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史上戰力最強叛軍,安史叛軍如何成了唐軍精銳的「絞肉機」

2024-06-24圖片

唐朝曾是一個強盛無比的帝國,其軍隊精銳無雙,將士們勇猛剛強。然而,在安史之亂這場動蕩的內戰中,一支草根起義的叛軍竟然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幾乎將唐朝這頭彪悍的雄獅撕成了碎片。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支叛軍到底有著怎樣非同尋常的力量?唐軍的精銳又是如何在這場浩劫中被絞得體無完膚?一切的疑團將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一一揭曉。

叛軍的力量源泉

安史之亂的起因雖由於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的野心勃勃,但叛軍之所以能在戰火初期迅速崛起,並一度搖撼唐王朝根基,源於其獨特的力量組成。這支叛軍乃是一支融合了多種文化、軍事傳統的"混血"軍隊,堪稱當時東方最強大的力量。

首先,叛軍骨幹出自於河北、河南一帶的重鎮衛所,他們接受過正統軍事訓練,久經沙場,是一支久經考驗的精銳之師。加之叛軍統帥多出身於這些精銳部隊,對於指揮打仗了如指掌。

其次,叛軍大軍中不乏草原遊牧民族的影子。安祿山等人雖為漢人,但長期駐防邊疆,與北方遊牧民族往來密切,受到了他們驍勇善戰的馬步精神熏陶。更有相當一部份將士出身於粟特、高車等北方遊牧民族。這些英勇的遊牧戰士加入叛軍後,為叛軍軍陣增添了極具沖擊力的騎兵力量。

再者,叛軍依托於河北、河南等地資源富庶的城邑,擁有了雄厚的財力物力作為軍餉。唐軍在崔乾佑、安祿山等人手下屢屢受挫,很大程度上源於唐軍為戰費拮據,糧草運輸等後勤工作效率低下。而叛軍則憑借優渥的軍餉和後勤保障,一開始便將唐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叛軍智囊團中擁有來自粟特等北方民族的軍事參謀,他們所掌握的先進兵書戰術理論,令叛軍在指揮作戰、戰略部署等方面一路領先於唐軍。叛軍首戰告捷,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其領先的作戰方式和兵術理論指導。

唐軍陣腳大開之時,叛軍已形成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久經戰陣的精銳武士加上兇悍善戰的遊牧騎兵,再加上背靠富庶城邑的充裕軍餉,以及先進智囊團的指導,構成了當時東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這些獨特因素,令安史之亂的叛軍化身為一頭兇悍的猛獸,撕裂了唐軍的肌體。

草莽英雄的勇猛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叛軍乃是一支由草莽之人組成的部隊。然而,正是這些素有英雄本色的將士們,以其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鬥誌,一而再、再而三地擊潰了唐軍的進攻,最終使叛軍從默默無聞登上歷史舞台的中心。

叛軍頭領安祿山出身卑微,早年曾被遣為奴仆,後僻然無聞地加入了邊軍。多年的艱難環境錘煉出了他韌勁十足的個性,亦培養了他對權力的極度渴望。待機會一來,他翻身做主,化作無情的血雨腥風,橫掃遍中原。就連唐王朝的宗親們見其猙獰,無不心生惶恐。

叛軍得力副手崔乾佑則是位身懷絕技的武將。他曾在戰場上一人單騎直沖敵陣,擊斃唐軍大將麾下數十騎士,這等武藝實在駭人聽聞。在陜州一役中,崔乾佑親自持戟沖鋒陷陣,大破唐軍重兵,使之潰不成軍。此後唐王朝數年竟無一人能擺平叛軍,足見崔乾佑武勇過人。

另有副帥安守忠,其謀略更是超群。安祿山西征時,他屢屢采用奇謀詭計,欺敵疲於奔命,進而取得決定性勝利。就連久經沙場的朔方軍主將郭子儀、仆固懷恩,在與安守忠對陣時,也不免嘆為觀止。安守忠於關中一帶更是聲威赫赫,有"叛軍之虎"的雄名。

