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犧牲了,希望你們把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
1939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突破日軍封鎖取得勝利,洪學智夫婦不得不將剛剛出生的女兒交給他人撫養。
多年後,難以忍受骨肉分離的張文趕往山西尋找女兒。可時光久遠,物是人非,尋找女兒如同大海撈針一般艱難。
路上張文到老鄉家中歇腳,誰料老鄉卻突然驚呼:「原來是你!」
意外的相遇
「婆婆,去我家歇一會吧,你年紀大了不能太著急。」
隨著張文一起尋找女兒的小夥子寬慰張文,他記不清這已經是跟隨張文尋找的第幾戶人家了。他擔心這位老紅軍的身體吃不消。
從將女兒送給陌生人撫養到如今尋找女兒,時間已經相隔了12年之久。 盡管時光流逝,地貌變遷,但張文堅信,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骨肉。
當地政府了解了張文的請求和經歷,就先帶著張文到了學校尋找。 張文還清楚的記得女兒的手臂上有一塊胎記,那是辨認女兒最好的方式。
但突然的檢視所有學生的手臂會引起孩子們的害怕,於是張文偽裝成了一名醫生,以檢視疫苗接種情況檢視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手臂,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班級。可最終還是一無所獲。
張文不願放棄,既然學校沒有,她就挨家挨戶的去走訪。陽曲縣地形復雜,山路崎嶇,但這些困難絲毫沒有動搖她的決心。 在當地一位熱心小夥的陪同下,她踏遍了山間小路,走訪了一戶又一戶農家,可依舊毫無線索。
連續多日的奔波確實讓張文的身體已經難以承受,她對隨行的小夥子表達了感謝,同意了小夥子的提議,跟著小夥子去到家中歇腳。
小夥子的母親是個熱心腸的老人,她給張文倒水,讓張文休息。期間,老太太和張文聊起天,詢問張文為什麽要不遠千裏來到山西,到底是在尋找什麽人?
張文一五一十的將自己此行的目的全部告知給老太太,在說到她將女兒交給了山西一戶老鄉的家中撫養時。 誰料老太太突然猛地站起身,看著張文滿臉激動又驚喜的喊出一句:「原來是你啊!」
張文不明所以,但接下來老太太的一句話卻讓張文喜出望外。
與女兒相認
「當年就是你親手將一個女娃娃交到我手裏的!」
張文這才認出面前的老太太就是當年願意撫養女兒的婦人,激動的拉住了老太太的手詢問:「我女兒現在在哪?」
誰知老太太卻突然低下頭,臉色並不好。見此,張文的心中開始害怕,她擔心女兒遭受了什麽變故。
「其實當年你將女兒交給我之後,我們打算細心撫養。可家中突遭變故,大人和孩子都吃不上飯,我們養不起孩子,怕孩子出意外就將孩子交給了有能力撫養的家庭。」
後來孩子幾經周轉,最後被一位名叫白銀翠的婦女收養。
張文看到了希望,更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腳步。在眾人的幫助下,她尋找到了白銀翠的家。當她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女孩正在院子裏忙碌時,直覺告訴她,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兒。
白銀翠對張文的到來也十分意外,雖然心中不舍,但白銀翠還是告知女兒張文才是她的親生母親。
原來當年白銀翠的家境也並不富裕,卻將這個來歷不明的女嬰視如己出。甚至不惜送走自己的親生孩子,也要撫養好這個紅軍的後代。
在白銀翠家中,洪醒華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愛。白銀翠在她的身上傾註了全部的母愛。盡管生活艱辛,但白銀翠始終堅持給予洪醒華最好的照顧,還給洪醒華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紅紅,因為她的父母都是紅軍。
重逢的喜悅中夾雜著離別的不舍。白銀翠雖然早就知道這一天終將到來,但真正面對時,心中仍是百感交集。她輕輕推著洪醒華,鼓勵她跟隨親生母親離開。
可是當年的張文到底為什麽把剛剛出生的女兒送給別人?女兒如今又是否願意跟隨張文離開?
