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老一輩舊書有多實用?不僅教餵雞養鴨,還有現在人不敢說的性問題

2024-06-12辟謠

神奇的舊書,滿滿都是幹貨!

想在陽台上種兩棵青菜,卻不知道怎麽 育苗 ,如何 施肥 ;想在朋友面前 做兩手好菜 ,卻不知道蔬菜怎麽選,材料怎麽切。

放在現在,都不是什麽大事兒,短視訊平台足夠包羅永珍。可是,沒有手機的時候, 父輩都是從哪兒學習這些「經驗之談」的呢? 言傳身教?口耳相授?這效率未免也太低了吧!

最近,一位網友在老家的房子裏找到了答案,有沒有那麽一種可能, 老一輩讓咱們多讀書,是因為人家真的能在書裏學到東西呢?

種綠葉菜前用不用催芽?種子萌芽需要怎樣的溫度和濕度?老一輩家裏也不一定有溫度計、濕度計這種「高科技」儀器。但春分時節回暖,立夏前後陽光最烈,谷雨前後的空氣裏大半都彌漫著一股水汽, 這些東西都寫在書裏, 也篆刻在年輕人的腦海裏。

播種後需要 澆水定根 ,一桶一桶挑,一瓢一瓢澆,未免太過累人。想要偷懶也有捷徑,先看一看哪塊雲彩裏有雨。

「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這些東西可不僅僅出現在小學課本裏,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手中,真的有這樣一本觀雲「真經」

好不容易挨到了結果季,雨水遲遲不來,老水井的水位也逐漸降低。在那個沒有人工教育的時代,人們只能求助於「民間偏方」。曬蜥蜴、打龍王……這些玄奧之術又是從哪裏來呢?

從書上!

祈雨、煉丹、畫符……你不得不感嘆,中國人還真是把讀書的技能點點滿了。

老一輩人和大家想象的一樣務實,也比大家想象的開化, 現代人諱莫如深的性教育課程,人家直接簡明扼要地寫在書上 ,有什麽不懂的,看書就好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沒有可能就是字面意思呢?教你調養化妝,告訴你生財之道,可能 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就是這麽樸實且有效

開章第一頁,先上人生高度

有時候真的會對父母口中的「曾經」很羨慕,他們想查什麽東西,想學什麽技能,有時候只需要一本還不錯的書。

社交媒體與行動終端確實便捷,只需要手指敲一敲就可以帶你走向另一個世界, 但你接收到的東西真的實用嗎? 明明十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的東西,往往一查就是大半天。

互聯網上的知識繁多且良莠不齊,如何篩選整合是一項大問題 ,即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很難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另外試錯的時間成本暫且不論,一次又一次篩選,真的很扼殺人的積極性。

短視訊是沒有目錄的,沒有人知道連結背後的知識有沒有用,有用的知識用在哪幾分鐘?

如果評論區裏沒有「指路君」,就得二倍速加快進。

有些朋友可能就說了,21世紀又不是沒有工具書了, 城市圖書館裏的典籍上百萬冊 ,怎麽可能找不到你要的東西呢?

問題在於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 翻書耗費的時間成本 ,還不如發一下我發短視訊呢!

這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我想零基礎學量體裁衣,需要了解的東西無非各種布料的特性、色彩的搭配與整合,還有各種各樣的裁剪版型。

長輩當年學針線活的時候,有人口耳相授,再加上一本集大成的裁縫書,沒準十天半個月就能摸出門道。

現在可倒好, 買一本銷量最高的裁縫書,開篇第一頁,先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高度

寫書的人似乎在找靈魂的共鳴者,而買書的人,有時候真的只是想做一件T恤罷了。

就算繞開了「作者有話說」,也逃不開各種意象化表達,這並不是 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 之間的鬥爭,讀者只是想要服帖的圖樣、合適的量衣方法,並不想知道秋日的落葉和夏天的晚風。

詩一般的語言,出現在散文和小說裏就夠了,沒有必要摻和進工具書。

華麗的辭藻,看得人頭腦空空!

你多久沒有買紙質書了呢?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年輕人似乎對電子書更情有獨鐘。

一些朋友依舊喜歡手指一頁一頁翻動紙張的感覺,紙張獨有的木質香氣夾雜著油墨味兒,依舊令人心曠神怡,大家只是不願意為實體書買單,相關從業人員更喜歡稱之為「 紙媒噩夢」。

曾經妍妍向榮的紙媒行業究竟是怎樣日薄西山的呢?

互聯網沖擊與快節奏,生活只是一方面,真正讓人對紙媒失去信心的,是掉過的一個又一個坑。

亂七八糟的榜單、不知道哪來的恭維占滿了暢銷書的腰封,塑封包裝的書籍非購買不可拆封 ,買單之後才知道自己買的是一本好書,還是一本「美麗的廢物」。

說是廢物,其實也不太貼切。精美的外殼,華麗的辭藻,往往可以給人以最直觀的愉悅。

一部份讀者願意為心靈雞湯買單,另一部份則認為認可這些東西是對自己人生觀和消費觀的挑戰,可書已經買了,內容也已經看了,紙媒行業總不能搞「不滿意就退錢」。

但網路文學可以, 他們甚至於搞出了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60% 試閱。

事情逐漸變得有趣起來。有的八九毛錢買來的兩三千字並不便宜,有的三五塊錢可以買一本書,甚至還能買某個作者的包月,平心而論,這並不便宜,如果紙質圖書按照字數收費,隨便抽一本都能賣到成百上千。

可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文學確實給讀者留夠了試錯空間, 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沒有資訊捆綁,也沒有封面詐騙。

讀者們的關註內容積比重新從亂七八糟但好看的小說封面,一點點轉向為內容與情節買單,著實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熬過短暫的市場亂象後,你會發現 紙媒與網媒似乎找到了平衡點 ,網路上的好評為實體書賺足了口碑,部份愛書的朋友甚至會買一本官橋,再買一本收藏起來。

由此可見, 圖書就是內容為王 的行業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代,言之有物才是讀者的最終需求,希望一些朋友不要搞錯了主次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