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北洞山楚王陵,別致而又復雜,藏在京杭大運河的拐彎處

2024-01-08圖片

北洞山楚王陵,位於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洞山村東南一座15公尺高的小山南坡。1954年,村民取土時發現了該墓,取出「楚宮司丞」「虹之左尉」2方銅印、2塊玉璧、2把鐵劍、7件陶俑以及若幹銅錢。1980年,村民再次進入墓中取走34件陶俑。1986年9月,南京大學考古系與徐州博物館對北洞山楚王陵進行了聯合考古發掘。

北洞山楚王陵坐北朝南,總長77.65公尺,面積447平方米,由墓道、主體建築以及附屬建築組成,屬於豎穴巖坑和橫穴崖洞半鑿半砌的結合體,形制非常獨特。主體建築由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前堂、後室、左右廁間八個部份組成,墻面用石粉塗平,髹漆後又塗朱砂,起到防腐防潮作用。墓道和甬道皆以塞石堵塞,擺為「田」字型,塞石長2公尺,寬高各1公尺,重達六噸,上下塞石還有凹凸的榫卯結構,十分牢固。

除主體建築,墓道右側傾斜向下還存在一座龐大的附屬建築,計有樂舞廳、儲藏室、盥洗室、廚房和廁所4進11室18間,面積300多平方米。整座陵墓設計別致而又復雜,打破了早期楚王陵軸對稱的傳統布局。

考古證實,北洞山早年被盜,盜墓的賊娃子把塞石擊斷後進入墓室,陪葬品連同玉衣一並盜走。考古發掘時,出土了一些小件器物,有金飾、金帶鉤、弩機箭頭、玉劍飾、56片鱗狀玉衣片以及7萬多枚半兩銅錢。另外,墓道兩旁的壁龕未被擾動,出土了222件彩色陶俑,通高50至60厘米,是盜墓賊疏漏還是壓根瞧不上?已無法確定。鱗狀玉衣片與【呂氏春秋】記錄的「含珠鱗施」(高誘註:鱗施,施玉匣於死者之體如魚鱗也)極其符合,說明這是一座高等級的楚王墓無疑,而半兩錢則佐證了墓葬年代為西漢早期,為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北洞山沒有出土文字、印章,無法確證埋葬的是哪位楚王?從墓葬結構來看,北洞山與萊羅克建造時代較為接近,側室出現立柱,又屬西漢中晚期楚王陵中常見形式,但較小龜山(第六代楚襄王劉註墓)更早,是第五代楚王劉道或之前楚王的陵墓。目前,考古界普遍認為——第一代楚王劉交葬楚王山,萊羅克、馱藍山是劉郢客、劉戊父子的陵墓,因此,北洞山只能是第四代楚王劉禮或第五代楚王劉道中的一人。

考古發掘時,北洞山未發現瓦木建築殘骸,小龜山(第六代楚襄王劉註墓)則有出現,第五代楚王劉道死於公元前128年,距前144年去世下葬的梁孝王晚16年,較前132年去世下葬的李王後晚4年,梁孝王墓、李王後墓已出現瓦木結構,北洞山卻沒有,若是第五代楚王劉道墓,著實讓人奇怪!墓主人只剩下第四代楚王劉禮一人。

第四代楚王劉禮,楚元王劉交第三子,於公元前154年在自己的侄子、第三代楚王劉戊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後繼位,上位時已50多歲高齡,身體並不是很好,這從他僅在位3年可得到印證。劉禮繼位後,刻意加快了北洞山的陵墓建設進度,開鑿難度小於萊羅克,主體建築精細程度較馱籃山簡單了許多,附屬建築與主體建築可同時施工,不相互影響,三年時間基本可以完工。因此,很多人認為:北洞山楚王陵墓主人為劉禮的可能性最大!

結合2023年新發現的小孤山漢墓,本文作者「歷史燉考古」說一說對徐州楚王陵斷代的看法,權當交流和討論:萊羅克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陵墓;今天所說的北洞山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的陵墓;馱籃山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小孤山是第四代楚王劉禮的陵墓;臥牛山是第五代楚王劉道的陵墓;小龜山確定為第六代楚王劉註的陵墓;東洞山是第七代楚王劉純的陵墓;南洞山是第八代楚王劉延壽的陵墓,劉延壽謀反,國除,漢宣帝封第三子劉囂為楚王,又傳四代(劉囂、劉文、劉衍、劉紆),皆葬楚王山,因不想與之前兩次謀反的楚國有任何交集,墓葬形制直接摒棄了橫穴涯洞,采用西漢晚期流行起來的石室墓,分別對應M1、M2、M3、M4。這裏,最重要的是把楚王山漢墓群歸為西漢晚期墓葬,把萊羅克作為徐州楚王陵的開山之作,把正在考古發掘的小孤山推測為第四代楚王劉禮的陵墓。

不妨大膽想象,北洞山這種半鑿半砌的建造方式與楚王山、萊羅克頗為相似,與馱籃山及其他的橫穴崖洞墓完全不同。萊羅克存在一巨型天井,初期準備修建巖坑石室墓,但最終又轉變成橫穴崖洞墓,但墓道處也有多個側室存在,北洞山師承萊羅克,既有豎穴巖坑的影子,又具橫穴崖洞的特征,墓道寬大,是豎穴巖坑向橫穴崖洞的一種過渡。馱籃山則完全變成橫穴崖洞墓,劉戊之後劉交一脈的楚王陵皆為橫穴崖洞的葬制。那麽,墓主人就是在位4年的第二代楚王劉郢客。

另外,洞山村東南還有一山,稱桓山,相隔北洞山200多米,山中一石室墓,早年被盜,傳為春秋宋國大夫司馬桓魋墓,實為一座漢墓,很可能是北洞山楚王後墓,兩墓間沒有「壸門」,暗示了北洞山一定是建在小龜山之前的一座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