叛軍陣中還有無數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或身懷絕世武藝,或謀略超群,或勇猛過人,在戰火硝煙中一展其雄才大略。有人以壯年之勇擒敵陣中猛將,有人臨危不亂扭轉敗局,有人生死不渝全力為安祿山效命,無不是叛軍勝利的功臣。

這支叛軍雖由草莽之輩組成,卻恰恰匯聚了天下英雄豪傑,締造了當世無雙的戰力。這一支由英雄們組成的鐵血雄師,以其無堅不摧的鬥誌和不世出的武勇,將唐軍這些精銳也擊潰、壓制,幾乎立下彪炳千古的功勛。草莽之人能蔭蔽紛擾朝野、力挽狂瀾,不啻是天下奇跡。

叛軍統帥的神策謀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叛軍固然人才輩出,勇將雲集,但要擺平當時萬夫不當的唐朝鐵甲聯軍,光有戰力未免力有未逮。幸而,叛軍陣中另有一批統帥謀臣,他們以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決斷力,為叛軍開疆拓土,一度使唐王朝陷入絕境。

叛軍主帥安祿山乃是個極有遠見卓識之人。起兵之初,他便秘密與周邊諸鎮結盟,暗中扶植親信掌權,在叛亂未爆發前已為反唐運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一旦動亂開端,各地的內應頃刻崛起,使唐軍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正是這份先機,讓叛軍有足夠時間集結實力,並在戰事開始之際便占據有利形勢。

另一位重要統帥史思明則擅長制衡權力,以穩妥措詞維系叛軍隊伍。每逢重大決策,他必委婉說和,循循善誘,使各級頭領均心悅諾服。正所謂"上智治眾如哺嬰兒",史思明巧妙地將叛軍高下統一於自身的號令之下,避免了內耗。在他的掌控之下,叛軍成為一支遵從統帥、有條不紊的軍隊,這是亂軍之中難能可貴的功績。

至於謀臣,更是集中了各路英才。崔乾佑不僅武藝非凡,謀略亦屬超群。他撰寫的【九段麾兵秘書】是當時頗有影響力的軍事理論著作,為叛軍軍陣帶來了新鮮血液。叛軍排兵布陣、詭計離間等作戰方式,皆借鑒了該書的理論精髓。鄴城之戰時,崔乾佑更以怪獸戰車作為先鋒,嚇得唐軍陣腳大亂,從而取勝。誠可謂叛軍智囊團中的謀臣。

另一位軍事家蕭瑀則被史思明重用,親臨多場戰役定奪大策。他的作戰部署往往先人一步,預先將重兵屯於唐軍必走之地,堅壁對壘,從而遏止了唐軍的進攻。就連郭子儀等剿捕名將,亦屢敗於蕭瑀之手。正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謀臣,才令叛軍在兵力上占據優勢,並確保了多個決定性戰役的勝利。

總的來說,安史之亂叛軍之所以能在戰火重重中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領袖統帥和謀臣的出謀劃策。他們以遠見卓識決勝千裏,以精密部署制衡強敵,以委婉說和服眾心,以高明理論指導軍事行動,可謂是叛軍勝利的最大功臣。正是這個集各路英才於一身的智囊團的存在,令叛軍始終占據著主導優勢,最終在與唐朝大軍的殊死較量中一步步取勝。

歷史的遺珠余燼

每個時代的巨變,無不伴隨著一些看似渺小卻終將流傳千古的往事佳話。安史之亂作為唐朝最重大的一次內戰動蕩,亦孕育出了許多閃耀歷史長河的珍貴瞬間。這些轉瞬即逝的英雄傳奇,正是叛軍對抗官軍時所凝鑄的精神財富。

