹操。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關於曹操高陵的學術文章共有120余篇,著作15部,90余名學者參與討論,是海昏侯和三星堆之前開展最為全面、參與人數最多的考古課題。

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2014年之後已經不再有公開商榷曹操高陵考古結論的文章。周立剛認為,這說明墓主身份問題至少在學術界已經不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遺憾的是,考古成果與公眾之間的高墻依然高高聳立。 學者們看到發表在各類期刊或專著中的研究成果, 公眾看到的卻依然是各類媒體上冠以驚悚標題的「質疑」或「揭秘」。

【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一書,就帶著大眾科普的使命而來。書中逐一展現曾經攪動輿論的「質疑」觀點的真實情況,畫像石、卞後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問題的再分析,曹操高陵研究中的學術規範討論等。

透過對10名公開以學術討論的方式表達質疑的學者文章及著作進行整理,周立剛將質疑的觀點大體分為五類,分別是:疑冢說、作偽說、陪葬墓說、石虎或曹奐或曹宇說、證據不足說。

其中,前兩種質疑的觀點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最大。

質疑一:是為疑冢?

對於曹操墓,民間有「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據傳曹操怕死後被人發掘墳墓,曾造了七十二個疑冢,吊足了後人胃口。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西高穴大墓的種種特征像是曹操的疑冢,裏面的屍骨和陪葬物是為了迷惑盜墓者在曹操死後埋進去的。

事實上,「七十二疑冢」確是無稽之談。

「歷史上的曹操從來沒有說過要把自己的墓藏起來。他明確指定了墓葬的位置和陪葬物,包括卞後的祔葬墓也是有明確記載的。」周立剛表示,在曹操墓發現之前,「疑冢」說的觀點早已被學術界否定:歷史學者、考古學者都認為這僅是一個傳說,這一傳說是南宋以後受朱熹「尊蜀貶魏」思想影響而誤傳的。

而那些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古墓其實是北朝的古墓群。1989年張之、喬文泉曾指出「不過是後人以為曹操多有機心,死猶欺世,而造成不經之談」。

他表示,「疑冢」說帶有嘩眾取寵的色彩,雖然迎合了部份人的心理,在網路媒體上一度成為熱點,但是在學術討論的語境下屬於最微弱的聲音。

質疑二:證據偽造?

也有學者公開以學術論文方式指認曹操墓證據為偽造。

如認為曹操墓所出印章、魯潛墓誌系偽造,也有人質疑「武王」刻銘石牌和畫像石為偽造。

周立剛認為,這些有文字或者影像資訊的特殊文物,在整個考古材料(魯潛墓誌和追繳的畫像石除外)系統中只占極少一部份,並且在論證墓主身份的證據體系中也只屬於一小部份。

「他們在聲稱這些材料是偽造的同時,完全忽略了其他考古資訊如墓葬位置、規格、時代特征、發掘過程等,同時也完全忽略了其他學者對於相關疑問(如魏武王稱謂、石牌名物特征、書法特征等)的解釋。並且在質疑作偽之後,並沒有給出自己的相關見解,比如這座墓葬究竟是何年代、墓主可能是誰等,屬於典型的有破無立。很顯然,質疑者自己並沒有了解全面的考古資訊,並且沒有形成自己的成熟見解」。

周立剛在文內介紹,質疑者因研究物件與自己的主觀判斷不符合,遂下「作偽」之結論,更有甚者捏造出長達十年之久的「作偽」陰謀。「雖然是用了學術討論的方式,但是根本不具備學術討論的科學和嚴謹態度」。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

質疑三:可能為曹操陪葬墓?

有學者認為,西高穴大墓的墓室不符合東漢晚期高等級墓葬的主流形制,墓室裝飾過於簡陋,因此規格級別上與曹操不符合。認為墓主身份可能是夏侯惇之類的近臣或者曹操家族人士,即是曹操的陪葬墓。

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肯定了墓葬必然與曹操有密切關系,只是規格達不到曹操應有的級別。他們認為是陪葬墓的依據主要是,墓葬的規格不到帝王級別、合葬情況與記載的卞後袝葬情況不符、珠玉器物與薄葬要求不符、「魏武王」稱謂不應該出現在曹操墓中、西門豹祠與魯潛墓誌均沒有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因而不足為據等。

周立剛認為,「陪葬墓說」屬於質疑觀點中最具備學術態度和考古專業水平的一類。針對這些問題,多位專家學者分別進行了研究。

他表示,從不同學者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對墓葬規格認識產生分歧的原因是該墓葬處於喪葬禮制的轉型時期——既有東漢晚期的特征,又呈現出一些魏晉時期的新特點。

