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咳嗽聲不斷,保溫杯摔出巨響……潤喉糖、客製版演前提示背後,觀眾該被教育嗎

2023-12-21圖片

12月19日晚,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麥斯基三重奏音樂會下半場,第一支曲目演奏完畢,記者註意到,前排一位觀眾抱著包快速向門外跑去。「後來她沒有回到座位,在最後一排看完了全場。」同樣對此印象深刻的東方藝術中心節目總監洪韻解釋:「這位觀眾忍著劇烈咳嗽,禮賓員在門口給了她潤喉糖,待身體狀態平穩後才回到音樂廳。」

這一晚,近2000座的東藝音樂廳排出了加座。

此起彼伏的咳嗽聲、冬季厚重衣物的摩擦聲,甚至手機、保溫杯重重掉落在地的聲響……金秋到年末,申城古典音樂會「大咖」不斷,以國際樂壇熱度正高的王羽佳闊別國內多年的獨奏音樂會巡演為例,在上海站之後,北京國家大劇院為觀眾擺出口罩、潤喉糖,各地觀眾對觀演秩序的討論,都在社交媒體引起熱議。

社交媒體上,有觀眾曬出國家大劇院為觀眾提供潤喉糖、口罩

好演出如何與觀眾雙向奔赴?飄紅的票房之外,「不可重來」的音樂會現場,怎樣減少遺憾,創造更多美好時刻?

兩次鼓掌,特別的上海版提示走向全國

在麥斯基三重奏音樂會現場,記者聽到了一段特別的現場提示——

歡迎您來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即將登台的是由國際古典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大提琴家之一米沙·麥斯基領銜的麥斯基三重奏。麥斯基將會帶著家人莉莉·麥斯基和薩沙·麥斯基一起登台,呈現他們合作最為默契的作品。而今晚的東藝音樂廳,更像是麥斯基家的客廳,我們所有現場的觀眾朋友都是分享和見證麥斯基一家溫馨合作的親朋好友們。為了所有的朋友一起來營造這個美好的欣賞環境,請您配合我們做好以下幾點:

  • 1.請保管好您攜帶的所有物品,保溫杯、各類電子產品、手機、相機等等,安全放置於自己的包袋中,以防觀演太過專註,沒有拿穩而跌落在地板上,發出的聲響很可能會中斷藝術家的演繹。

  • 2.本場音樂會全程禁止拍照、攝像及錄音,麥斯基先生希望有更多與現場觀眾心與心的交流,而不是僅僅從音樂的各種不完整片段來解讀。

  • 3.為確保您和他人的健康,請戴上口罩,如忍不住咳嗽,請掩住口鼻。如果實在不舒服,可以向禮賓索取潤喉糖。

    好了,請各位收拾好所有的物品放入包袋,不要緊握在手中,也請收好手機、相機,不要分心拍攝,我們共同來營造此刻溫馨的氛圍,分享和感受麥斯基一家的日常音樂合作與互動,見證一個父親在與自己的兒女合作時,既嚴厲又充滿溫情的瞬間。

  • 「和以前聽到的提示不太一樣,有對音樂會情境的介紹,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註意力,不僅對音樂會更加期待,也希望大家一起來營造像客廳般美好的氛圍。」記者在社交媒體看到,不少觀眾對這一現場提示給予好評。

    麥斯基三重奏上海音樂會現場 茅新麟攝

    還有觀眾提到,「12月5日看王羽佳第二場音樂會,大家對演出前的特別提示鼓了兩次掌。」

    洪韻告訴記者,贏得觀眾掌聲的提示是與王羽佳團隊共同商討擬定的,這段「上海版提示」還被王羽佳團隊帶到其他城市進行播報。「那天開場前和中場,我念的是不同內容,根據現場曲目情況寫了兩版。麥斯基三重奏的中場播報也略有不同,在我播報時,75歲的麥斯基先生就在旁邊透過轉譯了解。」之所以沒有采用事先錄制的方式,洪韻說,「也是希望給觀眾一些吸收和反饋的時間,共同創造音樂會的‘現場’。」

    與其「教育」觀眾,不如創造讓觀眾理解的場景

    「這個提醒太贊了」「希望迴圈播報」「每場都需要」「所有劇場都要播放」「希望特殊的觀演須知常態化」……觀眾為何為上海版提示點贊?

    受到觀眾點贊的演前提示

    樂迷劉先生告訴記者,除了對劇場禮儀的基本提醒,無論是王羽佳獨奏音樂會還是麥斯基三重奏音樂會,提示詞裏都比較註重對演出者和音樂會內容的解釋。「在社交媒體看到劇院發的提示詞視訊,特別復盤了一下。」讓他印象很深的是,提到音樂會「禁止拍照、攝像及錄音」,廣播說的是「我們都不希望羽佳完整的樂思被切成各種片段斷章取義,更不想在網路上看到這些零散的片段又讓她無從解釋」。

    提示詞還介紹了曲目用意——「演出前,羽佳想特別提請各位現場的樂迷朋友,梅湘的【聖嬰之吻】和貝多芬的【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是她整場策劃中最重要的部份,她特別設計了從寂靜中開始,最終在寂靜中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實作她的編排。」

    在東藝播報的演前提示被推廣至全國

    中場時則講到備受關註的返場環節,「下半場即將上演的是蕭邦【f小調第四敘事曲】和貝多芬的【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在完整演繹兩位音樂大師的作品之後,羽佳將會選擇最能體現今晚她的心情狀態的作品來作為返場,今晚的返場曲安排只屬於上海,請樂迷朋友們不要攝影、攝像及錄音,改用熱烈的掌聲來回應羽佳準備的音樂禮物。」