其一便是宗人王重蓀臨危不懼的可歌可泣。唐王朝處於最艱難時期,太子李亨在範陽被叛軍重重包圍,王重蓀得令前去解脫。當下叛軍鐵甲臨城,他卻始終沈著鎮定,不為嚴酷局勢所懾。他下令將殿前古樹剿盡,燒成煙火,遂命士卒用樹皮泥沫寫簪的字樣甩向叛軍,叫陣高呼"大唐簪纓在此"。叛軍見狀倍加驚恐,乃噤若寒蟬不復作亂。凜然正氣,英勇無畏,王重蓀誠為護主之人傑。

其二是亂軍將領中不乏蓋世英豪之資。安史叛亂之初,隨安祿山而起的還有義兵將領段安節。他曾以百人之眾力敵萬夫,固守富平城數月,使賊眾喪失攻心。但令人扼腕的是,段安節於戰亂中雙目失明,遂自沈於河中殞命。這位抗拒強暴、以身殉國的人物,定是堪稱烈士的存在。

更有大唐宗室弟侄唐望已、唐朝宗嬪等數十人,命隕於叛賊刀下,殞歿殤傷值得扼咽動人肺腑。安祿山親手殺死小太子李恒並挖其心肝以禱告,更可見反賊之殘忍野蠻。唐朝上上下下有無數平民將士葬生沙場,他們在亂世中追求理想、抵禦外侮,雖旌旗無光潰散盡毀,但這份英勇頑強的精神不朽。

安史之亂之中亦不乏叛徒貪婪投機的聞過則罪。當時洪州刺史程萬裏本效命唐室,卻見叛軍勢不可當,懼怕連連投誠於賊。安祿山見其無謀且貪生怕死,便斥之曰"豈可恃汝是謀"。程萬裏自覺理虧,無地自容。貶斥雖殘酷,其"無謀之徒"遭到唾棄,亦是當之無愧。

縱觀這些細節蛛絲馬跡,不難窺知當時局勢之慘烈。但同時也折射出英雄豪傑、忠貞不渝的精神價值,體現出人性中最重視的榮辱觀。雖歷史已遠離我們,但這些烙印在時光長河的遺珠,已成為了永垂不朽的文明銘印。

後記:帝國覆滅緣起

安史之亂作為大唐帝國走向衰落的導火索,影響之深遠實在令人扼腕。叛軍鐵蹄下所踏過的中原大地,遍地狼煙滾滾,百姓流離失所。就連當時的首都長安城,亦為其摧殘得面目全非。大唐數百年的基業從此土崩瓦解,江山不再。

首要原因莫過於叛軍主力的強大無比。以一介草莽小吏安祿山為首,各處英雄好漢蜂擁而至。崔乾佑手書軍事秘籍,智勇雙全;蕭瑀統帥大軍,運籌帷幄,號令如流;甚至就連副帥安守忠等人,亦謀略無窮。如此強大的智囊團,為叛軍的每一場戰役都精心部署,使唐軍常常防不勝防。

再加之叛軍主帥遠見高瞻,奇謀妙策層出不窮。安祿山起兵之初便與各方結盟,暗中擴張勢力,令叛軍贏得先機。史思明更擅長馭眾心智,一力穩固了叛軍隊伍。軍事統帥罕有愚昧暴虐之舉,使士卒無不竭盡全力為之效命奮戰。這等步步為營、運籌帷幄之策,令叛軍處於絕對有利地位。

而唐王朝則面臨著空前危機。中央集權統治岌岌可危,外患內憂充斥了整個朝野。當時的德宗帝年且幼小淳樸,為國事所累實在力有未逮,時常落入垂簾聽政的窘境。至於削藩之後多年,藩鎮割據的積弊至今未消除,依舊禍患不斷。正所謂"世亂同此時,立身何年谷"。面對如此艱難環境,守城將士及各級文武百官無不心力交瘁,勉力應對。

正是由於雙方實力懸殊太大的原因,叛軍居然能取得潰逃唐軍的輝煌戰績。說到底,唐軍在亂世中固然英勇浴血奮戰,卻仍舊遠遠遜色於叛軍這般組合拳。安史之亂最終讓大唐帝國親身體會到了力有未逮的慘痛代價,從此銳不可當的王朝江河日下,再也難以追回昔日的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