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是「13」還是「B」,這個片名本身就大有深意

2024-02-09圖片

看【狗十三】這類的電影一定要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後選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靜心觀看。

客觀地說,這部電影不適合在電影院觀看,而且也不適合廣義上的觀眾選擇,它甚至更不是一部合家歡式的電影,看完之後可能內心會有一種念頭:

「它說了啥?它總得說點啥!」

片名本身就很有意思,「狗十三」,海報上「13」這個數位刻意被拉得很近,一眼望去就是「狗B」。一股憤青氣氛撲面而來。實際上故事也確實如此。它就是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讓你看著一個少女是如何漸漸「死去」的。

全片最讓人內心觸動的大概是兩場戲:

女兒因為愛狗遺失執意尋找讓全家人不滿,父親新買了一條狗說「這就是你丟的狗」,全家人也都說「這是你丟的狗」。用錯誤彌補錯誤,然後犯下更大的錯誤。成年人的世界尚未被女兒認同,她還是在尋狗。父親暴怒一邊斥責女兒一邊打她。這場戲是女兒心理上「死」去的開始。

當女兒變得「懂事」後陪同父親參加大人之間的宴席,名義上是為了慶賀女兒考了個好成績,不能喝酒的女兒可以喝酒,不想吃狗肉的女兒可以吃狗肉。在回來的路上,父親接到前妻打來的祝賀電話,輕描淡寫後他一邊開車一邊哭,他說他不是個好爹,此時「懂事」的女兒情緒上毫無波動,她反而問了一句「要不要幫你換首歌?聽【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影片最後,女兒和表姐在街上忽然見到此前遺失的狗,它正被一個女人牽著逛街。表姐上前質問女人狗從哪兒來的,女兒卻拉住表姐轉身離開:

不重要了,狗和心中的純真一樣,丟了就是「丟」了。

【狗十三】可能是一部講述「中國式家長」如何培養「下一代的自己」的故事。通篇就是在告訴觀眾:

權威、妥協和「心照不宣」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如果脫離了這個規則,那此人大機率不是個「好孩子」。

它把一個13歲的女孩李玩(張雪迎 飾)置入一個單親家庭:

父母離異,父親(果靖霖 飾)是個生意人常年在外,並給她找了個後媽(曹馨月 飾),兩人在外生了一個男孩,想著如何告訴即將長大的女兒。

跟隨爺爺(智一桐 飾)奶奶(周珍 飾)生活的李玩平日和表姐李堂(黃詩佳 飾)玩得最好。後者有個男朋友高放(代旭 飾),從小缺乏關愛的李玩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個乖乖女,家境殷實、衣食無憂。因此用一種比較特殊的視角切入解析這個女孩的生活就顯得很重要——

她愛天文學,學校組織報考興趣小組她選了自己喜歡的,卻被老師叫了家長到學校,告訴她父親「學這些沒用,學英語吧,學好了直升高中」。視老師為權威的父親一邊感恩戴德一邊讓她改報英語。

她對牛奶過敏,一直忙於生意的父親對此毫不知情,父親屢屢告誡她「女孩子不要喝酒」,卻在讓她一同出席應酬時讓她陪著「叔叔伯伯」們喝酒。

她和表姐李堂的男友高放互生情愫,李堂對此總抱以「我不是很喜歡他,但你也不能喜歡她」,青春期的女孩子問「為什麽不是很喜歡還要在一起?」表姐反說「總得喜歡一個人吧」隨即又在「找狗風波」中礙於家長威嚴選擇幫著一起跟李玩說「這就是你丟掉的狗」。

她一直想要和父親一起去天文館看展覽,父親也一直答應她,卻因為大人之間的應酬讓她錯過了時間。父親每次在責罵她過後才用「打一巴掌給一個棗」的方式讓原本應盡的義務變成了一種交換條件,甚至在溜冰場拐彎抹角一番後指著一個小男孩對她說「這是你親弟弟」,然後正式讓同父異母的男孩走進爺爺奶奶家中成為全家的團寵。滿月宴上大家都圍著男孩轉,李玩也用一種復雜的心情面對這個弟弟。

