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美媒給美國車企打氣:中國能讓電動汽車物美價廉,我們也行

2024-02-29辟謠

(觀察者網訊)「一切發生得太快了——快到你可能沒有註意到,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陷入了大麻煩。」【紐約時報】2月28日發文,再度把焦點放在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對美國傳統車企帶來的挑戰。文章指出,世界即將迎接中國電動汽車的洪流,美國傳統車企卻陷入了向電動化轉型的困難,但這種競爭或許能鼓勵美國企業克服自己的傲慢,向中國同行學習。文章還說,盡管美國兩黨和大型車企都嫉妒中國讓電動車變得物美價廉,但既然中國能做到,美國也能做到,這需要勇氣和真誠的努力。

2023年9月11日,蘇州港太倉港區國際貨櫃碼頭,一批新能源汽車即將透過可折疊車輛框架箱出口國外市場/IC Photo

「中國車企正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汽車公司」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日本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公布了2023年日本汽車出口的數據,202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442萬多輛。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中國新能源汽車給老牌車企帶來了怎樣的沖擊?【紐約時報】拿本國車企舉了個例子。

文章寫道,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福特、通用汽車和斯泰蘭蒂斯去年都掙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這三家公司也都預測將在2024年迎來大發展。但最近,三巨頭發現自己落於人後,都沒能實作電動車銷售目標。與此同時,一批新的廉價外國電動車冒了出來,準備湧入全球市場。三巨頭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一批新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尤其是專門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比亞迪。

這家公司的增長速度令人震驚:它去年銷售了300萬輛電動車,超出所有競爭對手,它目前在中國的產能足以實作每年生產400萬輛汽車。但這還不夠:它正在巴西、泰國、匈牙利和烏茲別克設廠,並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把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加到生產地名單上去。電動汽車的洪流即將到來。

「比亞迪以很高的價效比擊敗了所有來自西方的汽車。」在分析比亞迪是如何做到物美價廉時,【紐約時報】稱,與其他中國制造商一樣,比亞迪也受益於中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但這只能解釋部份成功。事實上,比亞迪——以及擁有沃爾沃和北極星品牌的吉利等中國汽車制造商——非常擅長造車,他們利用了中國在電池行業的主導地位,將生產線自動化,把自己變成了不可阻擋的大麥克。

2023廣州車展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視覺中國

文章感嘆,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尤其是比亞迪,代表了世界上的一種新事物,標誌著中國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復雜性積累過程已接近完成:這個國家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後來制造電子產品和電池,現在則制造汽車和飛機。更重要的是,比亞迪和其他中國車企正在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汽車公司,有能力制造出在成本方面與燃油汽車直接競爭的電動車。

「美國汽車巨頭們麻煩大了」

【紐約時報】認為,雖然中國電動車崛起對實作全球氣候目標是件好事,卻給美國決策者們帶來了一些迫切的和棘手的問題,因為美國有很多燃油車制造商。盡管福特和通用汽車三年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轉型計劃。但沒過多久,它們就遇到了困難。

去年,福特每銷售一輛電動車就虧損逾6.4萬美元。自去年10月以來,福特已推遲了其中一家新建電動汽車電池廠的開工。而通用汽車則在啟動新的Ultium電池平台方面遇到了問題。福特和通用汽車在電動車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福特的野馬Mach-E和通用的雪佛蘭Bolt銷量還行,但沒有達到特斯拉或現代汽車那樣的水平

雖然福特的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最近透露,公司已有一個秘密研發團隊,正在研發一款可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競爭、廉價、實惠的電動車,但生產電動車並實作盈利需要有組織能力上的技能,與其他所有技能一樣,發展這種能力需要時間、精力和資金。即使福特和通用汽車現在推出創新的設計,它們在完美地執行這些設計方面仍將落後於競爭對手。

【紐約時報】提到,即便【通脹削減法案】(IRA)中包含對美國生產電動汽車的補貼,但遠不足以讓車企應對中國產品帶來的威脅。例如中國吉利正準備以3.5萬美元的價格在美國銷售小型純電沃爾沃EX30 SUV。這個價格似乎包括了川普政府開征的25%關稅,而美國車企即便算上補貼,也沒法與中國產品競爭價效比。

福特純電動皮卡F-150 Lightning生產線/美國CNBC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包括對非中國產的電動汽車發放數十億美元的購置補貼,試圖減少美國在關鍵供應鏈中對中國技術的依賴。去年12月,拜登政府又放風正考慮提高貿易關稅,特別是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

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此表示,美方近期釋出的所謂新規是「美式保護主義」的升級版,中方對此堅決反對。相關措施以安全為名,奉行「美國優先」,違背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涉嫌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原則,一經提出就引發了包括美國的歐洲盟友在內的多國強烈不滿。

「美國車企必須站起來面對競爭,克服自己的傲慢」

「拜登將需要采取新的貿易限制措施,但事情在這裏變得復雜起來。」在提及貿易保護措施的同時,【紐約時報】也提醒拜登政府,即便保護美國市場免受中國電車沖擊的理由充分,政治上也完全必要,但從長遠看,仍需要保持謹慎,不要將美國汽車市場與世隔絕,將美國變成汽車工業落後,充斥著造價昂貴、耗油的大型車之地。

「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們代表了全球汽車行業幾十年來面臨的首次真正競爭。美國企業必須面對其中的部份威脅,這對它們自己有好處。這意味著它們必須感受刀架在脖子上的寒意,被迫站起來面對這一挑戰。」

2023年11月,鄭州國際車展,圖為車模展示比亞迪旗下方程式豹汽車豹5/IC Photo

【紐約時報】認為,為迫使美企主動迎接挑戰,可以向他們暗示:未來對中國汽車采取的進口限制不會永久執行下去。這麽做也許會鼓勵美國車企盡量從新的中國對手那裏學習一切能學到的東西,克服自己的傲慢,認識到中國車企現在比美國同行們更了解電動車制造的各個環節。

「美國想要做的事情確實很難。」文章坦誠,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是,參與其中的每個人——民主黨人、共和黨人、大型車企——都嫉恨中國實作了讓電動車變得受歡迎和便宜的目標。

「但如果中國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這需要勇氣和真誠的努力。」文章最後寫道,「我們應該假設福特和通用汽車將在未來幾十年與比亞迪和吉利競爭,我們應該渴望這場戰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