對於「薄葬」概念產生分歧的原因首先在於質疑者將【遺令】中曹操所表達的態度和意願與後來曹操葬禮執行者的行為完全等同,其次是忽略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曹操的身份地位,將「薄葬」與「無藏金玉珍寶」無條件等同。

至於「魏武王」稱謂是否能夠出現在曹操本人墓葬中的分歧,部份是出於學者對禮制的不同認識,部份則完全是基於「墓主本人隨葬的東西沒必要刻上自己的名號」這樣的簡單邏輯。

而曹操高陵陪葬墓的發現和確認,則進一步肯定了西高穴M2的規格和地位,使得「陪葬墓」之說不攻自破。

質疑四:墓主可能為曹奐或石虎?

有學者公開提出,墓主也可能是「既有魏武王稱號,又愛好打獵」的後趙石虎。

周立剛認為,「石虎說」不具備任何學術討論的基礎,屬於離奇之作。在完全忽略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等反映的時代特征之前提下,僅憑文字的機械對應來對一個考古問題做出判斷,考慮到作者並非專業的歷史或考古學者,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

此外,「曹奐、曹宇說」也都有不合理之處,都忽略了墓葬本身所反映的特殊時代和文化背景,已經分別被多位學者所辯駁。

尤其「曹宇說」是建立在不準確的陵園布局資訊上,隨著陵園布局結構的揭露,其論證的基礎就不存在了。

質疑五:斷定墓主為曹操證據不足?

還有一些學者,並非否認曹操墓的結論,而是認為要完全支持這個結論,還有很多可能性要排除,還要解答很多疑問。

例如,「常所用」物品是否可能為賞賜物;除卞後之外,合葬高陵的是否還有其他人,葬在何處;隨葬金璽可能被盜,石室是否有痕跡可尋等。

周立剛認為,這些觀點實際上對後續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指導和啟發作用,在後來的考古工作中也確實得到了逐步解答。

如「賞賜說」,這一疑問最有力的證據應當是找出陪葬墓,證實西高穴2號墓的地位,這一工作現在已經完成,陵園和陪葬墓的考古材料就是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還有高陵合葬者身份問題。卞後問題如今也有了新的線索。2017年一次偶然施工,在此前被定性為「晚期遺跡」的陵園東北角夯土遺存中發現了碎磚塊,隨即考古人員在深達15公尺的柱礎孔中進行探查,發現這是一座墓葬。

周立剛說,它具有典型的曹魏時期特征,下葬年代晚於高陵陵園毀棄的黃初三年之後,其墓道規格雖然低於高陵,但與西朱村曹魏大墓和曹休墓墓道大體相當,可以判定這同樣是一座曹魏時期高等級墓葬。

「目前考古證據表明,這座墓葬可能與祔葬高陵的活動有關,是解決卞後墓葬位置問題的關鍵線索。」

公眾考古:化被動為主動的努力

回望曹操高陵考古發現引發爭議的整個過程,不難發現,大部份研究人員是「被動」地回應各種質疑聲音, 回答各界的疑問。

周立剛認為,從這個角度講,質疑聲出現並非壞事, 除了有惡意質疑之嫌的觀點之外,其余觀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考古資訊的公開和相關研究的拓展深化,同時也引起了他們對自身考古工作的反思和檢查。

至於原因,有學者總結為「考古科普不夠、對新見現象的正常疑問、被盜多次導致墓葬資訊不完整、考古工作尚未完全結束」等幾個方面。

周立剛認為,相關考古工作的不連續或者滯後、考古資料公布的不完整是引起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值得同行吸取的教訓。

學術研究之外,他也在思考,為什麽當時在學術界只占極少數的質疑聲音卻能夠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為什麽學術界占絕對優勢的專家觀點傳播極少,專家反而要疲於奔命地去釋疑、回應,顯得非常被動?

他們認識到,考古學者也需要主動發聲。

他和部份同事嘗試以微博為媒介,營運「考古小隊長」帳號,開展公眾考古活動,並進行了諸多實踐。「事實證明,這是十分有效的。」

出版這本書,周立剛想要給大家傳達的是,曹操高陵有著陵墓、陵園、陪葬墓、祔葬墓以及祭祀建築等多種要素,是一套完整的陵墓體系,而不是單一的一個墓葬。

而回過頭來,面對曾經所謂的那麽多的爭議,新的考古線索和材料被放出來,解開了曹操高陵多年的疑問,爭議應該成為過去式了,它需要一個句號。

「確實應該讓它們過去了。」周立剛說。

來 源: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