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巍巍關山, 悠悠古道,中國西北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線

2024-08-06圖片

在陜西,甘肅、寧夏交界處,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嶺,宛如一條蜿蜒的長龍。它首伏寧夏,尾落陜甘,自北向東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隴山。隴山有南北之分,北隴山即六盤山;南隴山即關山。

關山,古稱隴坁、隴板。橫亙於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和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馬鹿鎮之間,南北綿延近百裏,東西寬四、五十公裏,是陜西和甘肅地理分界線,有「隴右要沖、關中屏嶂」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關山以西屬於隴東高原,關山以東關中平原。

古時候,從中原通往西域,翻越關山是一條必經之路。關山自北向南橫亙在關中平原西部,南部與魏巍秦嶺連在一起,滔滔渭河在關山峽谷中川流,流入關中平原,形成八百裏秦川的天府之地。渭河峽谷,長約二百公裏,蜿蜒曲折,且水毀不斷,行人車馬通行困難。因而自古以來,從隴縣翻越關山進入甘肅的張家川縣,再西去隴西就是一條較為便捷之路。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的南路 也就是沿著這條路線行進,這就是著名的關隴古道。

從廣義講,關隴古道應該是指西出長安翻越關山的一段文化指向和概念。大致走向是由陜西省隴縣向西,翻越關山後,進入甘肅張家川縣,再經過清水到天水,再西行達隴西、蘭州。如果具體來說,翻越關山一段又可分為南北中三條古道:分別叫鹹宜關古道、秦家塬古道和關隴古道。(如圖)

北線:」秦家塬古道

關山古道北線為秦家塬道,經隴縣固關鎮,到達甘陜交界處的秦家塬高山草甸草原後,沿樊河向下,到河峪村,再至恭門鎮。此道周秦時已通。

秦家塬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河峪林場腹地,東接陜西固關,北連平安牧場,南鄰馬鹿關山草原,這裏是秦人的故鄉,是秦人的生息地,至今還流傳有「十裏一墩台,五裏一碑子」的說法。秦家塬古道是歷史上最早翻越隴山的幹道之一。

秦家源 | 楊旭

秦家塬風光

中線:關隴古道

中線是隴關古道的幹線道路。從隴縣城關鎮向西,經神泉村向北到曹家灣鎮,固關鎮牛鼻橋、佛爺崖、三橋村、老爺嶺,馬鹿鎮晁家灣村;這段路為隴關古道的核心區,長度不足50公裏,現在是戶外驢友徒步的一條主要道路。

關山古道石板路

老爺嶺海拔2280公尺,是關山的的分水嶺。西漢時曾在這設 隴關 ,東漢改名為 大震關 。唐朝在大震關附近新建關隘,新舊關隘均改名為 安戎關 ,到了明朝因關道阻斷,在安戎關南新建 鹹宜關, 隴關道從此改線。

大震關

老爺嶺上的關帝廟

南線:鹹宜關古道

鹹宜關道,因明代曾在這裏設立鹹宜關而得名。經隴縣曹家灣鎮鹹宜關村,到甘陜交界處經菜子河到達馬鹿鎮長寧驛站,折向西南至清水縣。此道為明代所修(亦說元代)。【隴縣誌】:明正統年間,因關山路阻,致從鹹宜鑿山開道,此後,鹹宜道便成為徑通秦隴的通道。鹹宜關道是史料記載的距今最近的古道,也是翻越關山最便捷的通道,現在湮沒在蒼茫的隴山之中。

關山草原

馬鹿鎮全貌 | 王文寶

穿越關山的關隴古道是古絲綢之路上建築工藝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群。從長安西行越過關山即至隴右,該地區自古以來便為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區,因此,關山是古代中國西北地方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線。

古絲綢之路開通後,地處絲綢之路南線的關隴古道最為繁華。一直到隋唐,唐代商賈、邊塞詩人、西域商人、戍邊士卒、佛教僧人絡繹不絕,關隘驛站人來人往。關隴古道上,一年四季彌漫著濃郁的西域風情和中原文化的氣息。

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線,就是出鹹陽,過隴縣,翻越關山,進入張家川,到達平涼一帶。漢代更為東西進出之孔道。張騫出使西域,於長安出發,過寶雞市隴縣,翻越關隴古道,經天水市張家川縣西行,抵達大月氏。據說,漢武帝西巡。609年,隋煬帝狩獵於隴山一帶,唐王李世民也曾狩獵於此,並賦關山隴頭詩:「空余關隴恨,因此代相思」。

著名的唐玄奘天竺取真經、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幹布走的就是這條古道,王維、岑參、高適入邊塞,都曾經走過關隴古道。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固關曾作為重要的軍糧中轉站,

一條長達兩千多年悠悠歲月的歷史古道,是古人跨越關山,溝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是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陸路交通幹道,更是文人雅士的筆墨經常提及的地方。

詩人岑 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公元759年秋,杜甫翻越關山經關隴古道到秦州(現天水)時,發出了「回渡隴怯,浩蕩及關愁」的感嘆。詩人王績【登隴阪二首】:客行登隴阪,長望一思歸。詩人虞世南【出塞】詩寫道:「揚桴上隴阪,勒騎下平原。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

至今,在關隴古道張家川一側,從關山山頂的老爺嶺下山而來,依然能看到青石板鋪築的古道遺跡。在張家川縣境內,還保留著馬鹿鎮長寧驛村,張棉驛鄉、張棉驛村的地名。

張騫出使西域,立下汗馬功勞,回到長安後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張騫長子張綿也獲得亭驛官職,在張家川建立驛站,因驛官名叫張綿,後人稱此為張棉驛,名傳至今。

張棉新農村 李輝

長寧驛。元明清時期關隴道上的重要站點,距馬鹿鎮約有10公裏。從這裏向西南可達清水,向東翻越隴山,過南寨鋪,則能經鹹宜關入關中,古有隴山第一驛之稱。

明清兩代是關隴古道的曲折發展和衰落時期,由於海路大開,北路暢通,關隴道逐漸被冷落。至今,這條古道沿線仍有大量遺跡,行走在關隴道上,一件件古拙的石雕、一個個殘破的條石、一條條車轍壓痕、一座座關隘舊址、一個個別無風韻的古鎮,見證了曾經的輝煌,也成為數千年絲路文明的最好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