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1 日正午分時,我們告別紮尕那,啟程奔赴郎木寺。紮尕那與郎木寺相距 94 公裏,車程約需兩小時。一路行來,沿途風光仿若百裏長卷的絢麗畫廊。那盛裝披覆的翠綠草原,山坡上蓊郁繁茂的原始森林美如畫卷,公路兩側風格獨具的藏寨、寺廟安然佇立在山腳下,羊群、牛群、馬群悠然散落在草原之上,風馬旗、經幡、撒隆達於草原中迎風舞動,各式瑪尼堆、帳篷相互交織,美到令人目眩神迷,應接不暇。
下午兩點多,我們抵達郎木寺。七月正值旅遊旺季,人潮湧動,車水馬龍,停車成了一樁難題。一番尋覓之後,總算在一個偏僻角落尋得一處停車之所。
郎木寺門口的公路兩旁,盡是搭著棚子的小商小販,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與熙熙攘攘的遊人共同構成了一幅熱鬧非凡的畫面,我們瞬間也融入了這歡騰的場景之中。
憶起十年前初臨此地的情景,與今時已大不相同。十年前,我們慕其名而來,被這裏濃厚的佛教氣息深深折服。那時的郎木鎮遠不如現今這般熱鬧,遊客寥寥,佛教色彩彌漫整個小鎮,讓我們心生莊嚴、肅穆之感,虔誠之意油然而生。參觀當日恰逢降雨,我們在雨中參拜了大雄寶殿等幾座大殿,藏傳佛教聖地的文化氛圍愈發厚重。臨行之際,我們幾人還在郎木寺門口合影留念,每位女同胞都購置了一條大披肩。
今番故地重遊,此地是我多年來心心念念渴望再度造訪之所。然而,我卻感覺濃郁的商業氣息已然取代了往昔的佛教氣息。門票依舊是 30 元,為能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我們在寺門口特意聘請了一位導遊為我們講解。
需要指出的是,郎木寺坐落於甘、青、川交界之處,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郎木寺可分為兩部份,甘肅境內的白龍江小溪穿鎮而過,既劃分又連線著兩個省份,郎木寺正是白龍江的源頭。其中,江北的賽赤寺隸屬甘肅碌曲縣,位於郎木寺鎮郎木村,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海拔 3480 米,為 AAAA 級景區;江南的格爾底寺則歸屬四川諾爾蓋縣,兩座寺院的建成相隔十年。我這幾次到訪的皆是甘肅碌曲的郎木寺。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邁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郎木寺,規模算不上宏大,典型的藏式建築色彩明艷。入門處,一排八寶白塔率先映入眼簾,寺廟皆為白墻金頂,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盡顯精致。隨後,我們參觀了宗喀巴大殿、藏經閣、度母殿、瑪哈噶拉殿、財神殿、大講堂等數座大殿。殿內布置奢華莊重,色彩豐富明艷,氛圍莊嚴肅穆,強大的視覺沖擊直抵身心,蕩滌塵世的喧囂紛擾。經由導遊的細致講解,我們對郎木寺的過往與今朝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導遊講解結束,余下的時間交由我們自由遊覽。我舉目四望,寺院建築層層疊疊地分布於山坡谷地之間,鱗次櫛比,莊重肅穆。紅白色的建築,金碧輝煌的穹頂,各個大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寺院入口的金頂白塔高聳巍峨,每一座大殿的頂部皆鍍成金色。佛教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感不禁在心底悄然湧起。
此次參觀郎木寺,讓我對其佛教歷史文化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只可惜時間有限,我們不得不匆匆離開。稍有遺憾的是,我們本應去瞧瞧白龍江,逛逛郎木鎮,再前往諾爾蓋縣的格爾底寺參觀一番,那才算得上圓滿。
此圖片摘自網上夏主編旅遊攻略,如有侵權及時下架
這次的郎木寺之行,雖然留下了些許遺憾,但也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期待著未來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更加深入、全面地領略它的魅力。也許下一次再來,我能在寧靜的清晨聆聽寺廟的鐘聲,能在日落分時感受余暉灑在金色殿頂的溫暖,能在小鎮的街頭巷尾探尋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郎木寺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它不僅是一處宗教聖地,更是心靈的棲息之所。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希望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都能帶著敬畏之心,去感受它的獨特魅力,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遠傳承和發揚。
離開郎木寺的時候,我頻頻回首,心中滿是不舍。我深知,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緣分,而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我相信,郎木寺會在歲月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它那份獨特的魅力,等待著更多的人來感受它的莊嚴與寧靜,來聆聽它所訴說的歷史與故事。
我也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平衡商業與文化的關系,讓郎木寺的佛教氣息得以延續和傳承,讓這片神聖的土地不被過度的商業化所侵蝕,始終保持著它的本真和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