相識與分別
1936年春天,在四川省瞻化縣城,紅四軍為緩解長征的艱辛,組織了一場文藝演出。張文作為女兵中的佼佼者,以她嘹亮的歌聲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吸引了台下的洪學智。
洪學智對張文一見鐘情,於是就找到旁人幫他去表達心意。當時洪學智比張文年長幾歲,加之張文並不了解洪學智便猶豫了。
張文的家人得知此事以後,接連勸說張文。終於在多方的努力下,張文決定和洪學智相處一下試試。
兩個人興趣相投,無話不談,在戰火的緊張氛圍中,兩顆心卻在靠近彼此。很快,兩人就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
由於戰事吃緊,加之內憂外患,剛剛結婚的夫妻二人不得不面臨分別。他們跟隨自己的隊伍分隔兩地,奔赴長征之路,這一分別就是三年之久。
1938年,命運終於眷顧了這對分離已久的夫妻。在延安,他們重逢。不久之後,張文懷孕了。
夫妻兩個滿懷期待自己的孩子出生,成長。1939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在陪伴女兒度過滿月之後,戰事卻再一次敲響警鐘。
一面是組織的需要,一面是初為父母的牽掛。可洪學智夫妻並沒有任何猶豫,他們清楚,先有國,才有家。
可征戰的辛苦,尚在繈褓中的女兒一定難以承受。於是洪學智夫妻二人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們將孩子留在了山西老鄉的家中。
「如果我們犧牲了,請你們一定要把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
在最後一句叮囑下,張文流下眼淚。若不是形勢所迫,她定不會和女兒骨肉分離。但如今,他們需要對得起身上的這身軍裝,兩人再次奔赴前線。
無數個日夜,無數戰友的犧牲,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在戰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下,中國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此後張文又接連的撫養了多名孩子,可她和丈夫的心中始終牽掛著還在別人家中的長女。於是張文與丈夫商議,才返回到山西尋找女兒。
洪學智一家的感謝
洪醒華知道一切的真相後,同意了和張文回到沈陽生活。她知道當初父母也是因為重任在身,不得不安頓好自己。
在洪醒華重返親生父母身邊後,洪學智一家深感白銀翠一家的恩情無以為報。他們深知,正是這個普通的山西農家,以無私的大愛撫養了他們的女兒十二年,讓她健康快樂地成長。
洪學智作為一名軍人,一向以剛毅著稱,但面對白銀翠一家的無私奉獻,他內心充滿了感動和感激。他決定親筆寫一封感謝信,表達自己和妻子張文的由衷謝意。
隨信,洪學智還寄去了一筆撫養費,雖然這遠不能衡量白銀翠一家的付出,但也表達了洪家的一片心意。
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後的洪醒華雖然開始了新的生活,但她始終沒有忘記撫養她長大的養母一家。她經常給養母寫信,訴說自己的近況,表達思念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洪學智一家和白銀翠一家之間的聯系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發緊密。洪學智和張文也多次邀請白銀翠一家來沈陽做客,讓他們親眼看看洪醒華的成長。
結語
在那個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年代,普通百姓與革命軍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如同黑暗中的一縷光芒,溫暖而耀眼。
無論是白銀翠對洪醒華的養育之恩,還是張文對女兒的執著尋找,抑或是洪醒華對兩個家庭的深厚感情,都體現了親情的偉大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人們在艱難的歲月裏互相扶持,共同前行。
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便在最艱難的時期,人性的光輝依然能夠閃耀。它激勵著我們在和平年代更加珍惜當下,傳承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資訊來源:
為突破日軍封鎖,洪學智命令妻子把長女送人【2】--軍事--人民網
洪學智將軍:戰火中女兒送人 12年後失而復得_資訊_鳳凰新媒體