一切看起來都是小事,幾乎現實中大家或是耳聞目睹,或是親身經歷,多少都能接觸到這些「觸動內心但真要說出來卻無法言表」的小事,恰是這些小事讓【狗十三】中的李玩漸漸從一個本就在青春期野蠻生長的女孩變得更加沈默寡言,她幾乎沒什麽朋友,唯一可算朋友的表姐「背叛」了她,父親和後媽儼然在「弟弟」的問題上是同一陣線,甚至連陪伴她時間最久的爺爺奶奶思想中也以「繼承香火」為主線任務。

盡管一切在電影中都沒有言明,可透過所有人的神情舉止卻都說明了一切。

最好的細節便是當男孩誕生後,爺爺對父親說「閨女出生時就沒好好起名字,現在生了個男娃名字得好好起。」

起了個什麽名字呢?

昭昭。

昭昭便是明辨是非,男孩的名字本就切題:

看不清是非的家長卻想要孩子看清世界。

電影中李玩的這個人生階段看似圓滿,她最後直升高中,家人眾星捧月還特意為她辦了慶祝宴席。

父親在她吃下狗肉的那一刻似乎忽然觸動,於是在接到前妻電話後大哭,因為李玩問了他一句:

「爸,你當初是怎麽跟我媽認識的?」

似乎男人回到了一個沒有用鏡頭和文字表述卻包含世間一切的真摯回憶。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影中這位父親說得最多的是「我供你吃喝給你錢花,你為啥總是悶悶不樂?」

這個問題似乎是全天下大多數家長的問題。

當李玩問父親問題時,作為觀眾我卻腦補了這個男人曾經的青澀和身為少年時的激情。

他伸出手擋住女兒的眼睛,意思是不想讓女兒看到自己哭泣的樣子,可女兒卻把他的手慢慢拿來,這個男人不知道的是,在他的教導下,女兒終於變成了他想要的那種「不搞事情,不讓人操心」的樣子,但李玩也已經小小年紀就有了「一把年紀」。

「狗」是整個故事的起點,也是終點。最後到底是不是原來那條狗重要嗎?孩子肯定覺得重要,成年人則會覺得不重要。李玩在街上看到狗時也覺得不重要,因為她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盡管她只有十三歲。

如果按照商業片的定義,電影的結局一定是「父親誠心認錯,狗狗回來,爺爺奶奶正視孩子的內心,大人們周末開著車帶著孩子出去遊玩,一家人和和美美開啟新的幸福之旅」。

但【狗十三】顯然在掃興,因為它也不是一部「成年人」該看的電影,一般觀眾對「是否是真的」同樣會表示「重要嗎?不重要」,【狗十三】說「我還想保持一點講述真實的力氣」。

所以曾經有一版海報上那個被拉得很近的「13」就成了「B」。

用一種暗語直接罵開了街,似乎編劇和導演都覺得已經植根在國人骨子裏的東西無法改變。

影片中有個細節:

所有大人都在說陜西話,孩子們都在說普通話。這種語言上的區別似乎也在暗示新的一代有新的對生活的理解。可惜結果依然是「孩子死了」。

「狗B」式的叫罵就成了電影直面家庭教育乃至整個社會趨同「前進演化」的最後一絲抗議。

很多細節我沒有過多講述,我說過它適合一個人預留一段安靜的時間觀看,因為是小成本制作,所以不牽扯流量和偶像,片中大多數演員的表演因此也都很優秀。無論是彼時尚小的張雪迎還是果靖霖老師等,很自然,不油膩。

看後很觸動,但也僅僅是觸動:

都說了是一種抗議,可抗議無效。

所以這個世界對所有成年人和孩子們來說——

依然很「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