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進取的德化瓷:瓷耶?紙耶?布耶?

2024-08-19辟謠

來源:北京青年報

【水月觀音】 林建勝 2021年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雀羽生輝】 林靈月 2022年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憫】 陳德生 攝影/辛酉生

【紙】 蘇獻忠 圖片來源/瓷都德化

◎辛酉生

展覽:德行天下·化育萬物——「中國白·德化瓷」藝術展

展期:2024年7月14日-8月9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近一年內,京津兩地三家重要博物館都舉辦了德化瓷展覽:2023年8月,國家博物館曾舉辦「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展覽,由於受到觀眾喜愛,展期一再延長;同年9月,天津博物館舉辦「魅力·凝脂——德化白瓷精品展」;今年7月14日,「德行天下·化育萬物——‘中國白·德化瓷’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就在此次美術館展覽期間,去年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330余件(套)當代德化瓷作品整體入藏國家博物館。這是對德化陶瓷藝術的認可,也證明德化瓷正為更多人認知。

技術突破神乎其技

德化縣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是千年古縣,自古便以陶瓷產業聞名於世。【天工開物】將泉郡德化和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徽郡婺源、祁門並稱為中國重要陶瓷產地。德化於宋代開始燒制白瓷,其出產白中帶黃,稱之為「象牙白」。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色澤如豬油的「豬油白」。做工精湛的德化白瓷隨海上貿易出口到歐洲,18世紀法國人將德化白瓷稱為「中國白」。

至今陶瓷仍是德化的重要產業。2006年,德化瓷燒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德化縣「世界陶瓷之都」的稱號。2021年7月,泉州申遺成功,德化窯址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德化出現了著名陶瓷家何朝宗。何朝宗擅長陶瓷雕塑,尤以塑造觀音、達摩、文昌帝君等宗教形象為佳。他的作品洗練、細膩、流暢,人物表情刻畫入微。惜乎傳世作品不多,幾百年來,為公私收藏所重。何朝宗提煉並確定了德化瓷塑的審美特點,後來者至今仍在以他的經典作品為基礎,不斷延續創作。

國家博物館和天津博物館的兩次展覽以梳理德化瓷發展歷史為切口,而此次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則完全為當代德化陶瓷藝術家作品,既讓觀者看到傳統的繼承,更看到創新——包括技術的創新和藝術理念的創新。

幾次展覽能讓德化瓷「破圈」,吸引大量關註,首先是技術上神乎其技。其中,蘇獻忠以瓷擬紙的作品【紙】,模擬錯雜堆疊的紙張,邊緣的參差、卷曲,甚至紙毛飛動,均被完美復刻。如果不走近仔細觀察,會以為看到的就是一疊紙。蘇崇藝的【本】則更抽象,被樹皮包裹的紙卷述說了從樹到紙的過程。當然不論是樹皮還是紙,其實都是瓷。

除了對紙張的模擬,展覽中還有在傳統瓷塑搓條等技藝發展後制作的花卉主題作品。如李秀麗的【富貴花籃】,體量不是太大,花籃中眾多花卉穿插擺布,繁復逼真到讓人嘆服。

對布料質感的模擬也是德化瓷的高妙之處。被放大噴繪成展板的林靈月的【雀羽生輝】中,孔雀舞者穿著的裙子不僅有絲織品的垂感和褶皺,還細致入微地呈現出經緯交錯間的空隙。展覽中,模擬服飾、漁網、帽飾、絲巾的作品不在少數,其中極為出挑的一件是林月創的【瓷·語No.66】。在燈光映襯下,一塊被隨意揉搓的布料,出現在觀眾眼前。在「瓷耶紙耶」的恍惚之外,不禁又要問一句:瓷耶布耶?

通觀整個展覽,德化瓷的技術突破並不發生在某一人身上,而是德化藝術家普遍在傳統技術之上有了更大發展。

觀照現實突破束縛

當工藝美術從業者喜歡用高超技藝制作傳統作品,或在傳統樣式、題材上加入時下元素時,德化瓷的藝術家們則更多地關註了現實題材。

工藝美術觀照現實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現代美術教育水平的進步。我們看到許多老藝人制作的現代題材作品,似乎是他們擅長的傳統作品的變形,總少一些時代特征。如近幾年憑借「一臉不屑」出圈的【沈思羅漢】的作者曾龍升大師,他在1950年代創作的【牧童牛上比英雄】雖是革命題材,卻少了一點時代感。這次美術館展出的人物類作品,面部、手部的造型細節都非常準確,看得出作者受過良好的造型訓練,這也讓他們表現現實題材更為從容裕如。

寫實之外,此次展覽中許多作品身上體現出鮮明的探索性,即使將它們置於當代藝術作品展覽中也毫不違和。林曉芳的【未知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仿佛用布疊成一條小船,船上還有一條服裝標簽樣的布條上寫著「MADE IN CHINA」。孫源的【失樂園】以瓷呈現剪紙效果,一個個紅色小人好似借助上升氣流飄向空中,小人的造型仿佛中央美術學院已故教授呂勝中「小紅人」系列的延伸。陳德生的【憫】,將德化瓷最具代表性的觀音題材抽象成由塊面構成的幾何造型,近似於一些當代雕塑乃至潮玩作品的表現方式。

可以說,這些作品已經不能用傳統工藝美術的範式來衡量。許多藝術家已突破傳統的限制,主動將自己的作品置於當代藝術範疇。他們雖然註重張揚本門類技術,卻是把技術當作完成作品的手段,而不是用作品證明技術的高超。

手工技藝脫離日用

創新的技術和新潮作品當然能迅速抓住觀眾,但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陶瓷的傳統審美範式,同樣沒有過時,依舊經典。連紫華大師的【觀自在】等傳統題材作品,是展覽中的另一道風景。而且傳統對現代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如【福建艦】【思念】等作品中對海浪的描繪,幾乎是何朝宗塑造的達摩腳下浪花的翻版。

【天工開物·陶埏】記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說的是德化瓷本就是觀賞多、實用少。此前國家博物館曾展出一些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日用類作品,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可算作實用器的只有一個筆筒和幾件特別標明手工拉胚的薄胎杯。這是當前工藝美術的普遍現象:隨著時間的推進,當工業技術更進步時,人工代表更高成本,日用器、實用器就從手工生產讓位給工業生產了。這當然是一種必然,卻也不無遺憾。

這幾次德化瓷展覽可以說是工藝美術發展現狀的生動註腳。工藝美術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工藝作品在傳統和創新兩條道路上前進。手工技藝更加脫離實用功能,工藝美術逐步美術化。當然這一切都是進取、發展的藝術門類呈現出的特點,如果還是原地踏步,甚至在技法、審美上退步的門類,也就僅能做個不太合格的「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