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中,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是當之無愧的「戰國四大名將」。無論從軍事才能還是個人知名度、影響力上來看,這四人都是戰國名將的卓越代表,實力不容小覷。
但除了這四人,其實還有一些著名將領,比如齊國的名將匡章,就曾經帶領軍隊攻破了秦國的生命線函谷關,讓變法富強後的秦國直面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挑戰,最終不得不透過割地求和的手段來換得一線生機。
匡章為何如此厲害呢?
1.
匡章是戰國中期的齊國人,早年間曾經遊學魏國,是「亞聖」孟子十分器重的學生。
當時的匡章,非常擅長辯論,曾經和魏國國相惠施當庭雄辯,最終使齊、魏雙方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位。也正是因為此事,匡章開始得到齊威王的看重。
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兩國,向齊國宣戰,桑丘之戰爆發。
秦國善於謀劃,他們先是假裝進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要道(今山東省曹縣),實際上經陽晉迅速來到齊國的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濟寧任城區)。
秦國的如意算盤是:透過亢父這個交通險惡的地方,直接插入齊國的南陽腹地,攻齊國一個出其不意。
臨危受命的匡章,此前連一場仗都沒有打過,卻成為了齊軍主將,要帶領齊軍前去迎戰。
很快,兩軍在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這個地方狹路相逢,對壘紮營。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匡章沒有焦慮緊張,他看破了秦軍孤軍深入,不敢冒進的矛盾心理,在開戰之前,頻繁派遣使者同秦軍交涉,只談不打。
見匡章不按常理出牌,軍中的斥候懷疑匡章有意投靠秦國,所以多次向齊威王告發匡章,好在齊威王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匡章。
匡章為什麽要和秦國交涉呢?其實是為了獲取對方的旗幟和標記的資訊。等匡章掌握這些資訊後,迅速安排了一部份士兵變換旗幟,混入了秦軍隊伍。
戰爭開始後,匡章透過巧妙部署,和秦軍中的齊國士兵裏應外合,重創了秦軍,逼得秦國不得不派遣使者前來求和,此戰讓匡章一舉成名。
「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戰國策】
2.
捷報傳回齊國後,齊國大臣在祝賀齊威王的同時,也紛紛詢問齊威王:為何如此信任匡章,斷定他不會背叛?
齊威王說:
「當年,匡章的母親被匡章的父親殺害並埋葬於馬廄之下。任命匡章做將軍時,本王曾向他許諾,只要他得勝歸來,便可以風風光光地為母改葬。
他卻回答說:‘沒有得到父親的允許,我無法改葬母親。’你們想,匡章連已經去世的父親的意願都不願違逆,又怎麽會背叛自己國家的君主呢?」
就這樣,匡章以齊國大將的身份,一直守護著齊國,一轉眼,就是20年。
公元前314年,齊威王之子齊宣王當政期間,曾趁著燕國內亂,派遣匡章率軍進攻燕國。由於當時燕國正處於混亂中,無人組織抵抗,匡章輕輕松松便攻入了燕國都城,斬殺了燕王噲。
如果不是其他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權」舉動,幫助逃亡在外的公子職返回燕國即位的話,燕國或將徹底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接下來,在燕國百姓的強烈反抗下,匡章只能率兵回到齊國,留給了燕國一線生機。
公元前301年,匡章再次奉齊宣王之命,會同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的隊伍組成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
楚國派唐昧為主將抵抗聯軍,雙方在沘水兩岸駐紮,一耗就是半年多。
其間,齊宣王多次催促匡章出戰,但匡章認為時機不成熟不可冒進,因為只要齊軍渡河,楚軍就會箭如雨下,不顧後果地渡河將損失慘重。
後來,匡章透過向當地樵夫打聽,找到一條規律:只要是楚軍安排重兵把守的地方,河水一般都比較淺;只要是楚軍駐紮兵力少的地方,河水一般都比較深。
匡章立即安排士兵連夜從楚軍重兵把守的地方渡河襲擊楚軍。楚軍將領唐昧因為防守了六個多月已經疲憊大意,等齊軍上岸後才反應過來。
倉促應戰的後果是:楚軍2萬余人被殺,主將唐昧戰死,楚國大片土地遺失,楚王被迫以太子為質子,向齊國求和。
這一次,匡章再次立下大功,戰績足以彪炳史冊。
3.
匡章的最後一次出征,是在齊閔王時期,受命與韓、魏兩國組成聯軍,攻打強大的秦國。
齊國敢向秦國宣戰,是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不斷進攻周圍國家,並拉攏其他國家與齊國為敵,這讓齊國感覺憤懣難忍。
但是秦國之所以難打,是因為他們擁有易守難攻的函谷關。
借助函谷關天險,秦國可以任性地攻打他國,他國卻很難攻破函谷關,直入秦國境內。比如當年信陵君多次率聯軍攻打秦國,都是在函谷關的阻擋下鎩羽而歸的。
匡章也知道函谷關難打,這一次,他又一次將耐心發揮到極致,在函谷關下安營紮寨,足足磨了三年之久。
在此期間,匡章不斷派人前去刺探軍情,得知秦國抽調了一些函谷關兵力前去攻打楚國後,匡章立即對函谷關發動進攻。
僵持三年,秦國早已對匡章軍團的存在見怪不怪,沒想到匡章會突然發動進攻,再加上秦軍此時駐紮的兵力本就不足,在匡章的猛烈進攻下,秦軍很快敗下陣來,曾經不可一世的函谷關被徹底攻破,齊魏聯軍洶湧而入。
秦昭襄王聞訊大驚,此刻秦國的主力雲集於楚國,秦國國內的兵力根本無法與匡章軍團相抗衡。
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秦昭襄王只能慌忙派遣使者向齊國求和,同意割讓大部份領土。
匡章不願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滅秦機會,但是齊閔王和齊相孟嘗君聽信了秦國使者韓慶的勸說,再加上當年差點被滅國的燕國借著齊國攻打秦國的時機伺機報仇,齊國君臣不願再與秦國耗下去,同意了秦昭襄王的求和請求。秦國得以逃過一劫。
關於匡章的最後歸宿,史書上沒有記載。只知道匡章死後,齊國被燕國將領樂毅率領的聯軍連下七十余城,險些滅亡。
如果年輕時的匡章遇上如日中天的樂毅,不知道齊燕之戰,又將鹿死誰手呢?
縱觀匡章的一生,從臨危受命對抗強秦開始,他的戰鬥生涯幾乎從未敗績。
更可貴的,是他作戰時從來不受他人幹擾,即使是齊王命他進攻或息戰,他也會堅持己見,絕不輕易妥協。
這樣的性格特點,讓他在幾次關鍵的大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留下了永遠的驚嘆號。
你怎麽看待匡章?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