    王羽佳上海獨奏音樂會現場 陳玉麟攝

    「與其說是‘教育’觀眾,我們更想換一種方式,請觀眾在理解的基礎上和藝術家共同完成一個美好的夜晚。」洪韻說,「古典音樂的表演者其實沒有太多渠道和方式可以和觀眾直接交流,我們習慣了他們在台上不說話,因此在演前和中場播報時,更多地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與觀眾溝通‘為什麽不要拍攝’,讓觀眾成為現場化學反應的一部份。」

    麥斯基三重奏上海音樂會現場 茅新麟攝

    劇院禮儀,老話題為何遇到新問題

    劇場禮儀,看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2006年,德國小提琴家安妮·蘇菲·穆特首度來滬演出,下半場曲目演奏到一半,因為觀眾席一位觀眾不斷拍攝的紅色對焦燈幹擾到穆特,藝術家突然停下演奏3分鐘,要求該觀眾離場,引起嘩然。2014年,被稱為「演奏揉不進一粒細沙」的波蘭鋼琴大師克里斯汀·齊默爾曼帶著布拉姆斯【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亮相上海。簽訂演出合約時,齊默爾曼特別提到「不希望有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擅自攝影及錄音錄像」,並把這一條作為來滬演出的前提條件。

    「今年以前,感覺劇場禮儀,特別是古典音樂會的禮儀已經相對平穩。」有樂迷分析,隨著演出市場重新與國際接軌,名家名團回歸,新生代觀眾正在湧入劇院。

    東藝發起的一項調查,觀眾最討厭的不文明觀演行為「發出聲響」排名第一

    「更多人加入樂迷群體是一件好事,還有年輕人帶著樂譜來聽音樂會,得到了藝術家的贊許。」洪韻也感到,劇院的觀演人群確實發生了細微變化,「過去幾年,很多觀眾是透過電腦、手機螢幕看音樂會的,當這些頂級藝術家真實地來到身邊,大家的購票熱情可以想見。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劇場其實都樂見新觀眾的成長。我們和很多名家名團接觸,生機勃勃的觀眾群體是他們願意來中國、來上海演出的一大理由。」

    在一些熱門古典音樂會的現場,帶琴童看演出的家長有時會被「嫌棄」。「不是不喜歡小朋友,有些在工作日的演出,明顯看到上了一天學的孩子很疲憊。有些音樂會的長度或曲目的選擇,孩子支撐不住、不耐煩是正常的,對其他觀眾的影響也是真實的。」一位樂迷表示。

    「冬季呼吸道疾病多發,有時咳嗽確實忍不住。但有的觀眾好像養成了在樂章間用清嗓子代替鼓掌……如果身體真的不適,是不是重新考慮一下是否來觀演?」有觀眾對咳嗽聲不堪其擾。也有觀眾說,期待已久的音樂會遇到身體狀態不佳,還是不想錯過,「而且也不能退票」。

    在洪韻看來,觀眾的行為有時是下意識的,「有人發出聲響,會有很多雙眼睛嚴厲的目光射過來,心理壓力也挺大。」無論是新觀眾還是老觀眾,都和藝術家一起組成音樂會的一部份,「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給觀眾一些提示,當新觀眾發現,自己的‘忍住’確實和藝術家發生了化學反應,得到了更好的音樂報酬,相信會留下一段美好記憶,新觀眾也會慢慢變成老觀眾。」

    柔性而積極的禮儀倡導,也是一種服務

    在麥斯基三重奏音樂會中場,東方藝術中心預告明年1月齊默爾曼將在上海舉辦獨奏音樂會,這條訊息在全國樂迷中刷屏。面對出了名「嚴格」的齊默爾曼,劇院將采取什麽樣的措施?洪韻表示還要與各方商討,「有一條原則是盡量不打擾觀眾。來劇院的都是愛樂者,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好的體驗。」

    齊默爾曼鋼琴獨奏會的預告讓樂迷驚喜

    九年前齊默爾曼亮相上海時,引導觀眾寄存手機的措施並非強制,當時劇場工作人員表示,希望寄存措施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遵守音樂廳的觀演禮儀,引導大家安靜聆聽。對此,多數樂迷表示願意配合。當晚演出前,大部份觀眾自願將手機交給工作人員寄存。該場音樂會入場觀眾為1112人,配合手機寄存服務為623人。

    現場音樂會不能中斷,無法重來,在演出過程中如何減少幹擾,確是一道考題。樂迷王小姐反映,「有時劇院禮賓舉著牌子請觀眾不要拍攝反而是一種幹擾,包括用手電筒照射。」也有觀眾表示理解,「不文明的現象要制止。或許是觀眾提了意見,感覺禮賓走路特別小心,在觀眾席前也會彎腰快速透過。」

    「不同藝術家的習慣和個性不一樣,有的表演者也提出,向觀眾提示曲目的電子屏燈光會讓他們分心。」洪韻說。

    王羽佳上海獨奏音樂會現場 陳玉麟攝

    「現在大多數觀眾都知道樂章間不鼓掌,但有的現代曲目比較冷門,觀眾不熟悉,希望能有一些提示。」有觀眾表示,除了自己做功課,希望劇院提供更多導賞,或是在細節上有所關註,「記得參加過一場音樂會,獨奏結束了,但情緒還在,燈光沒有亮,余韻讓人回味。等燈光打起來,回過神的觀眾瘋狂鼓掌。」

    無論是潤喉糖還是「客製」演前提示,在不少觀眾看來,是值得提倡的柔性而積極的服務。

    「秋冬季的咳嗽或許是一時的,演出現場還會有不少意料之外的狀況。重要的是,劇院能不能積極回應觀眾的需求,還要比觀眾想得早、想得前一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題圖來源:茅新麟攝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