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五指山:多方合作 讓非遺在校園開花結果

2024-03-19辟謠

學生們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黎錦技藝 受訪者供圖

中國文化報記者 王 彬

鼻簫聲動心弦,竹竿舞青春動感,黎錦紋樣豐富,魚茶回味悠長……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各個中小學的學生都熟悉非遺,不少學生透過學習成了「非遺迷」,有些還成長為「小小傳承人」。

從一項任務到一種自覺,五指山市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培育起一批文化傳承的新苗,讓非遺在校園開花結果。

以多樣選擇滿足學生多元成長需求

近期,作為非遺傳習基地之一的五指山市紅星學校迎來了新一批「非遺進校園」計畫。「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許多學生表示,因為在非遺課程中找到了真正的樂趣,所以大家對這門課程格外上心,勤加琢磨,即使過了一個寒假也並未淡忘上學期的學習內容。

「經過長期認真學習,現在很多學生都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非遺作品,有些學生對喜愛的非遺計畫還主動展開研究。」紅星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於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在校園建立非遺傳習基地,拉近了學生與非遺的距離。為確保非遺課程教學效果,近年來,紅星學校將一棟五層教學樓規劃為課程活動場所,配置了黎族竹木樂器鼻簫、灼吧、樂器展示架等裝置設施,並由學校廣播員擔任非遺計畫解說員,輔助相關課程,普及非遺知識。

「我們不走過場也沒有‘完成任務’的心態,而是盡可能提供多樣選擇,滿足孩子們的多元成長需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真正讓這項工作助力青少年成長。」許多參與其中的非遺傳承人和學校老師告訴記者,透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找準了因材施教的切入點,非遺課程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專註力,加深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以靈活性保障教學隊伍穩定

自2013年起,五指山市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以部份學校為試點開設了非遺課程,並根據學生需求逐步增設相關內容。目前,非遺進校園已實作在五指山市14所中、小學校全覆蓋,相關課程涉及傳統技藝、音樂、舞蹈和民間文學等多項非遺類別,每年培訓約2000人次,培養了大批「小小傳承人」。

談及十余年發展經驗,五指山市文化館副館長王宇釗說,非遺進校園得以持續創新開展,關鍵在於形成了多方共建機制。活動由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牽頭主導,自實施之初就註重五指山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市教育局、市文化館等單位與各學校形成聯動機制。「活動根據各學校學習需求,選派不同計畫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授課。學校每學期開設的非遺課程內容隨教學計劃而變化,授課教師安排也會結合授課品質、教師遷居等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在王宇釗看來,透過資源整合、按需調配,實作了以靈活性保障進校園隊伍的穩定性,教學品質也因此得到提升。

「以前是我們文化單位去各個學校作宣傳。隨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主動過來提出合作,並將非遺進校園納入學年教學計劃。各方積極性調動起來,非遺傳承人的參與熱情就更高。我們從中小學生抓起,構建非遺人才梯隊的工作就越來越有底。」王宇釗說。

學生們的黎錦作品 受訪者供圖

以傳承實踐增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重要的精神養分。非遺進校園,一方面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紅星學校黎族、苗族學生占比86%,少數民族教師占比25%。為讓非遺課程形成常態,提高教師、學生對非遺的認識,該校專門聘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計畫海南苗族盤皇舞的傳承人以及黎族民歌、黎族竹木樂器等非遺計畫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擔任非遺課程教師,固定時間到校授課。此外,學校組建了一支由黎族、苗族教師組成的非遺課程教師隊伍,參與教授黎族苗族五色飯、糯米酒制作等課程;還選拔有特長的黎族、苗族學生擔任「小老師」,成立了「踩高蹺」「拉烏龜」等以黎族傳統體育計畫為主的社團,帶動不同民族的學生加入。

為讓非遺傳承的種子逐漸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近年來,五指山市還編排、推廣黎族共同舞校園課間操,讓學生在強身健體中參與非遺傳承,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依托中小學組建了海南五指山黎族苗族童聲合唱團,帶領孩子們「走出去」傳播非遺。

中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各民族文化的多彩綻放構成了中華文化大花園的繽紛璀璨。「非遺進校園的系統實施、持續推進,成為助力非遺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推手,促進民族團結,也讓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浸潤各民族青少年心田。」五指山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